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音乐欣赏到音乐鉴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通过音乐欣赏,我们能得到愉悦,陶冶情操,提高修养;通过音乐鉴赏,我们能感受作曲家的内心世界,获得启发,换位思考,能促进自己音乐鉴赏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首先,部分中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于感官的、娱乐的层面,演唱者、歌词内容以及欣赏者自身情绪等一些非音乐的因素对学生的欣赏喜好影响较明显,学生从音乐中获得的感受、体验和通过音乐引发的联想与想象还比较肤浅、有限。
其次,音乐鉴赏能力是音乐素质的一种综合反映,不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技能,不具有基本的音乐常识,音乐鉴赏能力就不可能得到提高。而且,即便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如果我们不能有意识地、灵活地把它们运用于欣赏教学中,运用于音乐欣赏活动之中,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也难有真正的提高。
在鉴赏教学中,要真正体现鉴赏教学的作用,我们必须运用有效的方法,真正做到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欣赏作品、感受作品,通过生动的“音乐语言”将学生带入艺术之境,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音乐的美,体会出真情实感。但传统的欣赏教学不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因为传统的欣赏教学是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为途径,一般都是老师先介绍作品的基本情况、创作背景、作曲家情况,然后进行欣赏。其实,在未欣赏音乐之前,介绍作曲家情况都是徒劳的,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中学生年龄特点及社会环境等原因,教材中的某些音乐作品,不容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于是往往出现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如痴如醉,学生听得昏昏沉沉、如云如雾的尴尬场面。
记得2011年11月份,我曾经听过一位音乐老师上的一堂鉴赏课,欣赏的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中的第四乐章合唱部分,上课当中,这位老师对贝多芬作了大量的介绍,从他的出生背景,说到他的成长过程,再到他曲折的人生历程,以及他如何创作《第九交响曲》等,足足讲解了35分钟,然后才让学生欣赏,最后是总结。一节课下来,学生根本没有动过手、动过嘴,更没有动过脑,全部是老师在不停地讲。下课后我向学生了解情况,有很多同学觉得很被动,不知道在欣赏些什么;也有同学觉得老师讲得太多,应该多欣赏,让学生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这种教学法,根本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没有机会让学生发挥丰富的联想力、想象力,更发挥不了鉴赏教学应起的作用。
提高中学生音乐鉴赏水平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音乐欣赏中的音响感知
人们欣赏音乐,首先要有辨别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音乐基本要素的能力。人类的音响感知能力的获得,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特别是在长期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逐步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由生理器官发展成为“文化器官”的结果。要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音响的辨别能力和对音乐音响的感受力。
二、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
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活动,这是伴随着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和意志、行动而出现的心理体验。新课标中明确表述:“音乐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完整而充分地体验音乐作品的过程。要启发学生对音乐形态与音乐情感的积极体验,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爱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特见解。”强调体验音乐的过程,也就是强调学生个体独立品味音乐的过程,对音乐情绪、情感过程的体验并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过程。而音乐则是一种善于表达和激感的艺术。当然,情感体验并不只是在音乐欣赏中。
三、音乐欣赏中的想象联想
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音(主要是乐音)形成的艺术形式,表现人类多样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丰富的生活图景。欣赏音乐是一种愉悦的审美活动。在审美活动中,想象与联想是必不可少的心理过程,它对于感知形式美、增强欣赏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可以使审美对象更加鲜明、生动,而且让被感知的内容更加丰富、深刻。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不具有视觉上的直观性。但是音乐仍然展示一定的内容,自然也是可以被感知的。只不过对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审美对象,往往需要在个人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的基础
上,通过想象与联想的心理活动来实现。教学生欣赏音乐,不仅要求学生对作品的作者、时代背景、民族特征、创作特点以及体裁有所了解,而且在欣赏的过程中,要细心倾听,细致地体会作品表现的情感,积极地展开联想与想象,正确地理解作品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充分地发挥想象和联想,就必须培养学生准确地感受与理解音乐作品的能力,要具有生活形象的充分储备,尽可能地积累和丰富自己的直接与间
接的生活经验和形象记忆,这样才能充分而完美地欣赏音乐。
综上所述,音乐欣赏,也即在音乐的审美活动中,要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的理解认识,使之与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结合起来,在多种心理要素的综合作用中,达到对音乐美的充分鉴赏,完成从音乐欣赏到音乐鉴赏的完美过度。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