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黄建新蒙太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黄建新蒙太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黑炮事件》《错位》早巳雀噪海内外,现今的《轮回》,刚在京试映就引起强烈反响,在电影圈内导致了一场关于如何认识社会、人生、艺术和文化的激烈论争。但要论其导演黄建新本人,可真没有他的影片“帅”气。要是不了解,你是怎么也想像不出如此一个和善诚笃不会表情的人能弄出那样一部部锋芒毕露不同凡响的影片。他既没有几近成为“第五代导演”标志的透着雄性和英气的络腮胡子,也没有叱咤风云倜傥潇洒的派头。背,是早早地驼了;头发,是早早地白了;跟人说话,满目活动的是他脸上的纵横沟壑;一副营养不良未老先衰的样子。可他的年龄,用的话说还不到“弹指一挥间”。也许正是他这副貌不惊人的形象,常常使许多慕名者在拍摄现场找不到导演。

2.黄建新祖籍河北,却是一个地道的秦国人;虽说脸上没有多少始皇秦俑的刚峻冷漠,骨子里却流淌着黄土高原的精气血脉。1954年3月,黄建新出生在西安市南院门的一个普通家庭里,家里虽然没有得天独厚的艺术环境,却有着非常民主和睦的气氛。也许正是这种气氛,铸就了他以后逢事爱琢磨、认准了路不回头的倔性子。1970年,黄建新高中毕业,当兵入伍,来到甘肃河西走廊的武威,在机场作地勤,一干就是6年,学会了维护检修飞机,也学会了忍受孤独和寂寞。有一次,部队给高级干部放映日本宣扬二次大战时期军国主义和武士道精神的影片,黄建新为了看那几部片子,冒着受军纪处分的危险,早早地从管道沟里爬进剧场。等电影开演,才心惊胆颤地站在银幕后面仰着头看。自那次,他知道了世界上还有另外的电影。等他成名后去日本放映他的影片,一踏上日本国土,他就想到了那次站在银幕后面看日本电影的情景,真是百感交集。

3.人生充满戏剧性,兴衰荣辱常常是一线所系,一步之遥。黄建新就常常有一种后怕的侥幸。他能干上电影导演的活儿,系·事出偶然。要不是1976年退伍分到西安市卫生宣传教育馆扛小摄影机拍饮食卫生之类的科教片,他就进不了西北大学新闻进修班学习。进不了新闻进修班,他就不会被人推荐到西影厂文学部。到不了文学部,他也不会被导演艾水偶然叫去作场记。不作场记,他就去不了电影学院导演系进修,也就谈不上当导演。这真是环环相扣,少了哪一环都不成。从这一点讲,黄建新是运气好,他在人生这盘棋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要不中国就会少了一位有才华的导演。黄建新没有下过乡,没有当过工人,在他的生活中,似乎没有经历过大悲大喜、大灾大难、大波大折、大爱大恨,这使他不同于与他同时代的青年导演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黄土地》《盗马贼》《红高粱》等影片把镜头对准了旧中国最落后、最边远、最荒凉的地带,在那里追溯中华民族的生存之根和精神伟力。而黄建新却将镜头对准80年代中国最先进、最发达的都市,在这里寻找和批判阻碍现代化进程的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城市文化和理性思辨铸就了他的精神:深邃、敏锐、尖刻、幽默和冷静。他也许不会对“旺泉”表示出激昂挚爱的礼赞,也许不会被“我爷爷”那种野性雄健的男子汉气概所折服,但他却会对“赵书信性格”作出那般尖锐深刻的解剖,毫不留情地揭橥知识分子自卑的心理弱点,以至率先进入到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全面反思的境地。

4.1985年,黄建新从电影学院进修回厂,厂领导塞给他一个张贤亮的本子《浪漫的黑炮》,这是厂里为得到轰动一时的小说《绿化树》的拍摄权不得不搭配的。当时厂领导只是让黄建新看看本子,并没有死定叫他拍。他连夜看完剧本,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在扉页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一个近似荒诞的故事,立体地折射出当今社会的横剖面:旧的文化心理,像一张无形的网,使每个人仍按惯性在旧的轨道上运动,从而导致了一个‘黑炮事件’。”吴天明看了这个深刻独到的见解,当即拍板定案,由黄建新独立执导。这是西影厂有史以来起用的第一个不是科班出身的最年轻的导演,并授权由他自由组阁,拉起了一个平均年龄不足28岁的青年摄制组。

《黑炮事件》弄出来了。试映后许多人纳闷,电影还能这么个拍法。张贤亮看完片子,激动地说他懂得了什么是电影什么是小说,什么是导演什么是作家。没想当年硬是搭配的东西歪打正着,而《绿化树》却至今未被搬上银幕,这可有点阴差阳错的荒诞之感。

5.电影学院导演系主任郑洞天在一次聊天时像是讲故事又像是发牢骚,说是有一个知识分子被提拔当了官,从此陷进文山会海不能自拔,无奈之际突发奇想便造了一个与他相像难辨真假的替身,专门代他应付各种会议闹出许多笑话。黄建新闻言心机一动:这不是一个绝好的电影题材么?“哎,你们在座的哪位要弄这个故事?没人弄我可就弄了,我脑子里可是已经成形了。”众人哄笑,说你要弄就弄,爱怎么弄就怎么弄,再弄还能弄出个什么新式武器呢?回到西安,黄建新用了不到10天的时间就和另外一个作者写出了剧本,思忖了半天顺口叫了个名《错位》。他心里清楚,这是一部假定性极大的电影,但荒诞的故事并不是为了荒诞,最终目的是要观照现实。他想通过这部影片,来揭示人类某些行为对自身发展产生的消极制约,从而导致人的异化和人格分裂的主题。全片有三分之二的戏都是在摄影棚里搭景拍的,他随心所欲地尝试了各种电影元素的表现功能,并在形式上走到了极致,又给人们开了一个眼界,直惹得评论界一片哗然褒贬不一。南方某市晚报竟把《错位》评为本年度全国10部最次影片之一。可到了1987年9月,中国首届电影展开幕,放映《错位》的展厅里挤满了人,甚至有人不顾身分席地而坐。法国著名评论家贝热龙认为《错位》是中国第一部未来主义的影片。时至今日,《错位》所创造的电影形态和电影语言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实际上它给中国电影带来的影响已远远超过影片本身的容量。而黄建新暗自高兴的是,他又放了一把火。

6.还是在1985年,黄建新刚拍完《黑炮事件》,北京当时崭露头角的小说作者王朔就把中篇小说《浮出海面》的清样给了他。那是一篇写北京当代青年心态、生活、爱情的小说。主人公石岜是个倒爷,在生活中沉浮,想纯洁却浑浑噩噩,有理想却懒得实现,到头还是从14层楼上跳了下去。这是个悲喜交加冷峻幽默的故事。黄建新看中了这,个反映现代青年困惑迷惘的东西。几年来每次到北京,他都琢磨着如何拍这部影片。坐在地铁里不知转了多少圈,他发现地铁里的姑娘一点也不露怯,有时还会把小伙子看得不好意思。这些感觉在今天的影片中都拍成了戏,石岜、于晶第一次相遇就是在地铁里。可那时,对拍这部影片争议很大,有人想不通怎么能拍青年人去自杀,有人很痛心黄建新的调子怎么如此沉闷。几次讨论都没有通过。3年过去了,黄建新死活不放弃本子,几易其稿,增加了人物,连剧本的结构风格都变了,名字也改为《轮回》。如此倔强!黄建新想:不倔,哪来个性,哪来绝活。

7.《轮回》里有一段台词特有意思,“哎,你说这龙年邪性不邪性。1976年走了几个伟人,这1988年又摔飞机又撞火车的,这玩意怎么讲?”这玩意谁也讲不清楚。就说拍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就没完没了地出岔子。黄建新的妻子雷秦看着他头上越来越多的白发,心疼得不得了。有人看了影片《轮回》,批评黄建新把爱情表现得太崇高太纯情太理想,似乎这年头还有什么他妈爱情,严厉得就好像黄建新犯了什么罪。他有点想不通,是不是让石岜之流去妇女去杀人放火才合情合理才有现实意义呢?石岜和于晶第一次发生性关系,拍得优雅美丽至极,就如同圣母玛丽亚步入尘世。对爱情对女人的这种理想和表现,追根溯源,没准会在黄建新和雷秦的心灵深处找到原型。而雷秦说的更直白:石岜身上有黄建新的影子,他就是这么个人,想洒脱洒脱不了,想干坏事又干不了,表面上什么也不在乎,可骨子里却认真得近乎残酷。黄建新听后也许心中窃语:知我者莫过于妻也。

8.黄建新至今不抽烟不喝酒,就迷拍电影,用他的话说:“我相信一部影片就是灵魂的一种状态。一部影片,尤其是一部优秀影片,就是内心信念的产物,这个信念非常强烈,使我们不得不把所想的表达出来。这也许注定了我永远是一个悲剧。可我深深地渴望迷恋这个悲剧,也许多少年以后,偶然回首,我会发现身后竖立着一块块灵魂的墓碑,或许稚嫩,或许荒唐,或许世故,或许堕落,但却是那样真诚那样活鲜那样急切,向人们展示着曾经有这样一个个灵魂在世界上存在过、陨落过。我该是何等的欣慰!”

9.这也许就是黄建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