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转变教学方式优化数学课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转变教学方式优化数学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学课程标准》在指导思想、目标体系、内容选择、组织实施等方面都采取了较大的改革措施,其中改革的核心之一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呼唤着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期待着教学节奏如行云流水,行乎其当行,止乎其当止;教学结构安排难易相配,动静相宜;教学方法举重若轻、游刃有余,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这是对教师的巨大挑战。为此,我们应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探索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把新的观念带进课堂,努力优化课堂教学。

一、创设教学情境,优化教学过程

所谓情境,就是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带到一定的生活场景中去。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是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

通过设“错”质“疑”,通过“开放性”问题,通过学科整合,都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例如,运用人民币解决实际问题时,创设了“为什么赔钱了”这一问题情境。一天,张三去买葱,他问卖葱的:“多少钱一斤?”卖葱的说:“一元一斤。”张三说:“我都买了,不过要切开来称,从中间切,葱白每斤8角,葱叶每斤2角,卖不卖?”卖葱的一想8角加2角也是1元,就说“卖给你了”。可是他卖完一算,自己赔了一大笔钱,你知道卖葱的为什么赔钱了吗?通过设“错”质“疑”情境的创设,学生们主动合作探究,最终弄清了“一元一斤指的是葱叶和葱白都是1元一斤”。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

二、巧设练习内容,演绎精彩课堂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无论是学习的准备,知识的获得,技能的形成、拓展,都需要借助数学习题和组织数学练习来完成。

例如:教学“用计算器计算”一课,教师设计一道拓展性练习,“每次漱口正常情况下水龙头要开180秒,每10秒约浪费500毫升水,每人每日漱口两次。全国2002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现在人口大约13亿,一年如果按365天计算,全年大约浪费水多少吨?”把知识延伸到课后,让他们用数学的思维方法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不仅强化应用意识,同时也渗透节约用水的品德教育。

又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计算”时设计练习题,“出示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请同学们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学生在已有长方形特征及概念的基础上,根据各自已有的技能,通过充分讨论,得出三种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

(1)6+4+6+4=20(厘米)即: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

(2)6×2+4×2=20(厘米)即: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

(3)(6+4)×2=20(厘米)即: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学生对这三种算法进行分析、辨别,找到较优解法,逐步学会“多中选优,择优而用”的思想方法。

三、开发课程资源,关注学生资源

教师不是课程计划和教案的被动执行者,而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主体,教学过程应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的过程。教师一方面要学好、用好文本资源,另一方面还要开发和利用好书本以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观察、深入社会实践,广泛收集资料,通过学生的体验、感悟、反思等来拓展学习空间。开发课程资源,特别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错误和提出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时,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得出了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侧面积+两个底面积。正当教师准备转入下一环节时,一位学生提出:“老师,我觉得计算表面积还可以用底面周长乘高与半径的和。”对于这一难得的生成性资源,教师将“球”踢给全班同学,给学生一次再探索的机会。于是,同学们纷纷画出图形并用字母标出条件,都把思考的焦点集中在:底面周长乘半径与两个底面积有着怎样的关系。通过小组讨论,发现利用剪拼法,可以把底面的圆变形为一个长方形,用圆周长的一半乘上2可以求得它的面积,因为是两个底面积,所以它们的面积和就是圆周长乘半径,而圆柱的侧面积就可以用圆周长乘高,所以圆柱的表面积可以用底面周长乘高与半径的和来求得。每个学生都带着各自的数学现实走进课堂,在课堂的行进中,又不断产生着自己独特的思考。教师很难预设什么时间、什么学生会有什么想法,因此教师只有保持善于捕捉、乐于接纳、沉着应对的专注与投入的心态,才会成就富有灵性的课堂。

四、通过生活体验,优化课堂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教学中,我努力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经验的积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之前尽早感受。比如,在教学“数数”前,由于学生刚入学,互相之间还比较陌生,我就设计了“自我介绍”的活动,介绍内容必须包括“家里有几口人”。这样,就把要学习的“数数”知识孕伏在其中了。又如,教学“高矮”前一天,我对学生说:“明天数学课上,同学们要告诉全班同学,是爸爸高些,还是妈妈高些?”学生回家后认真观察比较,无形中就把“高矮”的知识渗透在生活实际中了。老师要在学期之初对整册教材进行研究、分析,找到知识的孕伏点,规划知识的孕伏周期,然后通过家庭、学校的有效沟通,通过一系列实验作业,让学生经历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感受”之后再学习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总之,让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把握教育发展的脉搏,和着教育发展的节拍,使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活动化、探究化,让自己的课堂教学焕发出精彩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