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学生在畅写中获得成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简单地说,写作好就是语文好。但是在实际的写作教学中,学生的写作状况令人担忧。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学生的习作很“涩”,文不畅,错字、病句频现,无事可写或写得不具体。
本文所要论述的“畅写”,就是让学生文从字顺地表达,心情欢畅地表达。这是一种与学生的生命成长相合拍的写作。但是在现实教学中,“畅写”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试着从学生的生命成长角度对当前的习作教学进行透析与破解。
一、透析习作教学的顽疾:文字与生命成长疏离
(一)学生“被写作”
多年来,习作与小学生生命成长的关系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写作成了游离于生命存在的事物。如何让学生的生命在写作生活中获得顺畅的成长呢?一直以来,在习作教学中不论学生此时此刻是否有写的意愿,老师总是根据课时安排,在教学时“激发”学生的写作意愿,学生“被写作”。
(二)内容被界定
习作的内容往往被习作教材的编写者与教师限定死了。“尽管习作教材的编写者都竭尽全力地贴近孩子的生活,缩短距离,但是教材所面对的孩子只是抽象的群体,而不是每一个具体的孩子。所以对每一个孩子来说,这种指定的、他主的内容不太可能是完全源自自己现实的、独特的生活,即使是半命题、定话题等相对宽松的命题形式,习作的内容也总是被划归在某一个范围内,而孩子是否乐意表达,他的脑海中是否有表达这个内容的丰富素材,仍然值得怀疑。这也是许多孩子说话假、大、空的一个原因。”
(三)评改被搁置
有不少语文老师从来不上习作评改课,致使学生的习作能力长期得不到切实的提高。管建刚老师说得好:“我们的作文教学强调多写,忽视、淡忘了多改。作文是写出来的,写作文的能力却是改上去的……中国的学生已经多写了,水平却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没有重视改。学生写了一篇又一篇的作文,但都是在低水平重复,写得再多也白搭。”
二、破解习作教学的难题:把握生命成长的节拍
要想破解习作教学的难题,教师还应该从写作的原问题出发寻找破解之道。所谓写作的原问题,即写什么与怎么写的问题。
(一)写什么:找到学生“畅写”的生发点
写文章要言之有物,但是小学生年龄小,他们的生活虽然很丰富,但没有引起他们的关注。老师可以提供一些习作的素材,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素材。
1.教师提供一定的抓手
【案例一:一支毛笔引发的系列作文】第一次教三年级的作文时,我感到困难重重:课上两堂半,累得满身汗;课后一批改,合格一小半。通过摸索,我觉得对初写作文的孩子,教师应该提供一定的抓手。一次,王思同学拾到一支毛笔,在下午上课前交到校长室。这不就是好的题材吗?作文课上,我对王思同学进行采访,让她详细地给大家介绍一下她是怎样发现毛笔的,发现后心里是怎样想的,走进校长室之后和校长说了什么,交完毛笔后,心中又有什么感受。学生们听了采访,写起作文来就顺畅多了。
这次练笔之后,我又拿着毛笔去寻找它的主人。没想到真被我找到了,那是一位六年级的女生。我请她到我们班教室,这对学生的震动较大。我采访了她,让她说说自己丢失毛笔时的心理感受和找回毛笔时的心理感受,并让她对王同学说几句话。现场气氛热烈,我趁热打铁又让学生进行了一次练笔。之后,我引导学生去寻找身边的好人好事,写成文章并与同学交流。
【案例二:实验作文“三个纸圈变变变”】一次上课,我对学生说:“今天这节课我们观看魔术。”首先,我出示一个普通的红色纸圈,问:“沿着这个纸圈的中线剪开,结果会怎样?”学生们畅所欲言之后,我沿着中线把这个纸圈剪开,原来的纸圈变成两个圈。我让学生谈感受,然后拿出一个麦比乌斯圈(拧了一道的纸圈),再让学生猜沿着这个纸圈的中线剪开,结果会怎样。学生交流后,我剪纸圈,纸圈变成了一个更大的圈,学生们都很惊讶。我再让学生谈感受。最后,我拿出一个拧了两道的纸圈,让学生猜沿着这个纸圈的中线剪开,结果会怎样。学生交流后,我剪纸圈,结果纸圈变成了两个套在一起的圈,我再让学生谈感受。通过这样的互动活动,学生产生了表达的欲望。我引导他们有条理地整理,写下自己的观察所得。
老师提供一定的抓手,让学生绕过了写什么这一难关,但这种做法不宜多用,因为作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表现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感。
2.学生寻找身边的事例
【案例一:意外】教室里,教师在讲评上一次写的作文,突然“砰”的一声,靠操场的窗户的一块玻璃碎了,碎片飞入教室,窗户边的女同学吓得尖叫着跳起来,教室里顿时乱成了一团。这是怎么回事呢?老师让大家不要乱,然后迅速走出教室了解情况。事情很快搞清楚了,原来在操场上打球的一位同学把球抛出界外,眼看球就要滚进一个水洼,体育老师跑过去,飞起一脚把球踢开了,没想到射偏了,球被踢到窗户上去了。体育老师跑过来问有没有伤到学生,好在有惊无险,没对学生造成伤害。老师望着学生们神色不定的样子,知道原先的教学计划泡汤了,便幽默地说:“同学们,其实刚才飞来的不仅是一只篮球,还是一篇作文的素材呀!”学生们先是一愣,后来都明白了。经过简单的指导后,这一次作文学生们的内容很丰富,心理活动写得特别好,因为大家都经历了这件事。
【案例二:展示自己的日记】学生的生活中有很多事例可以成为习作的素材。如何让学生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呢?我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从小事中寻找日记的材料。日积月累,学生还真收集了不少可以生发为习作的好素材。我及时安排习作,学生写的内容很丰富,有写同学之间不为老师所知的糗事的,有写放学后同学之间走家串户的,有写老师教学时闹的小笑话的,有写自己做的一些小实验的,还有写自己课外阅读的新发现的……
学生找到了“畅写”的生发点,在作文时就可以轻松上阵,不至于为无事可写而苦恼不已了。
(二)怎么写:提高学生的表达力
如果“写什么”不成问题了,那么教师就应该在“怎么写”上下工夫。学生往往不能把作文写具体,这时教师要研究学生成长的特点,把握语文教学的规律,有的放矢地教育,从而切实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1.模仿
人类最初步的学习就是模仿,习作教学也是如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读写结合的重要性。如学生经常写哑巴作文,即文中的人物没有对话。“哑巴会说话,作文就不怕。”教师遇到一些对话描写好的课文时,可以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对话描写,提高自己写人物对话的水平。如教学《第一朵杏花》时,我让学生品读文中的人物对话:
“爷爷,您又看花啦?”那孩子仰起脸天真地问。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哪天?今天开的。”孩子有些奇怪。
“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竺爷爷补充了一句。孩子回答不上来,可是他不明白为什么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竺爷爷告诉他:“我有用处,明年你要多留心。”
这一部分的对话描写生动、简洁,来源于我们生活中的对话。沈从文先生曾说,写对话不能写成两个聪明脑壳在打架。作文对话应从我们的实际对话中学习。这段对话的提示语写得很好,人物形象鲜明。让学生模仿时,教师可让他们练写人物的对话、提示语。这样的模仿针对性强,模仿之后,学生有了成长的感觉。
2.渐进
学生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揠苗助长式的教学都会回头来寻找那被遗忘的角落。习作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生命成长的特点,不能搞“一刀切”。在习作评改课上,我除了采用较为传统的选读优秀作文的做法外,还针对学生的成长特点进行了一些教法的探索。
(1)重点突破。选取有典型意义的作文(一般是在班级中处于中等水平的作文),在投影仪上展示,然后当堂进行评改,从字词的运用、句式的排列到素材的选择、重点的安排等方面进行评改,让学生切实了解作文批改的全过程。这样的评改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学生会联系自己的作文,然后在习作中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
另外,对习作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可集中进行评改。如对学生作文中常见的一些语病,教师要列出来,让学生对比修改。
(2)抽签点评。传统的作文点评会让一些学生处在被遗忘的角落,他们在作文评讲课上常常兴致不高,认为作文评改只是那些优秀学生在“唱戏”。我在作文点评时采用抽签式点评,即师生都不知道会评讲到谁的作文,这样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抽签作为一种奖励,让习作有进步的学生来抽。
对抽到的作文,教师要根据批改时的提示进行点评,以鼓励为主,重在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激发学生习作的热情。
(3)小组轮评。评讲作文,有时会选一个小组的作文进行轮评,即展示出这一小组全体成员的作文,在对比中让不同水平的学生找到自己的成长点。如在评讲《展示我的日记》时,通过对一个小组的轮评,有的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语文基本能力需要提升,以后作文应少写错别字,用准标点符号;有的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作文写得还不够具体,人物形象不丰满,缺少对话与动作等描写;有的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作文虽然有对话描写,但还不够生动,提示语的运用缺少变化;有的学生认识到自己在描写同学时虽然语言不失幽默,但有时用词过火……总之,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发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并进行有目的的提高。
3.多元
教师要给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不要人为地设限,应让学生大胆表达。多年来,不少教师在教学时总爱强调要写有意义的内容,岂不知小学生还不能完全把握“有意义”的意思,在写作时难免用贴标签法完成差事,久而久之,学生对作文再无兴趣。
这里有一个例子:一个淘气的男孩在校作文时,作文被视为“一般”,而当他随意写时,奇思妙想涌现,语言随心流淌,笔随心动,在校外参赛时经常获得一等奖,其最高奖项是“世界华人小学生作文大赛”特等奖。这位学生在校内外的反差为什么有天地之别?他的回答朴素而令人深思:学校的作文,我常常没话找活,没意思;随意写的作文都是我想说的,很自由。自由,按孩子的说法就是由着自己,随心所欲地写,也就是本文所要阐述的“畅写”。作文本来就是有感而发,为自己写的。在这些孩子的心中,作文的的确确是只属于自己的天地,丝毫没有为别人写的意识,因此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教师应还孩子作文的自由,没必要拔高立意,应让孩子怎么想就怎么说。
一个班级的学生,所处的家庭及生活环境不同,他们各有不同的特点,作文又怎么会一样呢?教师对这种多元化的格局要包容,让每个学生都有自由成长的空间,能提笔“畅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畅快地写,让学生明白生活是习作素材的源泉,从而由爱习作上升到爱生活;让学生明白成长是习作的常态,从而伴随着习作的进步获得成长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