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传统产业的地区转移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传统产业的地区转移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问题的引入

产业转移,又称产业区域转移,是指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过程。按涉及的地域范围划分,产业转移可分为国际产业转移、区域产业转移和城乡产业转移。有关产业转移的研究,最早是从国际角度开始的。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提出“雁形形态产业发展说”,对东亚区域内依据各自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形成的产业结构错落有致的“雁形形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这一理论经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发展以后,成为亚洲新兴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转移、推动本国或本地区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弗农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地域间和国际间产业与产品的周期性发展进程以及由此导致的产业和产品的转移作了系统的描述和理论的总结。另外,一些经济学家对贸易、投资等方面的研究也可以看作是对产业转移理论的补充,如海默的直接投资理论、邓宁的生产折衷理论等。这些理论表明,产业发展到一定时期就会发生产业转移,且产业转移对移出地的产业竞争力提升、移入地产业的更新都有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各地都在强调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与传统产业的升级,而对传统产业的地区转移关注相对较少。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中,部分传统产业会由于产业的调整在该地区失去生存的空间。而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个地区的成熟产业对另一地区可能是新兴产业,同时,我国正进行着大规模的产业战略调整,如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这些都为传统产业的地区间转移提供了发展空间。产业转移对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过程中劳动力的安置、落后产业的处理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具有促进作用,如何实现传统产业的地区转移,将对我国整个产业协调战略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对我国传统产业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作用、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对我国产业战略协调提供参考。

二、传统产业地区转移对东部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有利于缓减东部资源的紧张压力

我国东部许多地区经济经过20年长足的发展,水、电、原材料、燃料运输以及资金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投资经营成本节节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成本优势正逐渐消失。依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东部地区可以将一些失去优势的产业逐步转移到中西部地区。我国能源大部分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且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相对东部也更加低廉。这样,通过传统产业的地区转移,一方面,可以缓减东部产业发展的资源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东部地区工业基地的结构老化,改变其高度化不足的局面。

(二)有利于东部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

在传统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各地资本跨越行政区域进行联合、重组、兼并收购、组建集团公司、参股、控股等活动层出不穷,生产要素在产业间及地区间优化组合加剧。这无形中促进跨区域产权结构的调整,搞活存量资产,使东部地区大量闲置或利用率很低的资产流动起来,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各区域经济优势得到较充分的发挥。同时,对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重复建设,避免区域产业结构趋同有重要意义。

(三)有助于加快东部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

东部发达地区将本地区的夕阳产业或不适宜继续发展的产业转移到其他地区,为本地区的新兴产业和适宜继续发展的产业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从而为本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创造条件。例如,日本在20世纪60、70年代向亚洲转移了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从这些产业分流出来的劳动力进行了大规模的再就业培训,提升了劳动力的质量;设立专门基金,扶持企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降低了研发成本;并对原有工业区进行重新建设与规划,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我国东部传统产业地区转移,可以充分利用产业地区转移对人才、资源、技术等要素的重新配置作用,服务于新兴产业的引进、扶持以及主导产业的竞争力提升,迎来东部地区经济另一个快速增长期。

三、传统产业地区转移对中西部经济的提升作用

(一)有利于加快中西部产业发展,形成产业规模经济

长期以来,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成为制约中西部地区生产力提高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中西部地区,从事农业劳动和其他劳动的人员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以重化工业为主,且三次产业结构主要以传统农业劳动服务为主,产业结构调整任务十分艰巨。东部的传统产业相对来说,是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初级加工工业和资源型产业,能吸收中西部大量农村劳动力,改善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通过这些传统产业的转移,能促进中西部产业加速发展、扩大轻工业规模,有利于解决轻重工业的比例失调问题。同时,通过利用产业区位优势,向中西部转移具有优势和强关联效应的产业,与原有的冶金、化工和机械产业相结合,有助于中西部地区形成新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二)有利于提高中西部产业的总体科技水平

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中西部地区科技综合实力相对较弱,尤其是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较低,其科技进步水平和科技进步贡献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差距还有加大的趋势。中西部地区产业的发展在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振兴和发展地区经济的同时,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来提升产业的竞争力。东部转移的产业与中西部的传统产业相比,一般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能够提高中西部产业的科技总水平。

(三)有利于中西部劳动力就业与劳动力回流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与收入水平与东部相比,差距不断扩大,由此造成了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差距增大。当前,我国普通劳动力市场的地区壁垒已经基本打破,东部地区企业为了降低劳动成本,维持自己产品的竞争力,大量地使用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外来人员,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西部熟练劳动力不足,同时也延缓了东部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而在中西部地区,由于产业水平较低,企业数量相对较少,对劳动力的吸收有限,还存在大量从事农业的劳动人员及其他闲置劳动力。东部传统产业地区转移对中西部劳动力的回流将起到很大的带动作用,同时,在转移产业发展壮大以后,也可以吸收当地大量闲置劳动力。

此外,传统产业地区转移还会使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经济联系与交往更加密切,区域间分工协作观念增强,横向经济联合得以广泛发展。各地区重视本地区优势的发挥和跨地区协作,以获取分工效益和协作效益,这个过程还会带动区域经济的专业化和集约化。并且,产业转移产生的企业间联系有利于打破部门、地区的封锁和垄断,突破生产要素流动的行政,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影响传统产业地区转移的因素

(一)地区行政壁垒限制了传统产业地区转移

按照相关的产业转移理论,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的不断

升级,一些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或一般技术水平的产业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从而促进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调整和工业化进程。但迄今为止,大规模的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尚未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是地区行政局部利益的限制。地方各级政府为了保证其辖区的增长率、就业率等指标,并有稳定的税收来源,往往会使用一些不规范的行政手段来阻碍生产要素的转移,采取种种措施限制区内的产业外迁。

(二)较高的转移成本、人才流动阻碍延缓了传统产业地区转移

传统产业地区转移需要相应配套的厂址、厂房,企业生产的设备需要长距离运输或重新购置,这些对于企业来说都需要较大的投资与较长时间的建设。并且,随着技术创新对企业作用的增强,高素质人才的引进与地区转移对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而中西部地区人才基础薄弱,同时人才流失严重,人才的引进对实现传统产业的转移有重要的影响。我国普通劳动力的地区流动障碍已经基本消除,但对于高素质人才引入,尚需要更完善的人才引进政策,对高素质人才及其家属的安置成为高素质人才流动的主要障碍。相对东部而言,中西部地区人才引进政策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统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三)产业集群粘性影响传统产业地区转移

在东部,传统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规模较大、配套齐全的产业集群,如广东顺德的家电产业、浙江的服装产业与中小家电产业等。这种产业集聚效应使得在产业链上的一个有限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更加快速方便,对企业生产环节的配套支持、成本的降低都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集聚优势大大增强了东部地区的整体实力,也使得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难以转移,形成产业的区域粘性,极大地削弱了东部发达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扩散效应。

五、我国传统产业的地区转移策略

(一)加大对传统产业地区转移的支持力度,加强区域的政策协调

我国产业方面的政策主要集中在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以及对高新技术产业建立的扶持上,而对于传统产业地区转移的支持力度相对较弱。为了促进我国产业的协调发展,创造共赢局面,有必要加大对传统产业地区转移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快我国传统产业的地区转移,优化资源配置。制定相关的产业转移政策,引导和规范企业的转移行为,为企业提供及时、充分、真实的信息,使企业了解中西部地区的市场状况、经济环境、优惠政策等。同时,各地产业方面的政策存在着阻碍传统产业转移的因素,应该在宏观上协调各地的产业政策。弱化一些经济增长的数量评价指标,引入地方行政评价的新指标体系,消除传统产业地区转移的行政壁垒,加强区域间的政策协调,推动发达地区产业的结构调整与升级及落后地区的产业体系完善。

(二)建立以企业为主导,政府为推动器的传统产业地区转移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导致区域资源结构优势的变化,为适应这种变化、谋求进一步发展,企业需以空间转换来回避经营风险和实现利益最大化。产业地区转移的主体应该是企业,而不是其他行政机构。企业的行为主要是利益驱动型,政府应该为企业进行产业地区转移提供相应的配套政策、鼓励政策,增加产业地区转移的利益,为企业进行转移提供更方便的政策环境,减小产业转移的障碍。中西部地区通过承接转移产业,形成一些集生产、流通、研发资本经营功能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使这些企业能够发挥群体优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从而成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主体。同时,加大对转出地留守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尽快完成东部产业结构的优化,形成东、中西部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三)消除生产要素的流动障碍,为传统产业地区转移提供有力的要素支持

在劳动力流动方面,中西部地区适当采取鼓励熟练劳动工回流政策,同时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吸引高素质人才进入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应尽快建立起外来劳工审批制度,禁止不规范的企业用工现象,实施最低工资标准制度,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外来劳工的管理。在资金、设备转移方面,对进行投资的企业实行税收、土地等政策优惠,同时设立相应的产业基金进行支持,对传统产业地区转移的企业以相关低息或无息贷款的方式进行金融支持。

(四)正确处理产业集群与产业转移的关系,加快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的步伐

产业集群形成后,对群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生产成本的降低以及产业竞争力的形成都具有重要作用。但随着技术的更新与进步,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技术相对落后、资源浪费相对较大以及其他方面阻碍集群竞争力提高的产业。而群内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对产业集群形成了较强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降低了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倾向。同时,产业转出地政府对产业集聚一般都有较大的支持力度,对产业升级大多采取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建立新兴产业园区的做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孤立了产业集聚与产业升级。政府应该加大对集群内产业升级的支持力度,以循环经济理论为准绳,适当鼓励企业进行产业的地区间转移,将不适合集群发展的落后产业逐步转移出去,加快当地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步伐。

(作者单位: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