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在老年性黄斑变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在老年性黄斑变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老年性黄斑变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进行检查,并结合临床其他检查进行分析。结果:萎缩型病患43眼,视力0.03~0.3 16眼(23.53%),0.4~1.0 27眼(39.71%);渗出型病患25眼,视力0.03~0.3 21眼(30.88%),0.4~1.0 4眼(5.88%)。结论:临床上及时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有助于发现早期的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对于防止严重视力损害具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老年性黄斑变性荧光素血管造影术价值

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是老年人致盲的主要眼病,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明显增加。对43例68眼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检查,总结眼底表现和荧光血管造影的改变特点,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2011年收治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43例68眼,年龄45~72岁;双眼25例,单眼18例;其中湿性型27例48眼,干性型16例20眼。

方法:对所有患者进行视力、验光、裂隙灯、眼底及眼压检查,排除散瞳禁忌证后散瞳,用直接或间接眼底镜详查眼底。对无药物过敏史、无FFA禁忌证者行FFA检查。应用眼底照相机进行FFA检查。用稀释荧光素钠静脉注射行过敏试验,对10分钟后无反应者行造影,10%荧光素钠5ml注射于肘前静脉,2~5秒快速注射完毕,FFA实时连续拍片,观察15~30分钟。

结果

眼底检查黄斑部体征情况:本组病例68眼,发生萎缩型43眼(63.24%),眼底表现:出现玻璃膜疣40眼(93.02%),黄斑中心凹反光弱或消失10眼(23.26%),黄斑区色素改变及色素紊乱25眼(58.14%),玻璃膜疣分为硬性和软性玻璃膜疣两种,硬性玻璃膜疣边界清、分散、呈圆点状、色淡黄,软性玻璃膜疣色暗、较大且大小不均、常融合成斑状或团块状;渗出型25眼(36.76%),渗出晚期为黄斑部盘状瘢痕,渗出型25眼中渗出期19眼(76%),结瘢期6眼(24%),渗出型的眼底表现为色素上皮浆液性或出血性脱离,可有硬性渗出。

黄斑变性分型与视力:萎缩型43眼,视力0.03~0.3 16眼(23.53%),0.4~1.0 27眼(39.71%);渗出型25眼,视力0.03~0.3 21眼(30.88%),0.4~1.0 4眼(5.88%)。

黄斑变性分类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特点:本组病例68眼,发生萎缩型43眼(63.24%),其眼底的主要特征为:黄斑区金箔样反光(硬性)的玻璃膜疣、色素紊乱、中心凹光反射弱或消失。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造影期玻璃膜疣及脱色素处呈现窗样缺损的高荧光,造影过程中其形态、大小不变,荧光随背景荧光增强、减弱及消退,晚期着染但无渗漏。渗出型25眼(36.76%),其眼底主要特征为较多黄色融合性玻璃膜疣、渗出(类脂质)、出血、瘢痕。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早期出现颗粒状、花边状、网状或不规则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态。随时间延长染料渗漏,并相互融合,形成边缘模糊的强荧光区,晚期背景荧光消退后仍呈现相对高荧光,出血部位荧光遮蔽。

讨论

老年性黄斑变性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主要与黄斑部位长期慢性光损伤、脉络膜血管硬化、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退化有关。黄斑部视网膜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生长,引起视网膜水肿、渗出、出血及视网膜组织破坏,最后导致瘢痕生成,导致视力损伤。临床上将黄斑变性分为萎缩型和渗出型两大类,萎缩型视力缓慢下降,眼前出现黑点、视物变形;渗出型通常为一眼突然发生视力障碍,另一眼正常或为病变早期。有研究表明,10%~20%的病例为渗出型,而黄斑变性中80%~90%的严重视力障碍是由渗出型引起的,因此渗出型是AMD致盲的主要类型。

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特点上观察,萎缩型可见双眼黄斑对称性色素紊乱,中心凹光反射减弱及消失,可见黄白色大小不等的玻璃膜疣,部分患者后极部地图状萎缩且呈金箔样反光。本组病例经眼底检查后,发生萎缩型43眼(63.24%),其中出现玻璃膜疣40眼(93.02%),黄斑中心凹反光弱或消失10眼(23.26%),黄斑区色素改变及色素紊乱25眼(58.14%);渗出型可见眼底后极部有略带污秽的灰白色且轻度隆起的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其外周有黯黑色的色素上皮,浆液性和出血性的视网膜脱离或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以及黄白出血块和玻璃膜疣。出血严重者可有视网膜前出血,甚至形成玻璃体出血。

老年性黄斑变性对患者的视力影响甚为严重,早期发现、正确分型对治疗效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能清晰地显示荧光是否渗漏及渗漏的部位、形态和程度,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及分型提供充分可靠的依据。非渗出性表现为造影脉络膜期或早期动脉期玻璃膜疣的点上片状荧光斑,随背景荧光减弱消失,荧光斑形态、大小不变,少数病例背景荧光消退后仍可见荧光斑点,为玻璃疣着色,是由上方视网膜色素上皮的完整性和玻璃膜疣本身的组织化学性质所决定。临床上及时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有助于发现早期的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对于防止严重视力损害具有一定价值。

总之,当临床出现老年患者中心视力突然下降、视物变形,眼底有视网膜内出血、渗出,无法用其他疾病加以解释,均应考虑脉络膜新生血管存在可能,进行荧光血管造影有助于诊断,明确CNV的位置、范围、性质,以保护和挽救患者的残存视力,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

参考文献

1肖敏.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眼底血管荧光造影分析[J].国际眼科杂志,2010,10(5):146-147.

2姚静,周旻,叶辉,等.视网膜病(译文).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

3彭燕一,秦程,招志毅.76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7,29(6):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