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瑞舒伐他汀联合丁咯地尔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效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瑞舒伐他汀联合丁咯地尔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效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观察瑞舒伐他汀联合丁咯地尔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瑞舒伐他汀联合丁咯地尔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4%,对照组总有效率82%,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瑞舒伐他汀;丁咯地尔;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由于某种因素造成的脑动脉一过性或短暂性供血障碍,导致相应供血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视网膜功能障碍[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时神经内科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具有短暂性和反复性的特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工作,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需要尽快进行治疗。

在本组研究资料中,我们对5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采取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瑞舒伐他汀联合丁咯地尔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0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0例,分别称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在45-71岁,平均年龄(59.5±10.5)岁;对照组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在49-75岁,平均年龄(61.5±12.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制定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标准[2]:发作次数每天达2次或以上,或一周内达4次或以上,发病后48内CT检查无异常病灶出现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情上无明显的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对5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采取常规治疗:如阿司匹林、低分子右旋糖苷、钙拮抗剂等,给予患者静脉滴注奥扎格雷钠注射液每次80mg,每天2次,静脉滴注丹红注射液每次40ml,每天1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5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采取瑞舒伐他汀联合丁咯地尔治疗,给予患者口服瑞舒伐他汀每次10mg,每天1次,将100mg丁咯地尔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为患者静脉滴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1.3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评定标准分为痊愈、有效和无效三种,痊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半年内未再复发。有效: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无效:临床症状及发作次数没有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所有计数数据χ2进行检验,并且P

2 结 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4%,对照组总有效率82%,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主要病因为微栓塞,脑血管痉挛、狭窄或受压,血流动力学改变,颅内血管炎和脑动脉盗血综合征,临床主要症状为短暂性失语、瘫痪和感觉障碍[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特点为反复发作的短暂性失语、瘫痪或者感觉障碍,每次发作会持续数分钟,通常在1小时内会完全恢复。瑞舒伐他汀(rosuvastatin)是一种选择性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主要作用部位是肝-降低胆固醇的靶向器官。瑞舒伐他汀在临床常被用于高脂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和无心脏病临床表现但是潜在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患者。丁咯地尔(buflomedil)属于注射剂,适用于周围血管疾病,主要用于脑血管病[3]。丁咯地尔不良反应有胃肠道不适、头痛、头晕、肢体皮肤刺痛灼热感、痉挛、癫痫发作、肌阵挛、心动过速、低血压、心律不齐和血液循环降减慢等。根据本次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痊愈率很高,有效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瑞舒伐他汀联合丁咯地尔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疗效,可以有效提高痊愈率,降低无效率,并且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更加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 丁娜.瑞舒伐他汀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9):14-15.

[2] Nishi H,Watanabe T,Sakurai H,et al.Effect of MCI-186 on brain edema in rats[J].Stroke,2001,20(11):124-126.

[3] 李巨三.丁咯地尔治疗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06,46(13):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