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区角活动中教师指导方法的实践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
在营造区角活动的活动区域时,教师花费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划分区角和投放材料,然后才是区角开放与幼儿参与。但现实却往往是,在此会产生一个“休止符”——孩子们看到丰富的游戏材料便一拥而上,开始了他们的探索之旅;教师却开始“退居二线”,成了一名旁观者——教师常常害怕过多的干预会扼杀幼儿的探索和创造能力,而显得有些畏首畏尾。然而,我们也都知道,教师适时而有效的指导更能促进幼儿区角活动的展开。所以,如何有效指导幼儿的区角活动,成为教师们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虽然指导幼儿区角活动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就是以下两条:一是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二是考虑幼儿活动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当然少不了具体的方法。那么哪些指导方法更为有效呢?
1.介绍法
案例(中三班全体幼儿):
随着活动主题的展开,教师在不同区角不断投放新的材料,孩子们个个兴奋不已。教师召集所有小朋友围拢在一起,拿出了美工角中的新玩具——“半个好朋友”。画纸上,老师画好了半边的人脸,小朋友们则需要去尝试画出对称的另外半边脸。此类的添画活动比较简单,又是第一次出现在孩子们面前,所以,孩子们自然跃跃欲试。老师引导全班幼儿回忆前些天集体教学时看到过的对称图形,并简单介绍了新玩具的玩法。
分析:
类似于添画半边脸这样目的性较强的活动,在材料投放时,教师可以先讲明游戏的目的和玩具的玩法,这样更有利于幼儿的实际操作。这位老师,在介绍玩具时并没有进行直接的示范,而是帮助幼儿回忆看到过的对称图形。这样,幼儿在游戏时便能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可以说,教师保护了幼儿的探索和创造热情,所以能较快达到活动的目的。
2.示范法
案例(威威,4岁6个月,中三班):
区角活动开始了,威威兴冲冲地来到了美工角,准备折一架他最喜爱的小飞机。只见他匆匆将正方形纸按斜角对折出一个三角形,之后他便停了下来,看着橱柜边的纸飞机示意图,一副不知所措的表情。他一直坐在美工角里,一会儿看看示意图,一会儿看看手上的纸,显然已经无从下手了,但并没有请求别人的帮助。这时,老师马上走了过去,也拿起一张手工纸,慢慢地折起了小飞机。这个动作一下就引起了威威的注意,他忙将小脑袋凑了过来,跟着老师的动作一步一步地折起来。不一会儿,他便和老师同时折成了一架纸飞机,高兴得跳了起来,还喊来了小伙伴一起玩。
分析:
当幼儿进行区角游戏活动时,经常会遇到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这时教师一定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如果教师贸然介入孩子的游戏,不仅会打击幼儿的信心,也会破坏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所以在此案例中,教师只是以另一名游戏者的身份介入活动,没有讲话,而是以动作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如此巧妙、及时的指导,必然会吸引幼儿跟着模仿,从而完成操作。
3.师生互动法
案例(锋锋,4岁3个月,中三班;小文,4岁7个月,中三班):
中三班的教室里,锋锋和小文正在“家里”照顾娃娃,不一会儿,只见锋锋拿起了桌上的一台电话座机的话筒,像模像样地打了起来。小文见了,二话不说,一把抢过了电话也想要“打电话”。就这样,两个小朋友争抢了起来。这时,老师连忙过来,着急地说:“哎呀!刚刚我打电话给你们,可是怎么也打不通,究竟是怎么回事呀?”锋锋和小文对望了一眼,连忙将话筒放回到话机上,对着老师说:“你再打一下就通了。”老师看了看他们说:“两个好朋友一起接电话,电话能接通吗?”锋锋和小文想了想,达成了共识——“我们一个一个接,电话就通了。”
分析:
中班幼儿对玩具的喜爱和占有欲是非常强烈的,所以在游戏时常常会发生争吵和抢夺事件。教师该不该介入、干预呢?一般来说,当幼儿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时,教师首先应该观察争吵和冲突是否有缓和的趋势,观察孩子是否已经在沟通协商、试图解决问题了。只有在争吵和冲突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教师的介入才有必要。当然,介入的时机和方式需要教师很好的把握,如在本案例中,教师发现两名幼儿的争执过于激烈时,才以游戏参与者的身份及时介入,通过与幼儿的语言互动,引导幼儿把注意力从电话机本身转移到通话的畅通上,一场冲突才得以及时化解。
4.结伴游戏法
案例(昊昊,4岁8个月,中三班;小天,4岁5个月,中三班):
建构角中,昊昊正在一边回忆,一边尝试用塑料积木搭出一个小椅子,一旁的小天却已经搭好小椅子并玩了起来。昊昊看着小天的小椅子,十分着急地拼搭着,却因为积木的长短不同,怎么也拼不好。这时,他抽泣着寻求老师的帮助:“我的小椅子拼不好,老师能帮帮我吗?”老师带着昊昊来到小天身边,对昊昊说:“你看,小天的小椅子已经搭好了,看来他有好办法呢!不如请小天与你一起合作,一定能完成的,对吗?”小天听到后高兴地说:“我来帮昊昊,我们一起搭!”两个小伙伴一起动起手来,没一会儿,便搭好了几个小椅子。
分析:
幼儿在遇到困难时会主动寻求成人的帮助,对成人有一定的依赖性。这时如果我们马上介入幼儿的游戏进行示范或讲解,幼儿便会将动手制作的过程交给成人。在本案例中,教师注意到建构角里有正在操作同样玩具的幼儿,如果能引导两个孩子结伴进行游戏,共同合作,既能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也能将游戏的主动权交还给幼儿。这样,一次适宜的指导,促进了孩子间的交流与碰撞,并解决了游戏中的难题,提升了儿童游戏的经验。
5.交流分享法
案例(中三班所有幼儿):
教室中间,是一大块画有道路和交通标志的地板,幼儿可以在地板上玩开汽车过马路的游戏。可是,教师观察到大部分小朋友活动时状态很兴奋,常常会把小汽车拿在手上举得老高,相互碰撞。于是活动结束后,教师便组织幼儿围拢到电脑旁,播放刚刚拍下的马路游戏视频片段,让小朋友们从中发现游戏时的问题。通过集体讨论和个别幼儿的提议,孩子们初步拟订出了新的游戏规则。由于这些规则是大家一起商定的,所以在之后几天的游戏中,教师观察到孩子们的马路游戏更有序,孩子玩得更投入了。
分析:
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围拢在一起回顾活动过程,通过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发表自己的一些建议或想法,不但可以引导幼儿借助情景再现发现活动中的问题,也可以给幼儿一个自由表达的机会,再次体验游戏的快乐,给整个游戏画上完美的句号。
教师的活动指导需要建立在细心观察之上。有了细致观察、客观分析和耐心指导,不仅可以促进幼儿游戏的推进,还能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笔者自己通过灵活运用上述几种指导方法,发现幼儿在活动时的规则意识、游戏经验和活动兴趣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这也说明,教师的指导方法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发展。
不过,在区角活动中幼儿可能会发生的状况多种多样,教师可以运用的方法也应不断变化,或者将上述方法综合起来进行指导。我相信,只有在不断的尝试中,我们才能掌握更多有效的指导方法,幼儿的区角活动才会更加精彩纷呈。
(责编 辛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