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时代中的灰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即想即写的文字似乎比任何媒介都更敏感地反映着“时代”与“文化”的口味,这种媒介属性也让它成为时尚生活中的元素之一。用哈姆雷特式问题的方式发问:“流行,还是不流行?”“时尚,还是不时尚?”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在某种程度上也标志着人们与时代潮流之间的亲疏关系。
Prada横跨时装与文学两界,秉承品牌的创新精神,与意大利著名出版社Giangiacomo Feltrinelli Editore合作主办了一场文学创作比赛活动。此举意在发掘新秀人才,寻找能够以出类拔萃的独特目光看世界的新锐艺术家。这场文学创作比赛也源于Prada对文学的好奇心,希望通过各种书面文字的表达形式探究创新语言,从而为文学爱好者创建一个独立平台,为文学研究进行前所未有的储备。最终在全球这1313 份参赛作品中,五位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籍的参赛者获得了此项殊荣,其中就有来自中国的作家彭扬。
就在彭扬参加完Prada Journal文学创作比赛的颁奖礼之后,BQ独家专访作家彭扬,与他一起聊聊这场当代文学与戏剧的对话与交流。
Q=《北京青年》周刊A= 彭扬
Q:为什么将此次的文学作品起名为《灰故事》?
A: 《灰故事》,这个问题我先不答,还是留给读者。
Q:什么是你个人的文字风格?
A:其实我觉得每个作家都不会把自己的风格定死,也许有人会是这样,但我不是。我觉得我没有一个既定的风格,我随时可以有新的尝试。有的时候风格是一个框架,比较容易给人束缚。我觉得一个好的作家是不会给自己定义风格的,很多时候大家的风格都在变。
Q:你怎样看待“80后作家”这个群体?
A:我记得我上次去参加第七次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王安忆老师说了这么一段话我觉得挺能说明这个问题,她说“我们的经验其实和你们的似乎也没什么不同的,无非是挫败、迷茫、焦虑、犯错误。情节和细节也许不一样,可内里的实质却是相近的。有一部青春片的名字很有意思,叫作《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那些年”三个字取消了所有时间上的差异与隔阂,真是的,谁没有追过或者被追过呀!”
Q:小说与剧本这两种文学载体有什么区别?
A:我觉得还是就像我之前在微博上写到的,“小说与剧本不同,如果一个作家摒弃含蓄的美德,不理解一滴眼泪的宽广,不同情整片大海的渺小,只为了讲一个故事,那么他仍旧站在小说的门外”。我觉得这样形容很贴切。
Q:相比较电影、音乐,你认为文学的表现优势在哪儿?
A:这种感觉就像通感。文字赋予视觉上的想象力,眼前的画面又充满音效感,这种感觉很奇妙,这也是我认为文学独有的魅力。我最近在读一部文学作品,作者如同瀑布般的文字,感觉像是一气呵成的。一般情况下人们看过的作品一个自然段可能充其量维持一两页左右,但这位作家的作品一个自然段有可能达到10页,而且里面布满了各种细枝末节和描写渲染,这么多页下来感觉真是酣畅淋漓。
Q:目前编剧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怎么样才能写出一个全新的故事,是这样吗?
A:其实我是不太认同的,我觉得好故事还是会出现的。就比如说我和我们公司的团队一直在做的一个项目,它有点类似“故事池”。大家都在踊跃地发现故事,表达故事。这样一来其实新的故事还是会出现的。
Q:在你看来,制片人、导演、编剧三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A:我觉得或许就像是作曲家、指挥和演奏家之间的关系吧。
Q:这次去美国纽约参加Prada Journal的颁奖活动,有什么样的心得感受呢?
A:感触还是挺多的,这次活动不同于别的颁奖活动,它举办的非常独特。我们几个获奖的人也聊得非常投机,也交流了很多关于文学上面的不同见解。坐在下面听那些有威望的名人来朗读我们的作品,感觉又重新认识了自己的作品。尤其是美国作家Jonathan Ames在朗读我的作品的时候,他虽然只朗读了一小段,但他还在朗读中加入了一些像是类似小品的元素,比如有一个部分他把一只手放在耳边,一只手伸得很远,大声呼喊三遍,我觉得很受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