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层部队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心理距离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层部队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心理距离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距离”体现为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马克思主义理论装的心理距离,是从认知、情感和态度三个层面进行诠释。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心理距离

“距离”是人们对空间的认识开始的。张景云提出:“大众传播心理距离”就是指“大众传播者与受众在认识、情感和态度方面的差异程度。传授之间的心理距离可通过媒介与受众媒介人物与受众、信息与受众之间在认知情感和态度方面的差异程度反映出来,具体体现为认知距离、情感距离和态度距离。”

一、缩小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认知距离

张景云认为:“认知距离是指传播与受众地所传播的信息在认知内容和认知结构上的差异程度。” 列宁指出工人阶级“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列宁的这一论述最鲜明地阐明了向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灌输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由马克思主义在理论武装过程中,由于受教育程度、文化背景、个性差异以及组织化、规模化与受众接受的自主性之间的矛盾,造成了理论武装的认知距离。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主体在武装过程中,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善于运用大众化的语境,把高深难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群众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缩小理论武装的主客体对马克思主义在认知上差异,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二、拉近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情感距离

情感距离是从某个情感维度出发,传播者与受众对信息内容中涉及的人或事物的情绪(感)的差异程度。如果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客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或形式毫无兴趣,就不会注意,即使注意也不能持久。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过程中,理论武装的主客体要找到共同的“关注点”和“兴奋点”,从而拉近主客体的情感距离,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实效。

三、放低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态度距离

态度距离主要指传播媒介对所传信息的价值倾向性与受众对该信息的既有价值倾向之间的差距。如果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客体对主体传播态度产生迷惑、怀疑和拒绝等心理状态,就必然会影响理论武装的效果。要增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实效,只有缩小理论武装主客体对理论的价值倾向之间的差距,理论武装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2] 张景云《大众传播距离论》,新华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