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阿长与〈山海经〉》新印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阿长与〈山海经〉》新印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多年后,有幸再承担八年级的语文教学任务,熟悉而陌生的课文,让我兴奋。其中,《阿长与〈山海经〉》一课的教学,给我留下了新印象

印象之一:抑扬有度。

和以往一样,我把对先抑后扬手法的理解作为本文教学的重点。在教案中,我将全文分为抑扬两方面的文字,通过品读,引导学生先在前文的抑中认识阿长的庸,再与后文扬中的阿长形成对比,从而深刻体会作家鲁迅内心的“震悚”,更进一步达到与鲁迅内心无比崇敬、怀念和深切祝福的情感产生共鸣的艺术审美境界。

但是,随着对课文的反复诵读,我越来越清晰地觉得,鲁迅在文章的前一部分,并不是简单地要将阿长贬斥为一个庸人。文中有许多内容并不会让读者对人物产生厌恶之感,相反地,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读来,依然会觉得阿长的亲切可爱。例如:“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我们不能不说阿长是一个尽职的保姆。“她……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这其中不能不说有一个淳朴厚道的阿长在。至于教给我的一些道理,其中也不乏善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似是而非的印象呢?我想,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追求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如果从写作手法的角度来思考,我认为这是作家为了在后文中对人物予以褒扬,所作的必要的铺垫。为了让后文扬得自然合理,前文的抑就应该把握分寸,这就是作家通过本文告诉我们的——要抑扬有度。

从而,我们就能理解,作家为什么在阿长买《山海经》之前,先要让她讲长毛的故事了。这看似多余的“敬意”,正是“我”达到“新的敬意”所必须踏上的垫脚石。

因此,我在具体的教学中,十分注意把握对人物评价的尺度,将阿长的身份由原先的庸人升格为凡人,再与后文的“神力”相互映衬,让学生深刻领悟到阿长作为一个凡人的可亲可悯,她所表现出来的“神力”的可敬。

印象之二:小题大作。

本文要着力表现的当然是买《山海经》的阿长。但是,一件平凡的小事,且并非“我”亲眼得见,如何才能让“我”内心“震悚”,以至于产生“新的敬意”?任何才能让“我”念念不忘,以至于发出“永安她的魂灵”的深切祝愿?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而言,作家是颇具匠心的。除了前文的大量铺垫以及后文对阿长的直接刻画外,我觉得作家的匠心之一,就在于把文中的一个道具——书用活了。

首先是“东扯西拉”,将一些别的书拿来为“我”所用。文章第19自然段先提到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再特别强调“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然后才说到《山海经》,并且,唯一对《山海经》作了具体的描述,烘托的意味很明显。试想:有了这一番铺垫,“我”对买书人——阿长的“敬意”不是可想而知的吗?

文章第29自然段又一次提到了许多别的书,其作用也令人回味,“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一句道出了其中的真谛,即通过讲述阿长买书的影响来体现阿长此举的意义,有了这样的铺垫,“我”对长妈妈的崇敬、怀念和深切祝福就会油然而生了。

同时,作家在文中还特意将《山海经》改头换面,在变化与比较中体现深义。文章第24自然段将“山海经”写成“三哼经”,可以想见阿长买书的艰难;文章第19自然段与第28自然段两处对《山海经》的描写,详略程度不同,感情缘由也有差别,但是都关乎“我”对阿长的情感;文章第28自然段与第29自然段将《山海经》新旧两样对比,感情的天平,孰轻孰重,读者一目了然。

总之,有了上述的一番匠心独运,原本因不能详细记叙买书之事而可能导致的缺憾得到了弥补,作家的这种小题大作,应该就是借的他山之玉吧。

一篇好文章,总是常读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