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有效利用教材 提高课堂实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这门学科所包含的内容数论、代数、几何、统计概率等等很多内容,这么多繁杂的内容和学校教育有限的容量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之间存在很大的矛盾,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必须对这些内容加以取舍和提炼。教材本身就是已经筛选和提炼了的学习资源,它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与教学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是课堂教学实施中最常见的媒介和载体,因而成为最主要的课程资源,目前还没有哪个国家的教育教学可以完全脱离教材。数学教学对教材内容和功能上的选择,体现了教育教学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的理念。
但是,教材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就教材本身而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但是学习并不仅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还应包括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亲身经历经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能够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是有效开展课堂教学的关键。
教材安排什么样的主题图,怎样合理地呈现主题情境都是教材编写专家们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的。教师首先应该尊重教材,深入钻研教材,弄清教材的编排意图。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口算三位数乘整十数”这一内容时,教材呈现的主题图是一个邮递员送报纸和信件的现实情境,这一主题情境取材于实际生活,问题的呈现方式是生活化的,通过让学生思考“要送多少份报纸”,体会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感悟算法;通过让学生思考“要送多少封信件”,体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在不知不觉中将口算三位数乘整十数与两位数乘整十数进行对比,总结整理出计算方法。这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作用的。更重要的是,主题图的设计提示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自主探索计算300×10和300×30的方法。
这样的教学,由于充分研究了教材主题情境的意图,使得教学既利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又及时进行了引导和提升,让学生体会到新的计算方法与过去的方法相比是简洁的、优化的,不断增进学生探索解题方法的信心。
二、走出教材,让课堂“变大”,提高课堂实效
数学远离生活是目前教材的一大弊端,然而不少教师却非常尊重教材,恨不得将教材“复制”“粘贴”到学生的头脑中。教学内容的封闭,学生学得寡然无味,所以,教学内容应该从封闭走向开放,师生都应是教材的创作者,教学过程也应成为教学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的过程。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可这个例子是学生获取数学基础知识的一条有效的途径,这条途径虽然不唯一,但却极有效。
我们教师要充分的走进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又要大胆的走出教材,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上整个世界都可以做为我们的教材,我们应该把眼光放远一些,把每一节课的“小目标”与“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大目标统一起来。我们应让学生每一节课都有所收获,这收获如我们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后,设计了这样的教学内容:某制箱公司最近要设计一种新规格的硬纸箱,你能设计出最好的方案吗?由学生自行为公司设计方案满足了学生展示自我的心理需要,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使学生积极投入这一富有意义的实践探索活动,由于“条件的开放,策略的多样,结论的多变”,给学生以很大的思维空间,在整个设计活动中,教师没有要求学生回答用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能拼成多少个不同的长方体,而学生为了能设计出多种不同的长方体纸箱,自发地思考着这个问题;教师没有要求学生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而学生为设计出材料最省的方案而自觉地进行着表面积的计算;教师没有要求学生寻找当长方体体积不变时,长、宽、高怎样变化使长方体表面积最小的变化规律,而学生在寻找长方体纸箱最小的表面积的观察比较中自己发现了新的知识规律……
学生在整个方案设计活动中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充满数学,数学实在有用,而这,源于教学内容的开放。
三、挖掘教材,让课堂“变活”,提高课堂实效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要把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与解决问题联系起来,这就决定了教学内容的现实性,转变了教材的地位:是用教材,而不是单一地教教材,是用教材,而不唯教材,学生的生活空间有多大,学习数学的空间就有多大,要想让学生能够在不同的生活环境里学习到不同的数学知识,我们就可以有目的,有计划的让学生走进生活,去获取大量的信息和材料,通过汇报交流等手段来提高学生数学综合能力。
过去对一节数学课而言,我们只停留在计算,分析数量关系,几何图形的证明上,可是现在我们要想的是如何把学生这节课学习的东西延伸到课外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我在上一年级下册的实践活动课《小小商店》时,让学生先去完成“神秘任务”(如:用手里的钱去买一个学习用品等);然后用剩余的钱去买一样想买的东西。这样,学生就要用有限的资金买回合适、合意的商品,就需要学生走出狭隘的数学课堂,融入生活的大课堂,到各个柜台前去选择,还要兼顾自己手里的钱够不够用,有了剩余,得去观察哪种商品的价格等于或低于自己剩余的钱,才能去买,在这里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与人交往的能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像这样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扎扎实实地开展数学实践活动。使数学学习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形成课内外结合的、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数学课程体系。
四、调整教材,让课堂“变实”,提高课堂实效
教材是落实教学目标,实现教学计划的载体,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但教材并不等同于教学内容,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不可以“以本为本”来处理教材,在知识更新的年代,任何教材都有不能及时适应时代和学生的需要,所以我们不能把教材当圣经,而应该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教学内容,重组教材,从而提高教材处理的有效性。
比如,一年级教材中9加几、8加几和7加几这些计算内容安排两节新课教学和一节练习课。根据学生的学前情况以及按教材课时教学的实际效果,发现学生在三节课中对这些题的计算方法只是一知半解,练习时出现计算速度慢、错误率高,更谈不上熟练,这说明学生掌握这些计算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不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后面的减法计算。这时我们可以把9加几、8加几、7加几的计算内容分为算法研究和活动应用两大板块来进行教学。在第一、二两堂课中集中研究加法计算的各种算法,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并从中总结出一些方法、规律。之后适当增加一些练习课,让学生在活动、游戏中进行计算训练。例如玩扑克游戏、钓鱼、当当小教师等,让学生在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中轻松、愉快的进行计算练习,同时让学生在计算活动中组建体会算法的合理性,自己找到最优化的算法,体会算法的最优化。
五、活用教材,让学生做主,提高课堂实效
“我听见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是华盛顿图书馆墙壁上的三句话,它说明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以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起到的不是主导作用而是主要作用,学生们总是在教师的牵引下跟着老师的思路和方法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学习上没有自。结果老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长期以来就导致我们的学生循规蹈矩,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在思维上不能创新,我们所教出的学生最多只是我们的复制,不能超越我们,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推助着学生前进,让学生走在老师的前头,老师给学生以动力,所有的知识者是学生通过自已主动探究获得的。
比如我在教授二年级《平移》一课时:我将书上的情境图用作练习巩固,这样开始学习:谁能说说“俄罗斯方块”是怎么玩的?学生上台操作电脑;之后把游戏增加难度(蒙上学生的眼睛),学生们很惊讶!我说:睁着眼睛都看得一清二楚,有什么好玩儿的?蒙上眼睛才有意思,我们在下面指挥他!游戏开始,学生说:那边、那边、又错了!被蒙上眼睛的学生急了:哪边?你们又不说清楚!学生们也急了:左——左——右,对,停!过了过了!最后费了半天劲,还是以失败告终。这时我提示学生:想一想,我们该怎样提示,说清楚什么才能让这位同学准确地将方块平移到合适的位置?学生们热烈的讨论起来!这样为学生顺利解决“平移要明确方向和距离”的良好铺垫,从而让课堂变得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