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香港:“血的教训”提升市民财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香港:“血的教训”提升市民财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香港人的财商是由何而始的?

W:1970年代前,香港的经济活动大都被殖民政府的特权人士垄断,一般市民温饱都成问题,财商更不用谈。1970年代初,港英政府开始关注民生,香港地铁动工建设,开始实施九年免费教育,并进一步扩展公共房屋计划。这些政策,使香港出现了长达20多年高速增长的“经济奇迹”。民生的显著改善,不但解决了一般市民的温饱问题,收入的盈余还衍生了理财的需要。而数十年的经济起飞,也为香港市民的财富增值提供了大量机遇,虽然其间曾出现过多次的危机――不下五次的股灾、港元危机及银行挤提风潮、楼市泡沫爆破、雷曼迷你债券事件等,然而,每次危机都让香港的金融体制更完善,让市民的财商更进步。

谈一下香港曾经遭遇的股灾吧。

W:第一次股灾发生于1973年,是香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股灾,恒生指数一年内大跌超过九成,数以万计的市民因此破产,有人甚至自杀。回望1973年的股市疯狂,比上海2007年时有过之而无不及――政府为冷却股市,曾出动消防员,颁布消防条例以禁止股民进入交易所买卖股票。其时,社会上甚至出现了辞工全职炒股、“用港币500元钞票点烟”等疯狂现象。

1980年代初,中国与英国讨论有关香港的问题,1981年会谈陷入僵局,引发另一场股灾。恒指在该年与翌年共下跌达63%;1987年10月,由华尔街引发的全球股灾,导致香港股市跌掉四成;1997年,由亚洲金融风暴所引发的香港股灾,股市市值两个月内缩水三分之一。股灾后,香港楼市在短短一年内,大跌七成,超过10万名业主成为“负资产”。

这些经济动荡,让港人的财商日趋成熟:2008年金融风暴引发的股灾已不见股民自杀的报导,甚至有不少人在股灾发生前的牛市疯狂中激流勇退,达到了“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的财商高境界。

政府在港人理财方面,有否助力呢?

W:1974年香港廉政公署的成立,是实现“藏富于民”的重要里程碑。廉署成立之前,香港贪污成风,社会资源集中在特权人士手上。廉署成立以后,社会资源逐步做到公平分配,居民收入飙升。以一个普通厨师收入为例,1977年月薪约为1000港元,到1987年,月薪已升至1万多港元。

1970年代后期,港英政府收入依赖卖地及物业税所得,所占份额为总收入40%。高地价政策虽然导致房价高昂,但由于库房收入很大部分用于民生建设,该政策也算兼顾了各方面的利益――用富人和愿意高价买房人的钱,来补贴公共房屋和社会开支。以2011至2012年度为例,香港教育开支预算540亿港元,为政府经常开支的22.5%,医疗卫生预算为399亿元,占政府经常开支16.5%。同期,内地各大城市的相关开支预算则均在5%以下。

在收入大增,加上医疗、教育得到基本保障的情况下,市民无后顾之忧地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并产生了强大的理财需求。1990年代以来,市民基本以“炒汇”、“炒股”及“炒房”等方式进行财富增值。

港人炒房其实是有“血的教训”的,你能介绍一下吗?

W:1980年代以来,有不少人倾其所有投资在房地产上。从1985年香港房地产市道复苏算起,到1997年房价上升了近10倍,在1997年到达顶点后,泡沫开始破灭,楼价一路下跌,至2003年中香港楼价已下跌70%左右。这一轮周期性上涨历时13年,下跌过程达6年,至2003年底才慢慢有复苏的迹象。

经历了惨痛教训,港人对房产投资的风险存在一定的警觉,逐渐接受分散投资的风险管理概念。

眼下,虽然香港房价高企,然而我认为,香港房地产的租买价比率依然维持在健康水平一房价约为月租金的200至350倍。上海部分地区房价已直逼香港,但租金上不去,房价是月租金的500倍以上,证明了供求关系已完全失衡。

港人还有什么投资理财方式呢?

W:港人的投资方式一直以炒股炒楼为主,经历亚洲金融风暴后,风险管理观念抬头,催生了大量公募基金及结构性金融产品。港府在2000年实行的强制性公积金的政策,进一步推动了公募基金投资的普及与流行。

然而,结构性金融产品的发展也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由于结构性金融产品进入门槛动辄过百万,一般只有富人参与投资。这类产品设计复杂,并刻意包装成低风险高收益的对冲工具,因此成为富人间流行的风险管理工具。然而,金融海啸下发生的雷曼迷你债券等事件,让不少富人的如意算盘破灭,血本无归。这些惨痛教训让港人认识了两个道理――低风险高收益并不靠谱,结构性金融产品做不到分散风险;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并不专业,只以自身利益为重,而不是以客为本。

如今,港人逐渐领悟到,唯有长线投资、分散风险及化繁为简等,才是财富增值的最佳方式。在这种背景下,近年来第三方理财服务及基金定投产品越来越受欢迎。

如今在香港,流行一句话“财商由细学起”,翻译一下就是,“财商教育,从娃娃开始”。对此你怎么看呢?

W:培养财商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日复一日的累积。若是从投身社会工作后,才开始累积财商经验,很明显是“输在起跑线上”了。许多做父母的已意识到这个问题,近几年儿童财商教育在香港很是流行。

在过去10多年,银行及保险公司在儿童财商教育推广上也下过不少功夫,但不少是为了生意,只强调储蓄和增值这些内容。其实,财商教育中最重要的是核心价值观。

什么是财商教育的核心呢?是获得幸福的生活。赚钱能力再强,但不会处理与金钱的关系,反而离幸福更远。很多人认为财商只是与赚钱有关,这是大错特错。用一句话去解释财商教育就是:教人用有限的资源去创造最大的幸福感。

能对上海人的理财观提一点建议吗?

W:香港比上海早30年普及现财观,现时上海市民的财商观念,有着过去香港市民的影子。每个地区发展的过程都是相似的,香港与上海同以商业为重心,因此这两个城市发展过程特别相似。但愿香港人提升财商的心路历程,能给上海人以有意义的参考,让上海市民少走冤枉路。

近两年,不少香港的第三方理财机构到上海发展业务,例如香港的中原理财,已在上海推广儿童财商教育项目。他们的核心思想就很有意思――让上海新一代拥有良好的理财能力,能自给自足自立自强,行有余力则热心公益,推动社会繁荣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