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蝴蝶之死 第2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双语音乐剧《蝴蝶》是澳大利亚编剧丹尼尔·金于1984 年创作的代表作,
剧本改编自普契尼经典歌剧《蝴蝶夫人》。原作背景是日本,丹尼尔·金将它改在中国上海,
讲述一个名为蝴蝶的中国姑娘,为爱等待3年,最终却惨遭抛弃的悲剧故事。
不少人觉得故事简单,是那种“一目了然”、看了开头就能知道结尾的剧目。但是丹尼尔·金认为,这更像是一出古希腊式的悲剧,如宿命一般,你眼看着山顶的石头将要坠落,却无力阻挡。这里面蕴含的情感也一样古老,观众会被女主人公蝴蝶(又名“巧巧”)对爱的执着而感染。
丹尼尔·金在到达北京的第二天看了该剧的联排,他表示感觉很陌生,但很高兴。因为剧目并非完全用英文演绎,而是外国演员讲英文,中国演员讲中文,这种形式并没有造成观看的障碍,在丹尼尔·金看来,这反而形成了新的美感和冲击,表现了两种文化的冲突和碰撞。
爱情悲剧
制作方最终决定用双语来表现《蝴蝶》,这意味着剧目中的所有音乐都需要重做。《蝴蝶》1988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首演,当年也来过中国巡演,虽然是从歌剧变成音乐剧,但最初文本依循的仍然是普契尼的故事,主人公是日本歌女与美国人平克顿。
当故事背景改到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这出戏一下子变了。这种改变不同于《猫》或者《妈妈咪呀》的“中文版”,把英文台词改成中文、换成一水儿的中国演员,而是变成了一部不依附于过去版本的新剧。当这出戏在国家话剧院剧场首演之后,还将世界巡演,依然是中英双语。“双语”变成了该剧的一个灵魂。
在导演彼特·威尔逊看来,这出爱情悲剧看上去是美国人平克顿始乱终弃,抛弃了妻子巧巧,最终造成了这场悲剧,但事实上,平克顿不是坏人,悲剧产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文化差异。平克顿并不了解中国文化,一些中国人告诉他一夫多妻、三妻四妾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于是他娶了巧巧,觉得完全不用负责。“他可以说是一个‘机会主义者’,他正是因为不够坏,有良知,最后才会受到良心的折磨。”而巧巧,她的选择出于对爱情的追求,同时也是因为渴望摆脱过去的生活。一个15岁的少女,幼年父母双亡,寄宿在姑妈家,被看成是别人的负累,这次结合的机会让她以为能有自己的家,还是和高大富有的洋人。她动心了,也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在演出的时候,澳大利亚演员扮演的美国角色在台上讲英语,而中国演员扮演的中国角色在台上讲中文,意在还原真实对话感,这是根据故事情节做的非常写实的处理。这种处理将两种文化形态发挥到了极致,表现了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碰撞,与故事核心遥相呼应。双语不仅是两种语言的对话,这种互相碰撞和对话的感觉似乎形成了第三种语言,有一种特殊的戏剧张力。
而在编剧丹尼斯·金看来,平克顿是个坏人,不能说他做了错事,但至少他很傲慢,对中国文化有歧视。“我是在1984年写的剧本,可是过了28年,我还是无法确定平克顿的第一场戏是否合适。那是场在酒吧的戏,两个跋扈、傲慢的美国人,我真希望演员能演得更丑陋一些。”
人与偶的新婚之夜
作为一部双语音乐剧,最终《蝴蝶》的舞台上会有11人。除了4人的现场乐队,台上的7名演员中还有一位特殊的演员——“操偶师”韩星。
导演彼特·威尔逊就是当年澳大利亚版《蝴蝶》的操偶师,他本人热衷于偶剧,在《蝴蝶》之后,将回到澳大利亚指导大型音乐剧《金刚》,也会采用偶剧的形式。
不同于一些剧中用偶来表现动物等特殊角色,《蝴蝶》中的两个偶分别是巧巧的孩子,和主人公回忆中的年轻巧巧一实一虚,表现风格也不尽相同。
彼特·威尔逊认为偶是动作和精神的延伸,可以完成演员无法完成的东西。《蝴蝶》中的偶戏是源自日本的净琉璃文乐木偶戏的传统表演形式,木偶的操纵者是可见的,与木偶一样是故事的讲述者,人的情感与偶的情感以及两者之间真真假假的互动关系,对于故事的阐述格外重要。
当韩星带着人偶在舞台上出现的时候,并不突兀。无论是巧巧的孩子,还是年轻时的巧巧,这两个角色都不声不响,承担着痛苦的命运。韩星最早学习的是皮影戏,这样的偶他也是第一次看到。
彼特·威尔逊认为,偶在这出戏中不能用人来取代。“这绝对不是一个给孩子看的木偶戏。在剧中,木偶的运用往往带着一些隐喻,是人物情感和思想的延伸。它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让观众去了解和感受表演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所要呈现的世界。”比如巧巧和平克顿新婚之夜的那场戏,看上去既先锋又具有奇怪的美感。平克顿褪去偶的衣衫,卸掉偶的四肢,用“拆”的方法让偶支离破碎,也带走了巧巧的心。若用人来演绎,则完全达不到这种效果。
作为一出音乐剧,《蝴蝶》的音乐要承载很多功能,要讲故事、要承载两种语言,有的时候,在一首歌中就有中英双语。作曲家程进在英国生活,与导演彼得·威尔逊合作多次,有丰富的戏剧作曲经验,打造出了一套带有老上海风情的全新《蝴蝶》。
他们说《蝴蝶》
女主演王筝
作为一个孩子妈,整个演出对我来说最痛苦的是结尾,巧巧憋死了自己的孩子。我很抵触这样的故事,每次演都想哭。
编剧丹尼尔·金
这出戏是一个古希腊式的悲剧,所有人都不希望发生,但没有人能阻止,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样的悲剧非常有力,用极端的表现方式,构成强烈的感染力。
导演彼特·威尔逊
偶能表现出很多人们感觉得到,却看不到的东西或者情感,是无法取代的。双语的形式更好的表现出文化的冲突,形成新的张力。
艺术现场
《刘小东在和田》展览
时间:2013年1月13日~2月23日
地点:北京今日美术馆1号馆2层
这是一次通过融入新疆当地的生活现实以探讨和展示其多样而复杂的社会和文化图景的尝试。刘小东再次延续了他的现场绘画方式,他在帐篷里建立了临时工作室,使用素描、日记、油画和摄影等手法,展开这一漫长的项目,同时,还有一支电影团队一直在记录这一创作过程。展览展出了刘小东在新疆写生的四幅新作《东》《南》《西》《北》及一部由阿城担任监制,杨波导演的纪录片《刘小东在和田》。同时还展示了他在北京后续新创作的作品以及刘小东珍贵的手稿、日记等丰富的文献资料。
ON | OFF
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
时间:2013年1月13日~4月14日
地点: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策展人鲍栋和孙冬冬一直关注他们同代的艺术家,次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考察和讨论,最终选择了出生于1976至1989年之间的50位(组)艺术家,以及他们不同媒介与形态的作品。此次大规模群展覆盖了UCCA全部展览空间,力图呈现出中国新一代艺术家的整体面貌,他们在“”后出生,在改革开放中长大,在新世纪进入社会与艺术生涯,在今天已成为最具活力的力量。“ON | OFF”取自一款在中国常用的互联网虚拟专用网络软件的图形界面,作为展览主题,它既提示着作为年轻艺术家成长背景的中国社会历史转型阶段的某种特征,也提示着他们所置身其中的当代艺术场域,以及他们自身观念与实践的某种状况。
国家话剧院《大宅门》
时间:2013年1月17日~2月3日
地点:国家大剧院
耄耋之年的白景琦,手提灯笼蹒跚着在宅门院子里,做几十年例行的巡视。如今,祖先创建并在自己手上辉煌起来的百草厅面临解体,家族子弟又在吵闹抢分财产,令他不禁百感交集。老人飘忽迷茫的思絮,回忆起自己保家立业的坎坷艰辛历程,以及一生钟爱的女人们……话剧《大宅门》在历史与现实交错中,演绎出社会人生恩恩怨怨、生生死死、爱恨情仇的传奇故事,使人心灵震撼、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