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高考试题解析看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联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高考试题解析看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联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初中地理是阐释高中地理原理的案例和载体

例题: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2010年安徽卷34题)。

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区域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受另一个区域物质运动的影响。

1.描述图示期间该区域陆地变化特点,并指出泥沙主要来源区。

2.泥沙主要来源区哪些气候灾害会加速该区域陆地面积变化?为什么?

3.简述该区域或泥沙主要来源区如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答案:

1.陆地面积扩大;向东北方向(海洋或河口方向)扩展;延伸速度越来越快。黄土高原。

2.暴雨、洪涝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地形破碎,沟谷发育,坡度大,暴雨和洪水对地表的侵蚀强度大,形成的径流搬运能力强,携带大量泥沙在该区域沉积。

3.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农业综合开发、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加强农业生产专业化等(选择一个区域从以上5个方面回答,具体措施要结合区域特点)。

解析:地理环境整体性是高中地理最重要的原理之一,是研究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思维方式和方法。本题以人地关系复杂而敏感的黄河中下游流域为背景,以初中地理中的黄河三角洲区域图为载体,以“黄河三角洲的发育”为案例,整合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自然灾害以及相关的地图知识,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原理出发,强化联系特定区域的应用,关注社会现实和科学发展。通过考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象的成因以及对黄土高原及黄河三角洲地表形态的影响,进而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题中虽然只给出黄河三角洲的不同时期海岸线位置变化信息,其实是要考生在空间上由河口联系到整个流域,在时间上由现在联系到过去、未来。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象以及华北平原(包括的黄河三角洲)形成在初中地理中是有的,学生应该是学过的。以初中区域地理为案例和载体来阐释高中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以及对这些原理、规律的运用,在高中必修三本教材中很多,几乎节节都有,尤其是必修二和必修三的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以人教版为例,如亚洲的季风水田农业、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鲁尔的传统工业区、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山西省能源基地的建设与开发、东亚的产业转移等等。

二、初中地理“摆事实、讲现象”、高中地理“阐道理、释原因”

例题:下图 N 为北极点,A、M、B 位于地球表面,NP 为经线,NM 的球面最短距离为 2553 千米。读图完成下题(2012年福建卷10题)

若AM为昏线,则此时节

A.巴黎香榭丽舍大道落叶遍地

B.日本富士山樱花烂漫

C.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牧草枯黄

D.北京颐和园雪飞冰封

参考答案:D

解析:本题中“落叶遍地、樱花烂漫、牧草枯黄、雪飞冰封”是地理事实和现象,这些事实和现象为什么会出现?什么时候出现?初中地理没有讲,是高中地理的内容。根据题中“N 为北极点,A、M、B 位于地球表面,NP 为经线,NM 的球面最短距离为 2553 千米”和“若AM为昏线”以及图示信息,可知A、M、B是晨昏线且与670 N纬线相切,670 N以北地区出现了极夜现象,由此可判定“此时节”应该是北半球的冬季,大约是1月。巴黎是法国的首都,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典型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落叶遍地 ”应该是在秋季,现在是冬季,叶早已落完,不可能是“落叶遍地 ”。 日本富士山的樱花是春季盛开、烂漫。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位于南半球,草原气候,此时是南半球的夏季,降水较多,应该是牧草葱绿,而不是枯黄。此时北京正值隆冬,故可能“颐和园雪飞冰封”。初中地理“摆事实、讲现象”,要求学生知道某地有什么、是什么,一般不要求学生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个、为什么会是这个,很多地理知识都是从课本文字中直接获得的,只要求学生了解和记忆,重“地”轻“理”,教材内容也以感性知识为主,具体的地理事实和地理材料较多。像本题中的巴黎落叶、日本樱花、阿根廷草原、北京颐和园在初中教材中都或多或少的介绍过,但为什么到某个季节就会出现某些现象,教材不介绍。再如天气变化、气候变化、昼夜交替、四季更替、昼夜长短的变化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初中地理“摆事实、讲现象”,高中地理“阐道理、释原因”,高中地理是解释初中地理事物和现象形成原因的依据。

三、初中地理是学习高中地理必备的基础和技能

例题: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2009年安徽卷34题)

图中A地年平均降水量734.5毫米,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61.4%;1月平均气温-12℃,7月平均气温24.6℃。

1.简述流经A地河流的水文特征。

2.分析图示区域干旱、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自然原因。

3.说明图示区域西北部与东南部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类型的差异。

参考答案:

1.河流流量季节变化较大,有春汛和夏汛,有结冰期,含沙量较小。

2.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年际和季节变化大。长时期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易引发旱灾;降水过多且强度较大,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的地区,易引发洪涝灾害。

3.北部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土壤较肥沃,雨热同期,灌溉条件较好,有利于发展种植业;东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形起伏较大,土层较薄,易发生水土流失,不宜发展种植业,有利于发展林业和果业。

解析:完成本题关键有两点:首先要准确定位,可从图文中三方面获取定位信息,一是“我国某地区略图”。二是“A地年平均降水量734.5毫米,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61.4%;1月平均气温-12℃,7月平均气温24.6℃”。由此可以看出该地区雨热同期,且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是温带季风气候,应位于我国秦淮线以北。三是图中的经纬网。410N、420N,1230E、1240E,可进一步确定该地区应该是我国的东北地区。其次是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从图中等高线数值看,有200米以下的、200-500米的,还有500米以上的地区。再根据等高线分布的密度和延伸状态可知,该地区的地形种类有平原、低山和丘陵。其中,图示地区的西北部是平原,东南部是低山丘陵。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所涉及的都是初中地理的知识,尤其是经纬网定位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是初中地理的开篇内容,是学习地理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技能,而高中地理是不讲经线、纬线、经纬网的,也没有等高线地形图及其判读内容。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等能力,但所有这一切,只有定位清楚了,才能“简述流经A地河流的水文特征”;也只有定位清楚了、地形判读正确了,才能“分析图示区域干旱、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自然原因”,才能“说明图示区域西北部与东南部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类型的差异”。所以初中地理是学习高中地理必备的基础和技能。

四、初中地理是高中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除了具有综合性特点外,更重要的是它还有地域性。这种课程性质就决定了初中区域地理是学习高中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对以上几道高考例题的解析可以看出,一切自然现象、一切地理事物以及一切人类活动,最终都要落实到初中地理某个特定的区域。高中地理的一些理论、原理和规律也要利用某个特定的区域地理知识来阐明、验证。初、高中是联系的、渐进的、逐步深化的,只是在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认知能力以及不同的心理特征情况下对所学的内容要求标准不同。近年来高考试卷中明显反映出区域地理内容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和运用上,特别是许多能力要求的体现,很多是以初中区域地理内容为案例、为载体。高考试题的命题者,力图通过初中区域地理知识、技能,来考查高中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运用,考查“四种”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因此,我们要对初、高中地理知识全面掌握,注重它们之间的联系与整合、重视区域地理的教学、重视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衔接。高中地理只有与初中地理结合才有理、有趣,才有意义,否则,高中地理便是空中楼阁、无源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