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捕风者”陶友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捕风者”陶友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两兆瓦风力发电机,由他带领的技术团队研制。

国家海上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他的技术团队手中运转。

他就是首届两江学者受聘专家、中船重工(重庆)海装风电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陶友传。

大风起兮

2010年2月24日,国家海上风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重庆启动。

远离大海的重庆,一下站在中国海洋风电科研最前沿。

承担此项重任的,正是陶友传和他的海装技术团队。

8月6日,在位于北部新区的海装风电厂区,长数百米的车间旁,满载风力发电机部件的集装箱卡车,一辆接一辆驶出大门,奔向分布在江苏、东北、内蒙古等地的风电场。去年,海装风电实现七个多亿元销售收入。2012年,它将带动200亿元的销售收入――一个风电装备产业集群,正在重庆成型。

“好一匹黑马!”业界这样称呼海装风电。

海装风电副总经理陶友传没空为此陶醉。这个身高一米八、戴近视眼镜的湖北汉子,正快步穿过厂区,奔向办公楼,那里有大堆没处理的工作。

他的心里,18000公里的中国大陆海岸线在延伸,那里储藏着中国的能源宝藏。中国海上可利用风能是陆地的三倍,面对这块肥肉,国内外能源巨头正摩拳擦掌。

今年初,海装风电承接了两个研制近海风电机组的国家项目。如果成功,他们将刷新自己创造的纪录――五兆瓦海上风机将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最大风机。

“要前进,就得有动力。”在办公室坐定,陶友传摊开一张图纸,“我们的动力是什么?”点上一支香烟,喝了一口茶,他含笑点头。

2005年11月,德国萨克森州,陶友传望着远方,嘴巴微张,近视眼镜后的双目熠熠有光。

在他眼前,一望无垠的易北河平原上,高达70米的风电机齐整列队,形成方圆数平方公里的矩阵。秋风带动直径50米的扇叶,将风力转变成电能,照亮从普鲁士时代遗留的古老城堡,也照亮了这个欧洲强国的都市和工业区。

“风电,真是不得了!”带队赴德考察的公司总经理余绍清感叹。

全球风电装备市场上,“德国造”占1/3,雄踞头把交椅。

如此盛况,让陶友传感到兴奋。

8个月前,他离开任职14年的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709研究所,告别武汉的妻儿,来到重庆海装科技有限公司挂职,担任副总经理。

这家企业当时还没找到出路,准备发展装备制造。

到任后,陶友传和董事长杨本新、总经理余绍清在国内外奔走,调研发展项目。最后,中国风电装备业的潜力吸引了他们:中国风能储量居世界第三,“中国风”将成为转型中国的重要战略资源,但与火电、水电相比,中国风电产业发展严重滞后。

2005年8月,以海装科技为基础,中船重工(重庆)海装风电设备有限公司诞生。

为寻找研发伙伴,时任市经委主任吴冰,带领陶友传和余绍清等海装高管赴德考察后,签订了850千瓦风机技术和样机购买合同,并与德国一家公司达成协议,双方联合开发两兆瓦风机整机和控制系统。

2006年2月,市政府和中船重工签订合作协议,在重庆打造风电装备制造基地。

同年,国家颁布《可再生能源法》,各地风电项目纷纷上马。

群雄并起之时,陶友传带领研发团队,投入两兆瓦和850千瓦风电机组的样机研制。

捕风团队

2007年7月30日,北京某宾馆饭厅,陶友传正和余绍清吃饭。

“零部件生产问题很大。”陶友传摇摇头。两人相视无语。“来瓶啤酒吧!”

再次无语,只有碰杯、倒啤酒和点香烟的声音循环响起。桌边,空酒瓶渐渐增加,菜一点没动。

“培育两兆瓦电机产业链,难度很大,别人也可能不信任我们……”说着说着,陶友传鼻子一酸,眼泪涌出来。

“总有一天,我们会造出自己的两兆瓦风机!”余绍清说着,眼里也流出泪水。

为降低风险,第一台样机的主要部件原计划从国外预订。对这样的小生意,供货商根本没放在眼里。交货期已过,发电机、叶片等核心部件,迟迟未到。

2007年的很多个夜晚,陶友传办公室的灯,会一直亮到凌晨一两点。在“啪啪啪”的键盘敲击声中,双眼血红的陶友传,盯着电脑荧幕上交替的数据和图纸,不断向技术难题发起挑战。

整机设计制造、内部系统集成……这些技术难关,他必须带领团队逐一攻破。

每解决一个技术问题,陶友传就会哼着小曲,将数据发给同事。

“第二天上班,我们打开邮箱,就能看到陶总的‘午夜邮件’。”机械设计室副主任蒲小刚说,“陶总给我们指点的同时,也将他的经验和思考方式一并传给了我们。”

2007年11月22日,第一台两兆瓦风电机组走下生产线。

完成组装后,这台机组会变成一座轮毂高70米、机关重七吨的巨型“风车”,它的叶片半径达40米。

这是中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两兆瓦风电机组,也是第一台通过德国船级社认证,并通过德国风能研究所测试的大功率“中国造”风电机组。

几乎在出厂同时,风电机组就带来了回报:一笔来自内蒙古的1.57亿元订单。

当年底,迎着苦寒的塞外强风,“重庆造”风电机组,在内蒙古辉腾锡勒风场开始旋转。

陶友传说,看到自己研发的风电机组耸立起来,那感觉就像“看我儿子”。

此时,他留在武汉的儿子上高中了,由妻子负责照顾。

风行天下

2008年,陶友传挂职期满。在公司的“欢送会”后,他以中船重工(重庆)海装风电设备有限公司首席专家的身份,继续留在重庆。2010年初秋,和其他15名杰出专家一起,他成为重庆首期“两江学者”特聘专家之一。

现在,“重庆造”风机已经进入全国多个省份,中国风电装备研制基地逐渐成形。到2015年,重庆的风电装备产业将完成200亿元投资,形成200万千瓦产能和相关零部件配套产业。届时,这个内陆直辖市,将拥有中国最大的风电产业集群,年产值将超过400亿元。

现在,陶友传和同事们,已经有18项专利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

“在市场份额上,与国内外巨头相比我们还只是小兄弟。”陶友传常提醒他的团队。

今年3月,海装风电的第一台海上风机在江苏完成调试。2012年前后,他们研发的海上风机就将投入大规模量产。

两江学者陶友传,开始下海了。

谁能想到,这个在大海边“兴风作浪”的专家,竟然是一个连“狗刨式”游泳都不会的旱鸭子。

15岁以前,农村男孩陶友传似乎什么都不如人,除了学习成绩。

上世纪70年代,在湖北省新洲县老家,瘦弱的陶友传不会掏鸟窝,不会下河摸螃蟹,连“狗刨式”游泳都不会――农村男孩的游戏,他没有一样在行。

但他学习好。从小学到中学,陶友传一直是乡里的“状元”。

1991年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以来,机械制造专业博士陶友传一直在709所工作。其间,他一直在电子和机械领域从事研究开发。直到2005年3月,他来到两江环抱的重庆,成为一名“捕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