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高校制度文化建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高校制度文化建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高校制度文化的内涵及意义

从高校校园文化的视角看,高校制度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其中间层。始于80年代中后期的高校校园文化研究,认为高校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区域和群体,自然地衍生出自己的文化,即校园文化。它是由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和享有的群体文化,是师生群体中通行的规范准则、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体系。一般从内容上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处于最外层,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即硬件设施;精神文化处于最核心一层,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即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制度文化处于中间层,是校园文化的保障,即维系师生共同价值追求的纽带。三者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共同构成高校校园文化的整体。

从现代大学制度的视角看,高校制度文化是大学制度的对内部分,即针对校园自身建设的部分。始于20世纪90年末期的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认为“大学制度就是协调、规范大学组织的各种行为,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以有效地适应环境的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及运行机制”。它既要体现大学自身的运转和发展状况,还要反映与大学有关的其他方面的情况。因此,现代大学制度承担了“对内处理大学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教师、学生及学校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由此形成了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教师聘用制度、学生培养制度等;对外处理大学与政府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形成了教育行政管理制度、投资及办学制度等。”

相对于高校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而言,制度文化建设的现实紧迫性最强。校园文化是一个整体,但其整体性是通过层次性体现出来的。表层的物质文化和深层的精神文化要通过处于中间层的制度文化来维系,否则物质层面体现出来的意韵和精神层面反映出来的价值追求将分离,不能统一而各自表述的话,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将是散乱而没有灵魂与生命力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度文化是大学文化系统的关键,只有通过合理的制度文化,才能保证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协调发展。”但现实的高校有意无意步入了两个极端。“很多大学一方面重视了直观、有形的校园环境建设,而相对忽视了间接、无形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这里不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精神文明建设,而专指大学生存与发展意义上的精神、理念和文化建设),毕竟,校园环境的改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制度和观念文化的建设却不能很快收到实效。另一方面,许多学校高呼大学精神,但却从另一个角度忽略了制度文化前提和物质文化基础,致使精神无所依托,从而走入另一个误区。”时下一些高校大兴土木,高规格建成的一流甚至豪华的校园遭到了社会的强烈批评;一些高校在办学定位、办学理念上急功近利,形成的“假大空”也屡屡为社会所不容。“无论如何,制度文化这个重要的领域至今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深入探究的学者不多,系统实践的学校更少。失去了文化发展规律的制度保障体系,物质文化必将流于形式,而精神文化必将无以生长”。

相对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的对外部分,高校制度文化建设首先做好自身份内之事则显得更合乎情理。大学制度分析要素可以具体划分为三个方面:大学组织形态、大学组织内部运作和大学组织与外界的关系。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特征一般概括为学校自治、教授治学、校长治校和科学管理。但就高校在整个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过程中而言,有些内容(特别是对外的部分如学校自治等)是其自身不能把握或不能完全把握的,需要政府的推进和社会的作用,需要随着我国全方位的深入改革来逐步构建,这是高校自身无能为力或无力全为的。因此,高校在已有的范围和能力之内做好自身内部之事,则显得当然而且必须。所以高校制度文化建设首先是做好自身份内之事就显得更合乎情理。另一方面,任何组织都必须通过制度来维系其发展,而现代大学的实际状况更需要良好的制度文化来推进其发展。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现代大学已经从社会的边缘走入社会的中心,其规模日渐庞大,其构成越来越复杂,传统的经验式的感性管理完全不能适应其发展,可以说,当今高校的现状强烈地呼唤现代科学管理,而良好的适应时展的制度文化是现代科学管理的必然诉求。

二、高校制度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从认识上看,高校对制度的敬畏和尊从不够,“依法治校”的思想未深入人心。一方面,近年来虽然大力推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但毕竟要走的路还很长。高校作为其间的社会组织,当然在很多方面也不例外。特别是我国在现阶段的改革还未彻底触及高等教育之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痕迹在高校还比较明显。另一方面,是高校本身独特的组织特性与高校实行的不合理的科层制组织结构之间的矛盾所引发的问题。“大学是一个高度分化和低度整合的组织,大学组织成员之间、组织的各个子系统之间只是一种松散的关系,这一特征表明,大学组织协调和控制的主要手段是隐性的观念和价值体系,而非显性指令和规则。”但当前高校行政色彩过浓,其管理更多地实行的是科层制的模式,这就使得“内容”和“形式”发生冲突在所难免,大大降低了制度文化这个“形式”对“内容”的征服,也大大降低了深处其间的成员对“形式”的敬畏和尊从。再一方面,高校乃人才汇集之地,是“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知识分子独有的追求自由的意识和批判精神非常强烈,他们对制度所表现出来的“框框条条”时有反感。再加上现实的高校制度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使得部分成员蔑视权威、轻视制度,也为不尊从制度找到了“合理”的借口。

2.从行为上看,高校的管理显得随意而散漫,还停留在管理的“初级阶段”,离科学管理还有相当的距离。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高校以其自身组织的特殊性(不同于企业、政府)和组成成员的高素质漠视科学管理,在此情况下,作为管理“筋脉”的制度文化当然受不到应有的重视。另一个原因就是政府管得过多,统得过死,使得高校的自主空间相对狭小,也限制了高校的手脚,打击了高校自主管理、大胆管理的积极性和勇气。

3.从效果上看,由于缺少对高校办学效益的科学考评,使得高校自身的制度建设盲从而杂乱。一方面,高校没有从自身三大职能的实现上理顺制度建设。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赋予了高校义不容辞的三大职能: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但是这三大职能对于不同的高校而言,轻重缓急是不一样的。然而一些高校没有很好地思考自身的情况,盲目地眉毛胡子一把抓,因此使得为实现这些任务而构建的制度一样的“盲从”。另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正处于转型期,对高校办学效益的考评而言,主体和客体都处于不稳定状况之中,高校在此情况之下显得有些无所适从,既要完成政府的指令,又要考虑社会的舆论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还要提升学生的满意度,如若定位不明,思路不清,那么整个为其服务的制度体系将是混乱而无力的。这也是当前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的迷惑与不足之一。

4.从横向比较上看,企业和政府的制度建设已走在前面。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企业不得不进行有效的科学管理和健全的制度建设,从而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就政府而言,长期执政的愿望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然要求政府加强执政能力的建设,而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已清晰地勾划出政府对制度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并已取得相当的成绩。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社会另一重要组织的高校的制度文化建设必须加快步伐。

三、高校制度文化建设要特别注意处理好五对关系

1.处理好“以人为本”和“制度权威”的关系。“以人为本”是现代大学办学和管理最重要的理念,其基础是充分地尊重人,其支撑是大力地依靠人,其目的是全面地发展人,从而体现和实现人的尊严和价值。高校制度文化的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因为建设制度文化的最终落脚点就是为了高校和高校中的人更好地发展。但制度一旦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就天然地具备了人们为它赋予的权威,不容许侵犯和蔑视,否则这就是对“人”自我尊严的损害和嘲讽,也为制度执行的权威性打了折扣。

2.处理好校外制定的制度和校内制定的制度的关系。所谓校外制定的制度,主要指法律制度和政策制度,校内制定的制度主要指规章制度和惯例制度。这实质上是一个“大道理”和“小道理”的问题,也即是常说的“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校内制定的制度必须以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为依据,不能与之相冲突,更不能抵制。

3.处理好约束规范和个性张扬的关系。约束规范是制度针对所有组织成员的要求,即所有的组织成员都必须在相应的制度要求内行事,具有普通性。而个性张扬是指个体在某些方面不同于群体或远远超于(高过)群体的表征。我们既不能因为约束规范而抑制了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发挥,也不能因为个性张扬而打破了必要的约束规范。因此这对矛盾需要高校在制度文化建设中处理好,即处理好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4.处理好稳定性和灵活性的关系。所谓稳定性,是指制度一经建立,就应保持相对时间的稳定,而不能朝令夕改。所谓灵活性,是指对制度(特别是其中的规章制度部分)应随时审视,不能“一劳永逸”,制定之后遇到情况的变化也不做出相应的应对(如修订、增补、废除等)。稳定性和灵活性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它们是辩证地统一在高校制度文化的建设之中的。

5.处理好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这是高校最基础的一对关系,也是最重要的一对关系,如果围绕着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制度建立不好,那么高校制度文化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建设好。现在我国高校总的情况是行政权力过大而学术权力相对不足,而在试图改变的过程中又使得两种权力的划分和行使混乱。究其原因,其根源还在于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和计划经济体制的行政色彩。要改变这一点,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所以,高校制度文化建设必须在这一点上不断地寻求突破,只有如此,高校制度文化才可能真正地完善和提升,从而推动高校不断地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