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掌中风情 第6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掌中风情 第6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刺绣艺术源远流长,

数千年来一直是沿着这样一条线发展的:

先是刺绣衣裳,又扩展到刺绣起居日用品,以后又上升到刺绣观赏品。

直到今日,刺绣依然是分为两类:

刺绣生活用品和刺绣书画,其中荷包香囊之类的囊袋

是流行最广、数量最多的刺绣生活用品。

从宫廷到民间,广大刺绣艺人以线代墨,以针,

将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和憧憬融化在刺绣图案中。

今天,这些精美的囊袋已成为海内外织绣收藏家收藏的珍品之_。

从这些小巧精致的刺绣囊袋中,

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刺绣艺术的迷人魅力及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服饰以其精湛的工艺、高档的面料和绚丽的色彩著称于世,然而却缺少一个重要的部件——口袋。一些必须随身佩带的物品,如手巾、印章、钱币、针线等,只能放在囊袋内。战国以前的囊袋一般多用“韦”,即以皮革作为制作材料,故有“囊”之称,这大概算是中国最早的皮包吧。汉朝有佩印绶之制,官印和绶带(官印上的绦带)是汉朝官员权力与身份的象征。汉代规定官员平时在外必须随身携带官印。《晋书-舆服志》中记载:“汉世著囊者,侧在腰间。或谓之旁囊,或谓之绶囊。然则以紫囊盛绶也,或盛或散,各有其时。”到了宋代以后,才有了“荷包”这一名称。荷包的前身就是荷囊,功能与现在的口袋相同。最初荷囊是佩在身边的,后逐渐成了挂于腰际的佩囊。荷包一面绣荷花,一面绣含笑花。在以后的元代杂剧、明清笔记小说中也常常提及荷包。

清代的荷包则由满族荷包演变而来,精美程度登峰造极,艺术风格自成一体。生活在东北长白山麓的满人的祖先女真人世代以狩猎捕鱼为生,到山林中打猎,往往要长途跋涉,盛放干粮的皮囊成了他们的必需品。满族入关后,生活环境变了,但长期形成的习尚却不能改变。于是满族人形影不离的皮囊逐渐变成了精致的荷包,成为满族贵族喜爱的佩饰品。荷包通常用绫罗绸缎缝制,上绣有各种图案,佩挂在腰带两侧,已成为清代定制。

清朝宫廷每年都要根据时令季节更换服饰的花样,作为佩饰品之一的囊袋也如此。如清代宫廷在元旦用大吉葫芦、万年吉庆囊袋;端午节用五毒(蝎子、蜈蚣、蛇、壁虎、蟾蜍)囊袋;重阳节用囊袋;中秋节用月兔囊袋;大婚礼用龙凤、百子、金喜字等囊袋。荷包也是清代帝后赏赐官员的物品之一,含有平安吉祥的祝福。清宫衣库里每年都要准备一定数量的荷包供内廷遇到喜事、节日按例分赏之用。乾隆五十年(1785年),乾隆帝还下旨规定每年要特制绣花大荷包50对。帝后向王宫大臣及其眷属赏赐荷包,是官员的一种荣誉待遇。朝臣受领后,要将荷包挂在前胸、领襟之间,集于宫门外,三呼万岁,列队谢恩。

为了供应帝后赏赐需用,宫廷专设绣荷包的机构,由清廷内务府和外省织造府工匠制作,后妃宫女也参与绣制荷包。这些刺绣囊袋的用料十分丰富,一般以上等的绸、缎、纱、织金、天鹅绒作绣地,以各色劈绒线、双股捻丝线、捻银线及各种绫、绸等绣制花纹。刺绣的花纹大多体现吉祥喻意,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有代表长寿的“寿”字以及桃、龟、松、鹤;有代表德行的荷花、竹、梅、菊;有代表多子的葡萄、石榴、萱草等;有代表爱情的交颈鸳鸯、比翼双燕、并蒂莲花等:还有戏曲人物、几何纹样、亭台楼阁、山水云石等。

下面举例介绍清朝的织绣囊袋,包括荷包、扇套、香囊、褡裢、烟荷包、扳指套、火镰套等。

荷包是最常用的佩饰,它与满族的游牧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清中期以后,荷包逐渐转变为服装的装饰性佩饰,形状由最初简单的口袋式演变为腰圆式(图1)、鸡心式(图2)、元宝式等,小巧精致,男女都用。晚清的荷包更是缀以繁复的穗饰、流苏,质地以较为耐磨且美观实用的纳纱、缎绣、绸绣为多。

香囊是随身佩饰,香料缝在各种造型内,坠流苏装饰。香囊、香袋的造型在织绣品中最丰富,有器物造型(图3)、花卉草虫造型(图4)、动物造型(图5)、植物果实造型(图6)、人物造型、几何造型等。香袋则是设计巧妙的有盖的袋子,常见植物果实造型。可以通过拉动通穿香袋盖子的丝绦开启香袋,更换香料。成套活计中,无论男用、女用,香囊都是必备的。

扳指套是装扳指的袋子。扳指是满族成年男子射猎时的必备之物,满族入关后,征战少了,扳指逐渐由实用工具变成用料讲究、做工精美的装饰物。扳指套为一筒状硬纸盒,表面装饰织绣面料,可以装1~2枚扳指,盒盖与盒穿上丝绦,开启方便。扳指套多用丝穗装饰,质地多为耐磨的缎绣、绸绣、纳纱等(图7)。

褡裢又称“搭膊”,原形是民间出门时搭在肩上的长形行囊,两端为口袋,中间开口并用宽布相连。清朝宫廷中的褡裢尺寸较小,仅装银票一类较轻薄的纸质品,完全失去了行囊的功能,成为纯粹的装饰品(图8)。佩带在腰间时,一端穿过腰带,将绣有图案的一面翻在外面,与另一端的图案相呼应。清代后妃服饰中没有腰带,所以成套女用褡裢没有实用价值,只是装饰品。

火镰套是清代宫廷服饰的佩饰,虽然从原来的生活必需品变成了做工精美的装饰品,但还保留着满族游牧生活的痕迹。清代宫廷中所用多数为金属火镰,火镰大体呈上窄下略宽的梯形,或为椭圆形,基本与掌同宽。火镰套分为上下两部分,打开上盖即可露出镶嵌在套里的火镰,握在手中非常适手。火镰套质地除绸、缎、漳绒等耐磨品外(图9),还有富川席(图10)等。

扇套呈扁简形,底为椭圆形,平底,口略宽,有的上面有盖,系扣或别子(图11),无盖的呈如意云头等形状,系丝绦(图12)。扇套有单独绣制使用的,也有成套使用的。扇套有着浓厚的宫廷生活色彩,与满族传统的游牧生活习惯相左,清中期以后宫廷中才出现了扇套。

烟荷包一般是长方形的小口袋,下半部装饰花纹,口部素色无花纹,只做两个大折,用丝绦系紧(图13、14),方便烟袋锅深入口袋里装烟。也有其他造型的,如墩式(图15)。

小小的囊袋看似简单,但在构图、用色、绣法上很有讲究,每件绣品往往采用几种针法组合,从工艺角度看,包括了累丝、刺绣、串珠、草编等多种工艺,在当时要将金线捻得细如毫发,将直径不足1毫米的米珠穿绣成图案并不是易事。

责编 有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