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实例演示高考物理审题之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实例演示高考物理审题之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高中所学的答题的方法与技巧中,“如何审题”是必定要掌握的. “审题要慢,答题要快”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只有认真审题,透彻理解命题的意图、试题给定的物理情景、各物理量间的对应关系、物理过程所遵循的物理规律,才能快速、正确地答题.

所谓审题要慢,就是要仔细,要全面,要审透,关键的词句理解要到位,深入挖掘试题的条件,特别是隐含条件,提取解题所需要的相关信息,排除干扰因素. 这一审题过程包含四种活动形式:读(即读题,要先粗后细,由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标(用笔标记重要的字、词、句、条件等信息)、记(把题目的信息弄得十分清楚并深深地印入脑海)、思(进行全面的受力分析,过程分析,画出草图,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或物理运动模型,选取不同的方法和运动规律).

下面列举两例,具体展示应该如何进行审题. 例题中必须审出的信息用下划线顺序标出.

例1 如图1甲所示,水平传送带长6 m,两个传送皮带轮的半径都是R=0.25 m. 现有一可视为质点的小物体以水平速度v0①滑上传送带. 设皮带轮沿顺时针方向匀速转动②,当转动的角速度为ω时,物体离开传送带B端后在空中运动③的水平距离为s. 若皮带轮以不同角速度④重复上述转动,而小物体滑上传送带的初速度v0始终保持不变,则可得到一些对应的ω值和s值. 把这些对应的值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标出并连接起来,就得到了图1乙中实线所示的s-ω图像. (g取10 m/s2)⑤

(1) 小明同学在研究图甲的装置和图乙的图像后作出了以下判断:当ω28 rad/s⑦时,小物体从皮带轮的A端运动到B端的过程中做什么运动. (只写结论,不需要分析原因)

(2) 求小物体的初速度v0及它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⑧.

(3) 求B端距离地面高度h⑨.

审题过程展示 规范思维、深挖条件、层层剖析. 现对题中各信息分析如下:

①未给出v0的具体数据,结合④分析,物体与传送带之间可能存在不同情况的相对运动,需分情况讨论.

②物体与皮带的运动方向相同.

③题中没有特殊说明时,不需要考虑空气阻力,物体离开传送带后做平抛运动.

⑥?棕=4 rad/s时,传送带的线速度大小为v1=ω1R=1 m/s.

⑥如果正确,物体与传送带之间就要存在相对运动,且物体的速度要始终大于传送带的速度.

⑦?棕=28 rad/s时,传送带的线速度大小为v2=ω2R=7 m/s.

⑧动摩擦因数μ可通过求滑动摩擦力(Ff=?滋FN)间接获得. 本题既求力又求运动量,可考虑用牛顿第二定律或动能定理求解.

⑨应用平抛运动分解的方法.

⑩?棕在0~4 rad/s内平抛运动的位移s不变,说明平抛的初速度不变,结合??????可知物体的速度始终大于传送带的速度,所以物体一直做加速度相同的匀减速运动,离开传送带时的速度相同.

???随ω的增大s增大,说明平抛的初速度增大,即物体、传送带达到共同速度之后要一起匀速运动一段时间.

???ω>28 rad/s时,水平位移不变,说明平抛的初速度不变,即物体的速度始终小于传送带的速度,物体一直做加速度相同的匀加速运动,离开传送带的速度相同,并且大于⑩中的平抛初速度.

解析 (1) 小明的判断正确.

当ω>28 rad/s时,小物体从A端运动到B端的过程中一直在做匀加速运动.

(2) 当ω

当ω>28 rad/s时,小物体在B端的速度大小是v2=ω2R=7 m/s.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得

v22-v20=2aL,v20-v21=2aL,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a= =μg.

联立以上各式并带入数据解得

v0=5 m/s,μ=0.2.

(3) 小物体离开B端后做平抛运动.

由平抛运动规律有s=v2t=3.5 m,h= gt2,解得h=1.25 m.

点评 ①此题为图像信息题,要深刻剖析图像的物理意义,深挖图像中的隐含条件,并且与物体在传送带上的运动情景相结合,分析转折点的速度,抓住0~4 rad/s和ω>28 rad/s的运动特点,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②相对运动问题要分清二者的速度关系.

例2 如图2所示,一面积为S单匝圆形金属线圈与阻值为R的电阻连成闭合回路,不计圆形金属线圈及导线的电阻①. 线圈内存在一个方向垂直纸面向内、磁感应强度均匀增加且变化率为k的磁场Bt②. 电阻两端并联一对平行金属板M、N,两板间距为d,N板右侧xOy坐标系(坐标原点O在N板的下端)的第一象限内,有垂直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③,磁场边界OA和y轴的夹角∠AOy=45°,AOx区域为无场区,在靠近M板处的P点由静止释放一质量为m,带电量为+q的粒子(不计重力)④,经过N板的小孔,从Q(0,l)点垂直y轴进入第一象限⑤. 粒子经OA上某点离开磁场,最后垂直x轴离开第一象限⑥. 求:

(1) 平行金属板M、N获得的电压U;⑦

(2) AOy区域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⑧

(3) 粒子从P点射出到达x轴的时间. ⑨

审题过程展示 挖掘隐含条件、建立知识链接、构建运动模型. 现对题中各信息分析如下:

① 线圈产生的电动势与R上电压及MN板间电压相等.

② 说明感应电动势恒定,板间电压恒定,粒子在M、N板间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③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物中做匀速圆周运动.

④ 像电子、质子、α粒子、钠离子等基本粒子,若题中没有明显提示,不需要考虑重力.

⑤ 据F洛v可知圆心在y轴上.

⑥ 说明粒子离开磁场时速度方向竖直向下,结合⑤分析可确定圆心位置.

⑦ 根据①中分析求解.

⑧ 定圆心、画轨迹,据几何知识确定轨迹半径,再据半径公式求B.

⑨ 分解过程,找准规律,使问题化整为零、各个击破.

解析 (1) 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闭合电路的电动势为:E= = ・S=kS.

因MN与电阻并联,故MN获得的电压:U=UR=E=kS.

(2) 带电粒子在MN间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有:qU= mv2.

带电粒子进入磁场区域运动轨迹如图3所示,

有:qvB=m .

由几何关系得:r+rtan 45°=l

由以上几式解得:B= .

(3) 粒子在电场中有:

d= at21,q =ma,

粒子在磁场中有:T= ,t2= T.

粒子在第一象限的无场区中有:s=vt3,

由几何关系得:s=r,

粒子从P点射出到到达x轴的时间:

t=t1+t2+t3,

由以上各式得:t=2d+ l .

点评 ①深入挖掘隐含条件,寻找不同知识的连接点,是解答本题的一大特点.

②通过受力分析,构建运动模型,选用相应规律,是本题的关键.

一些高考题之所以较难,不仅因为物理过程复杂多变,还由于潜在条件隐蔽难寻,使人产生条件不足之感而陷入困境. 能否快速、高效、准确地完成审题过程,能真实体现出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这一能力的获得,只能是通过平时的用心训练和天长日久对知识的积累而获得. 所以,平常练习中一定要养成通过审题仔细分析推敲关键词语,从物理模型、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物理变化和临界状态中去寻找挖掘隐含条件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