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减轻与后进生心理距离的措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减轻与后进生心理距离的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教师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进步成长与学校教师的教育分不开,教师要能很好运用心理学原理,认真服务每一个学生,从对后进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剖析看,不难看出,他们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但是却得不到尊重的矛盾,自卑与反抗自卑的矛盾,希望上进与习惯惰性的矛盾以及渴望成功与经常受挫的矛盾等等。而从微观上讲,每个人的气质特点思想不同,造就其心理状态又不尽相同。要让所有学生能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必须建立好的沟通机制,打造良好的平台,提高整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其学习水平。

关键词:后进生 心理距离 措施

在对后进生转化的工作过程中,作为教师自然是不能缺少和后进生进行沟通交流。但是在沟通交流中会产生一些消极抵触的情绪和心理上的障碍,使其转化工作带来一些不便。一般情况下后进生占有班级的比例不是很大,但给人们的印象较深,他们往往学习兴趣不高,考试成绩很不理想,排名较后,比较热衷于其他活动。在这样的表面现象的背后,我们需要真正走进后进生的内心世界,因为他们的内心世界相当敏感,又缺乏自信,较为突出的矛盾心理等。而后进生特有的复杂心理也决定了他们具有较强的心理防御机制,所以要想让后进生对教师敞开心扉就需要做到能够更好地了解他们,然后做好转化工作,缩短与后进生的心理距离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建立充满信心的期望

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的关键就是要从心里真正做到对他们的将来有信心,要有这样的期待,才能与他们进行更好地沟通,才会不伤害他们自尊心和自信心,以此来提升他们的期望值,通过师生的心理沟通交流,提供给学生一个值得依赖的港湾。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就会成为学生获取希望和进步的动力,而教师的职业特质也会使他们带给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因此会更加努力学习,在学业中取得卓越的进步。

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对小学生作了一次所谓的学习潜力测验。然后,随机地在各个班抽取少数学生,将自己设计的情景语言转达给教师,他们是班里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并要求教师长期观察,但不要告诉学生本人。8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真的比其他同学进步快,并且在感情上显得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与老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这种心理测试是随机的。他通过自己“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使教师对学生的信心期望增强,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独特的深情,教师用自身的眼神、笑貌、嗓音,影响着这些学生的心理,使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爱、自强变得更为突出。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的期望的意义。因此,教师选择施教影响后进生,而不能远离放弃后进生,通过罗森塔尔效应,在思想观念上要改变“朽木不可雕”的言论,坚信“人是可以随环境而改变的”,牢固树立后进生也是人才、也能成才的坚强信念,对他们的未来满怀期待。有了这样一个平台,后进生才会从根本上去改变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在与外界接触的过程中去体会老师给予他们的信任、理解、尊重和期待,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特定的肯定倾向、愉悦的心情,减轻对教师的抵抗心理,对老师愿意讲真心话,自觉接受教师的帮助和教诲。由此,后进生的自尊感、自信心和学习热情才能形成。这种改变能使教师的转化性工作进一步加强提高,通过后进生改变而带来好的信息反馈后,他们的工作开展便不是那么很难开展了,而是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缩短了与后进生的心理距离。教师的教育工作走上了良性循环的道路上。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做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效果,这也是后进生是否转变的关键环节。

2 创造良好的言语沟通平台

沟通是人类集体活动的基础,是人类存在的前提。可以说没有沟通和群体活动,人类的文明也不会发展到现在这种程度。学校是人们聚集最为集中的地方,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沟通,学生与老师之间需要沟通,学校与家长之间也同样需要沟通。而人与人的沟通类型较为复杂,也有很多种的沟通模式,除了常规的言语沟通外,还有就是包括我们的动作、表情、眼神和身体运动与触摸等身体外的空间距离等的肢体语言沟通模式。而语言沟通是我们常见的模式,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人们在人际沟通的时候,55%以上的信息交流是通过语言实现的。它具有丰富的思想、情感。通过沟通获取信息或提供信息,由于很多信息不能得到很好的沟通,容易产生误解、误传,而导致问题的发生。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心理成熟程度不同,在于人的沟通过程中,容易产生心理上的情绪波动。特别是后进生表面上可能对很多事都显得满不在乎,但内心都显得很脆弱、多疑、敏感。有自信的人通常是个会沟通的人。作为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做好自信心建立的工作,进行有效的沟通,缩短了彼此的心理距离,加强细节上的指导,运用沟通的技巧能力,来控制自我的行为。尽量避免伤害其自尊心,带来一些抵消情绪。教师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和爱护学生,教会他们学会沟通,改正自己不足的一面,建立充足的信心。

3 设计平等公平空间

平等、公正、公平是人际交往非常重要的要素,空间的位置结构与人际心理距离是相互联系的。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师站在讲台上为学生讲课,在黑板上进行知识传授,学生温顺的接受知识的学习,学生的积极思维是建立在老师的基础上,每位学生的身上都带有老师的影子。教师设计的课堂教学就是一个固定的模式,课堂上,教师站着,学生坐着,居高临下,师生之间无形中产生了明显的距离,学生对老师有种畏惧感。学生去办公室问问题,老师坐着学生站着,老师的谦逊感荡然无存,师生中存在着明显不平等。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现在的教育需要教师秉恭谦逊,在传授知识中让学生快乐接受知识。教学的设计就要求教师创建平等公平的空间,给学生一个创造思维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创造性思维,调动每一个学生去理解、去解密知识的奥秘。老师要尊重学生,有秩序合理去安排,不同类型的学生学习计划,特别是对后进的学生,要设计出适宜这些学生学习的方案,在与后进生教学的过程中,改变其教学的模式,营造师生共同学习的场景,共同坐在一起,与他们边讲边做,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让他们感到老师对他们的平等、尊重、信任。在教室座位的编排上,合理设计,重新组合学生搭配,与老师围坐在一起,缩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交流、交互平等。教师的角色身份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自然显得淡化了许多,学生的心理距离也变得短而轻松了。

4 享受鼓励带给成功的喜悦

有时,教师的一个微笑、一次抚摸、一个赞赏的目光,都是对学生的鼓励,学生会受益终身,让学生去承担一个角色的作用,带给学生的是终身难忘。让所有的学生自己要看得起自己,在学生的生涯中,一定有一种自豪感。我担任过班长、劳动委员、体育文艺委员、学习委员、小组长、小队长等等,特别是对后进生无疑是个极大荣誉。而老师的做法的确是举手之劳,但收获往往是意外的、惊奇的。让后进生消除自卑感,就需要老师给于他更多的鼓励,在多次的鼓励声中,去尝试做些容易有小成就的事情,这种效果是非常有益的。其意义在于,消除自卑,建立自信,树立一种荣誉感、自豪感,对学生产生兴趣。鼓励大于批评,表扬大于自责,这样会缩短后进生与教师的心理距离。也容易找到一种方向感,当一个人对所从事的事情有信心时,那他一定会朝着成功的方向迈进。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声暑天寒。”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喜欢受到表扬和鼓励,尤其是学生,鼓励学生会使他们更加健康发展,而批评打击的一句话,会让学生变得畏缩犹疑,停滞不前,严重的甚至会破罐子破摔,遗恨终身,这是教育者教育的失败。鼓励的作用可谓真大,不分教师、学生、家长都会喜欢它,在它的作用下,一切都能发生好的变化。

教师的鼓励之所以对后进生产生极大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教师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是神圣的,其次就是后进生很少得到别人的肯定,更不用说是表扬和鼓励了。因此,教师的每一次鼓励,每一个微笑对后进生来讲,都是心灵的一种安慰和激励。教师在对后进生进行鼓励的时候不但能够缩短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也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人的攀比欲望是天生的,竞争状态有利于学习。教育家陈鹤琴也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确,因为学生的性格思想是各不相同的,也不是每个学生都会成为人才,因此就需要教师因材施教,尽可能地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地进行肯定和表扬,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将会逐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5 营造好的成长环境

现代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去自觉成为一名自主的学习者,要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到快乐,有兴趣。课堂无疑是一种最好的场所,创造一种适合学生自主地进行有意义的学习的课堂,一种相对民主、和谐、平等、公平的宽松的学习氛围,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参与的积极性,当然,学生的有效学习,也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习类型,使得学习者在心理上获得有意义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创建一种积极的、充满活力的、有磁性的课堂环境,教师应细心发掘其兴趣和特长,从具体活动中引导学习,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恢复其自信心,才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很好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学生成长的环境可分为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大类。班级是教师主要工作管理的对象,对班级的建设需要营造一种气氛让每一个人感受到教育带给他们心灵的快乐和净化。而班级心理环境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有个好的班风,而好的班风不仅能够促进大家积极上进、团结同学,还能够丰富大家和谐的人际关系。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不难想象,后进生也会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在各方面也会有较好的发展。教师的管理也会得心应手,能很好地将班级带得更远。

教师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还是件艰辛的事,不能急于功利,需要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做好与学生沟通、交流,做朋友,要有耐心、爱心,进一步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缩短与后进生的心理距离。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培养。适应现代教育改革的目标、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育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刘邦奇,齐平.现代教学管理体系[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2]黄希庭,余华,郑勇等.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0.23(1):1-5.

[3]李伯黍,燕国材主编.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发行,2001年1月第二版.

[4]周艳丽.浅谈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J].教育与职业,2007(23).

作者简介:王晓东,男,河北沧州人,新疆职业大学副院长,讲师,研究方向: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