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正如”、“就像”起什么作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正如”、“就像”起什么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新闻评论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方法:当作者对一类事物的关系做出判断之时,为了减轻读者理解的难度,便引入另一类与读者更为接近的事物加以说明。比如,前不久,《通用规范汉字表》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引发了一些争议,一篇题为《“板子”不应打向专家》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句:

“专家就应该实事求是,一切按照真正的科学原则办事,不能因为社会上大多数民众已经习惯了一些错误的写法,就认可这种写法,正如专家不能因为许多人喜欢随地吐痰就证明随地吐痰有其合理性一样。”

在这一段中,前半段(专家是否认可大多数民众“写错字”)有争议,后半段(专家是否认可大多数民众随地吐痰)无争议。作者正是想用读者无争议的后一种情况来降低对前边那个有争议的判断的理解。但是,这两种情况其实是不同性质的,因为文字变革的历史规律中包括了“从众”的规律。这与认可随地吐痰的性质完全不同。

我国当代著名政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有这样一句:

“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为标准一样。”

那么,这种议论手法是什么性质的呢?我认为,基本上是比喻,而不是论证,尽管在两类事物比较相近的时候,它看上去像是类比论证。这是因为:第一,这种手法中呈现的一般是两类不同事物的关系。作者为了方便读者理解,所选择的其中一个事物往往离读者更近,但却因此离他原来的命题更远。两个相隔较远的事物,不能互相论证。第二,在文章中,作者命题的成立并不依赖于这种手法,即:作者提出的命题或者因为可接受程度较高,因此无须论证;或者因为可接近程度较低,因此已在文中进行了论证。

比如,在上面列举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中,“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这一句判断,是由其前面一段较长的论证得出的:

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新民主主义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论》)这里说:“只能”、“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这才是论证。可能正是因为这一段推理论证抽象程度较高,所以,作者才在这一段论证之后,适时地加入另一个情境――“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为标准一样。”这个情境太具体了,以它作为前提是不可能单独论证“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这样一个普遍的抽象命题的。

一般来说,在政论或新闻评论中,抽象的推理,往往辅之以形象的比喻,但是,比喻不能代替论证,在重要的判断和命题上,艰苦的论证工作,往往是省不了的。比如,本文第一个例子,它所面临的认识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大众应用与专家规范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待“通行”因素对文字标准的影响,这都要从字体发展的历史中寻找材料来论证,而不能以“随地吐痰”的是非来简单代替。

马克思在著名的长篇政论《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中有这样两句:

“新闻出版自由不会引起‘变动的局势’,正如天文学家的望远镜不会引起宇宙系统的不断运动一样。”“法律不是压制自由的手段,正如重力定律不是阻止运动的手段一样。”

显然,马克思不可能用天文学家的望远镜和宇宙系统的关系来论证新闻出版自由,也不可能用物理学中的重力定律来论证法律与自由的关系。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