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陶湘潭:意境一匏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陶湘潭:意境一匏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冬日,沏上一壶茶,将虫具葫芦揣在怀中,听着虫鸣,喝着暖茶,心中顿生喜悦之情。

初见陶湘潭,跟记者想象的大不一样,本以为他该是个衣着传统,脚蹬老头鞋,说起话来京味儿十足的老派先生。但宴际上他不仅一身时尚装束示人,而且看上去颇显年轻,说起来已年过50岁,若让人猜的话,说40岁出头都得有人信。

大概玩收藏的人大多都显得年轻吧,起码他们在身心上每天都是愉悦着的。

陶湘潭是正经的满族人,正白旗, 虽说35岁才喜欢上匏器收藏,但如今在圈内却已是有极高影响力的人物了。正如他所说,或许自己的骨子里带着祖辈的遗风,不玩是不玩,一玩立马就能上道儿,不玩出个名堂来不算完。

匏器到底是什么

和诸多老北京一样,陶湘潭自小在胡同儿里长大,那个年代的人的童年充满了现在年轻人想象不出的乐趣。虽说没有高科技的玩具,但那些原生态、原始的、天然的、纯手工的玩意儿带来的快乐,现在的孩子们该是无法体会得到的了。斗蟋蟀、弹弓子、拍烟盒、滚铁环、弹球……,现在聊起来,陶湘潭还颇显兴奋。

说到自己的收藏,陶湘潭讲,我玩的这些准确地说称为匏器,距今应该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不过,“匏器”这个词一般人听起来会显得较为生僻,通俗地讲,就是葫芦器。或许有人说了,不就是葫芦嘛,还匏器,这可不是我在装高雅,而是寻根溯源,咱们玩也得讲究个正根儿不是。

陶湘潭顿了顿,看记者眼中充满了敬仰之情,怀疑地笑着说,不要这样啊,弄得跟我故作玄虚似的,记者赶忙收起“坏笑”,他接着普及知识:“匏,是我国古代对葫芦的统称,最广泛的用途就是从中间开成两半做水瓢,民间俗称为瓢葫芦。后来像装酒、装药等也用葫芦作为器皿,最大的优点是既可保温又可保湿,且易于携带。因为它的这些优点,后来匏器发展成了实用与玩赏两类,实用娄就是上面说的那些装酒、装药的器皿,而玩赏类的主要就是作为虫具,养蝈蝈、养蟋蟀、养油葫芦等都用它,也称葫芦虫具。现在来说,收藏把玩类的匏器都属后者。”

“匏器从最早的宴用工具,由民间到宫廷,后来逐渐发展为皇宫贵族装饰把玩的用品,制匏工艺也随之受到皇家重视,制作工艺日渐精巧,清代乾隆年间的匏器工艺发展到了高峰,其中一些宫廷制的匏器还被作为珍贵的礼品用以赏赐王公贵族和外国使臣。清代中期后,火画、压花、刀刻等制匏工艺十日继出现,这类作品均是以天然束腰葫芦为之,姿态横生,境界各异,极具观赏价值。”

说着,陶湘潭拿起一枚清道光年制的葫芦器给记者看,无论是色泽,还是雕工,真的是巧夺天工,一上眼就生爱意,也难怪记者想上手把玩时,他一再叮嘱耍小心再小心啊。

收藏是一种机缘

尽管陶湘潭受家庭影响,自小就接触到了诸多老北京的玩意儿,放在过去他也属每日“提笼架鸟”的主儿,然而可能是见得多了,也就不足为奇,或者如他所说当时也并没有上心。

直到一日,一位家中的亲戚送给他一枚葫芦。里面养着一只蝈蝈,当时正直初冬,他在家中沏上一壶荼。将虫具艄芦揣在怀中,听着虫鸣,喝着暖茶,心中顿生喜悦之情。

“这种感觉是只可意会的那种,让我一下子就爱上了它,甚至到了发狂的程度。也许真的是天意让我与它结缘,不多久便结识了我的虫具葫芦领路入――圈内大玩家,素有“北京大杨”之称的杨有财先生。他对我的帮助极大,不仅教给我收藏与鉴赏,还包括做人,令我受益匪浅。”

陶湘潭玩虫具葫芦上手极快,从跟“北京大杨”学习,到拥有第一枚自己辨别购买的葫芦,仅一年时间,而月,这枚葫芦绝对可称之为精品,若论经济价值,至少翻100倍。

说起这枚葫芦器,陶湘谭感慨颇多,虽说不是第一次自己单独去市场,但真金包银购买可是头一遭。那是枚清中晚期的葫芦器,根据所学的知识,一上手就觉得此物不一般,和买家讨价还价未果,遗憾地离去。回到家中,用彻夜难眠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于是第二天他又去了那个摊位,好说歹说还是不行,现在说起来,当时真是有点囊中羞涩,否则一狠心就拿下了。直到第四天,大概是他的这种执着劲儿感动了摊主,尽管价格比他的心理价位还是高了不少,不过倾囊相出还是够了。由此,这枚葫芦器也成了他的镇宅之宝,按陶湘潭的理解,于收藏来说,镇宅之宝不一定是最贵的,但一定要是最有意义的,最值得纪念的。

时至今日,陶湘潭收藏的各种形状的葫芦器有60余枚,但在记者眼中,对于一个此行当里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来说,这似乎少了点。对此,陶湘潭说,收藏家也好,影响力也罢,我自己不好评说,不过对于葫芦器的收藏,我们总说,玩的是精品,而不是数量。譬如有些人有几百甚至上千枚葫芦。但我这儿的一枚葫芦就能顶他的很多。你说这怎么比较呢?

葫芦虫具的分类

葫芦虫具的款式众多,其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氛围。就其分类,陶湘潭说,葫芦器大致可分为“本长”和“范制”两种,“本长”就是天然长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自清代以来就是玩赏者和收藏家首推的鸣虫器。但天然“本长”葫芦的种植成本极高,最终如意的不多,有时几亩地能出一两枚就算不错了。

范制葫芦器的出现,使古代葫芦器工艺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并在清代达到繁荣。所谓的“范”,即指模子。范制葫芦器的制作原理是利用葫芦幼时较嫩、可塑性较强的特点,用模子抑制它的自由生长,使其只能在模子的有限空间里生长。这样长成后的葫芦就失去了原来的自然形态,而是和模子一模一样了。这和古代用模子铸钱是一个道理。也许古人正是受到铸钱的启发,才想出这么一个主意,为我们创造出那么多精美的葫芦器,开创了一门全新的工艺领域吧。

那么模子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陶湘潭说,最早时人们先做出一个想象中或圆形,或长形,或六角形的器具,在葫芦小的时候将其套在外面限制葫芦的生长并随意成型。但在种植中发现,这种初期模子所出的葫芦大小不一,很不规范,于是就演变成先做一个想象中理想的葫芦原型(用七块木头组合成一个葫芦的形状),称此为“壮子”。然后用它来翻制模子,用这种方法做出的模子形状、大小一致,并且花纹图案都很清楚。模子先用泥做,退出“壮子”以后再烧成瓦,叫瓦模。

做好模子以后,在葫芦尚小时套在其外面,等葫芦长老以后再打碎模子,这个过程称为敲模。之后再经过后期处理,一个精品葫芦就做成了。

此种方式一直延续到今日依然在使用,同时还衍生出纸模、石膏模等不同的范制方法。并且近代随着科学和工艺的进步,也使葫芦模子的种类不断增多,尤其是京津沪等地的艺人研制模子的新方法层出不穷,其艺术创新和工艺的精美有后来者居上的趋势。

葫芦虫具玄机多

近些年玩鸣虫儿的人越来越多,拥有葫芦嚣的人也不少,但相对来说,拥有收藏级葫芦器的人就数量有限了。 一枚具有收藏价值的葫芦虫具,不仅要器形美观、具有年代感,而且其组成部分亦要精美。一枚标准的葫芦虫具除了葫

芦体之外,最重要的配置还包括蒙芯、盖、口、脐等。

陶湘潭系起一个葫芦讲述道,经过选择的葫芦要先截口,就是将葫芦上端的一部分去掉,留下的主体部分用作虫具;葫芦虫具的“口”实际上就是一个木制或牙质的圆环,粘在葫芦虫具上,与“盖”相开合。“口”的大小薄厚不一,要与葫芦虫具的大小高矮以及曲线相匹配。“口”的质料也分很多,一般是木制口,用紫檀、花梨等硬木镞成。也有用象牙做成的,称为“牙口”,此外还有用牛角、玉石做的“口”。“口”的质地从某个角度也决定了其珍贵度。

葫芦盖则相当于葫芦虫具的门,打开盖则虫出,冲人内则盖合上。因此说盖是控制鸣虫出入的“机关”。一般所说的盖也包括盖芯,是盖与蒙芯的合称。

蒙芯是葫芦虫具最上端的组成部分,粘接在盖的顶部。蒙芯的材质一般用椰壳,较高级的用象牙、玳瑁、翡翠、玛瑙等制成,收藏级别的虫具多用后者。蒙芯的造型和图案花样极多,但就基本外形来说,分为平、高、立体三种。

为了保证鸣虫的出音效果,蒙芯都是镂空而成,为了防止鸣虫噬咬,还要在蒙芯里面贴一层钢丝网,同时也是防止鸣虫的肢从蒙芯孔眼处伸出受到损伤。

平蒙芯最为常见,一股就是一稍向上凸起的圆形薄片,常用的花纹图案多为寿字、金钱眼、喜鹊登枝等;高蒙芯为圆筒形,高低不一,高者约3厘米左右,低者不足一厘米。宴际上,高蒙芯和立体蒙芯的区别不大,只是后者本身就是一件微型雕塑,具有极高的工艺水平,用料上更加讲究,几乎全为象质。所雕刻的题材也非常广泛,花草、人物、动物、几伺图案应有尽有。

此外,陶湘潭说,葫芦虫具的脐亦是决定一枚葫芦优劣的关键点之一,脐也就是葫芦底部的“眼”,越正越小,品相越佳。

以上这些是从外观上看到的葫芦虫具,若说玄机,葫芦内部的秘密更值得探究。养蟋蟀的虫具和养蝈蝈的是有分别的。 养蟋蟀的葫芦虫具要在其底部施以纸浆或泥土,俗称“砸底”。目的是更符合蟋蟀的生长环境。但与蟋蟀罐的泥底不同,葫芦虫具的泥底不能弄成平的,要砸成一定角度的倾斜面,这样更能体现出蟋蟀鸣叫时的共鸣。

而养蝈蝈的葫芦虫具则不需要“砸底”,得配一个特别的“胆”。“胆”是玩虫者的通俗叫法,就是一个响铜铜丝盘成的簧。形状类似于盘形蚊香,卡在口的内侧。目的也是使蝈蝈的鸣叫更加悦耳好听。当蝈蝈呜叫时,铜丝产生振动,共鸣的效果立显。“胆”也能起到栅栏的作用,防止蝈蝈跑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