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西平县小麦生长后期出现“白穗”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西平县小麦生长后期出现“白穗”的原因及预防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5月上中旬,正在灌浆的麦田常常会出现白穗”,而不同麦田的“白穗”又是不一样的;从麦穗发病部位来看,有小穗发白的麦穗、有“半截穗”发白的麦穗,有整穗发白的麦穗。从“白穗”在麦田的分布来看,有单穗的,有成丛的,有成簇的,有成片的,也有整块的。由于“白穗”形成的时间不一、表现程度不一,所以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也不同;麦田“白穗”一般使小麦减产10~30%,严重田块减产50%。正确分析麦田“白穗”形成的原因,及早采取防控措施,可以减少损失,提高产量,改善品质。

一、麦田“白穗”症状及形成原因

金针虫、纹枯病、全蚀病、茎基腐病、禾谷胞囊线虫病、赤霉病的危害和早春低温冻害是灌浆期麦田出现“白穗”的主要原因。

1.金针虫:幼虫咬食小麦的种子、根和幼苗,被害处不完全咬断,断口不整齐是重要的诊断依据。小麦抽穗后金针虫幼虫钻到小麦根部节间内,蛀食根节,导致被害株死亡,麦穗和叶片干枯,形成“白穗”。整穗发白、成簇状,由于根茎部受害,很容易拔起。

2.纹枯病:小麦受纹枯病病菌侵染后,在各生育阶段出现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烂芽: 芽鞘褐变,后芽枯死腐烂,不能出土;病苗枯死: 发生在3~4叶期,初仅第一叶鞘上现中间灰色,四周褐色的病斑,后因抽不出新叶而致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拔节后在基部叶鞘上形成中间灰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病斑融合后,茎基部呈云纹花秆状;枯株“白穗”:病斑侵入茎壁后,形成中间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近圆形或椭圆形眼斑,造成茎壁失水坏死,最后病株因养分、水分供不应求而枯死,形成枯株“白穗”。整穗发白,白穗、绿穗相间。

3.镰刀菌茎基腐病:由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是一种土传病害,其病源主要有禾谷镰刀菌和假禾谷镰刀菌。小麦苗期感染以后,主要是基部1~2节叶鞘和茎秆受侵染,有时第三节叶鞘也受害,根茎基部叶鞘颜色逐渐变为暗褐色或深棕色,病害进一步扩展后,根部、茎秆和茎节出现褐色,严重时茎基部节间受侵变褐,易折断,严重受侵者早期可致死苗。该病发病初期与纹枯病相似,但发病后期没有眼状斑,通常第一叶鞘发病严重,第二叶鞘次之,并逐渐向内部发展。小麦从分蘖到成熟均可发生镰刀菌茎基腐病,最早发病期在11月下旬,以后逐渐加重,2月下旬~3月上旬是该病侵染的高峰期,5月中旬麦田可见该病侵染以后造成的“白穗”。

4.全蚀病:全蚀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小麦拔节以后田间表现比较明显,发病田块小麦“黄、稀、矮”;抽穗后麦田出现簇状或点片状早枯“白穗”,病根变黑,易于拔起。在茎基部表面及叶鞘内布满紧密交织的黑褐色菌丝层,呈“黑脚”状,后颜色加深呈黑膏药状,上密布黑褐色颗粒状子囊壳。全蚀病严重发生年份,麦田出现成片“白穗”,或整块“白穗”,小麦成熟前,麦田叶色发红,似“火烧”状。

5.禾谷胞囊线虫病:受害小麦出苗后1个月即可出现症状,但在越冬返青后才表现明显。下部叶片从叶尖开始变黄,随后整叶颜色变淡变褐,干枯;病苗长势弱,分蘖明显减少,部分植株矮化,穗小,籽粒不饱满,类似缺肥状,但追肥不见效果。病情严重时会成片枯死,根部可以看到许多瘤状的根结,根结上再长须根,须根上再形成根结,使得根系纷乱、扭曲,成团。根表面可见针头大小的白色孢囊,后期变为褐色。根结和孢囊是鉴别该病的主要依据。小麦孢囊线虫病的传播体是孢囊,主要是依靠土壤传播,农机具特别是跨区作业的小麦联合收割机,人、畜活动,流水以及大风都可能起到传播作用。另外,线虫所造成的伤口很容易引起根腐病。小麦由于此种线虫的侵染为害,长势衰弱的麦苗还易受其它病原物的侵染,通常是次生性土壤真菌在其后侵染,加重为害,致根腐烂,在小麦灌浆期出现“白穗”。

6.赤霉病:作物生长的各个阶段都有可能遭受赤霉病病菌危害,以穗腐危害性最大。穗腐发生初期,小穗颖壳上会出现水浸状淡褐色病斑,逐渐扩展变成黄褐色或呈青枯状,气候潮湿条件下,在颖壳合缝处或小穗基部生出橘橙色霉层。病轻时,局限于一个到几个小穗发病,病重时,大部分小穗发病,甚至全穗发病;穗腐发生早期病健组织界限不清楚,随着病情发展,在病部生出粉红色霉层,病变麦粒青枯、苍白或粉红,气候干燥时田间表现“白穗”症状。秆腐多发生在穗下第一节,初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后扩展为淡褐色至红褐色不规则形斑或向茎内扩展;病情严重时,造成病部以上枯死,形成“白穗”;气候潮湿时病部表面可见粉红色霉层。

7.低温冻害:2014年4月底5月初,麦田就出现“白穗”。田间“白穗”与正常麦穗相间,拔起时往往从茎秆第3或第4节节间直接抽出,茎秆第3或第4节组织发育不良,壁较薄、发软,脱水出现枯白色,叶鞘上有云纹状病斑。主要原因是3月12~13日我县出现极端低温天气,13日早晨短时间最低温度达1.6℃,草面温度达到-1.9℃,出现轻霜冻,以西农979为主的部分播种偏早、播种质量差、个体弱的麦田植株第3或第4节遭受冷害,茎秆冻伤;4月11~25日持续阴雨天气,小麦第3或第4节遭受纹枯病侵染,造成叶鞘迅速腐烂;25日以后天气晴好、气温升高,受伤的第3或第4节茎秆迅速脱水死亡,出现枯白色,并影响水分养分运输,造成田间出现不同程度的“白穗”,白穗率最高达到40%以上。

二、预防麦田“白穗”的技术措施

1.农业防治

采取轮作换茬、清除田间秸秆、选用多抗小麦品种、精选种子、平整土地、增施有机肥、合理配方施肥、深耕、适时晚播等农业措施,可以减少全蚀病等病菌在土壤中的积累,推迟病菌的侵染时间,培育壮苗,从而达到提高小麦抗病能力,推迟发病时间,减轻病情,减少损失的目的。小麦适时晚播,是预防“倒春寒”、减轻晚霜冻、推迟发病期、降低病害基数的简单有效措施。

2.化学防治

(1)土壤处理:每亩用20%二氯异氰尿酸钠(农思得)500克或70%甲基托布津3千克,在整地时撒施土壤,杀灭土壤中的病菌。每667平方米撒施2.5%甲基异柳磷颗粒剂2~3千克,杀灭土壤中的地下害虫。

(2)种子处理:有效药剂有苯醚甲环唑(敌萎丹)、硅噻菌胺(全蚀净)、咯菌腈(适乐时)、戊唑醇(立克秀)等。3%苯醚甲环唑悬浮剂40~60毫升处理小麦种子10千克。

(3)叶面喷雾:小麦3~5叶期,每667平方米喷施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克,返青期每667平方米喷施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40克,扬花期每667平方米喷施12.5%腈菌唑乳油25毫升。

三、抓住关键时机,开展“综合防治”

小麦全蚀病等病菌传播途径多,防治中又没有特效药剂,一旦发生,难以根除,只有把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把土壤处理、种子处理和叶面喷雾相结合,才能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1. 小麦返青期病虫害综合防治

小麦返青期是春季病虫害的初发期,也是开展防治的第一个关键时期。返青后的麦田,杂草开始恢复生长,害虫开始活动危害,病菌开始扩展蔓延,如果不及时进行防治,随着气温的逐渐回升,病虫草害会加速繁殖、加快生长、加重危害,此期开展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是春季麦田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节。返青期农民进行病虫害防治时,一般是遇到晴天就进行化学除草,过一段时间看看麦田有虫了,再喷药治虫,很少有人喷施杀菌剂。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麦田杂草比较明显,很容易看得到;二是很多农民不知道、不认识小麦病害,也根本没有防治的意识;三是部分农民也知道此时会发生病虫害,但不懂得如何进行防治,往往是消灭了麦田杂草,再防治小麦害虫,然后再防病治病,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仅是增加了防治次数,加大了生产成本,更重要的是错过了最佳施药时期,给病虫害的繁殖、蔓延留了一段时间、一片空间,病情越来越重,害虫越来越多;等到病虫害发展到一定程度,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再喷药进行防治,不仅增加防治次数,而且防治效果很差。因此,小麦返青期一定要抓住有利时机,开展综合防治,压低病情基数、压低害虫密度、控制杂草危害,为春季麦田管理争取主动。小麦返青拔节期喷施杀菌剂,是降低麦田“病田率”和发病株率的简单有效措施。

2.小麦扬花期病虫害综合防治

扬花期正值小麦病虫害发生危害高峰期,是春季开展防治的第二个关键时期。小麦抽穗扬花期是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叶枯病、蚜虫等病虫害发生危害的盛期,也是赤霉病、吸浆虫即将侵入危害的关键时期(赤霉病病菌在小麦扬花时从花药侵入,吸浆虫幼虫在小麦颖壳张开时从颖壳合缝处钻入)。此期开展防治,不但可以有效控制已经发生的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叶枯病、蚜虫等病虫害,同时可以杀灭赤霉病病菌和吸浆虫的卵和幼虫,减轻赤霉病和减少吸浆虫的发生与危害。小麦齐穗扬花期喷施杀菌剂,是降低病害的病情指数和田间“白穗率”的简单有效措施。

(作者单位:西平县农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