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蔬菜大王”的“吃亏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4月16日,春光明媚。余庆县小腮镇桂花村海迈国际5000F1辣椒基地里一派繁忙景象,县农牧局农艺师正在手把手地教30多个村民辣椒种植技术。
“这个辣椒基地共127亩,是公司今年年初建立的。”余庆县黔中果蔬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崇俊站在田埂上向记者介绍,“桂花村是个典型的贫困村,老百姓生活很苦。但我相信通过发展订单农业,他们一定能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
多年来,正是通过建立蔬菜基地,发展订单农业,高崇俊带动余庆县上万名群众走上致富路,他因此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蔬菜大王”、“扶贫状元”。
余庆订单农业的开创者
河南人高崇俊与余庆的缘分,来自他跌入人生低谷后的一次出走。
1989年,开封市文化局劳动服务公司经理高崇俊辞职下海,结果一下子亏损了19万元。走投无路之际,他只身离开故土,寻找事业出路。
一次,在黄平县旧州街上,他无意间听人说起余庆的蔬菜几分钱一斤都没人买,农民辛辛苦苦种出的菜,大多倒在河里烂掉。惋惜之余,他在其中看到了商机。
1990年,高崇俊来到余庆,在详细了解了蔬菜市场行情后,他向朋友借了7000元钱,以高出市价两倍的价格一口气收购了两万斤蔬菜,运到贵阳头桥蔬菜市场去卖。
就这样,买进卖出,短短2天,他就赚到了7000多元。
第二年,高崇俊开始试行订单蔬菜种植,他在白泥镇发展了300亩订单蔬菜,由村民组成两个蔬菜队进行耕种——这是余庆最早的订单农业。
试行之初,村民对订单农业这个新玩意以及高崇俊这个外地人,心里都没底,担心一旦开始种植后,万一行情不好,高崇俊脚底抹油溜了怎么办?
为了让村民们吃下定心丸,高崇俊将他们召集起来,将事先准备好的一万块钱交给蔬菜队的两名队长,并郑重承诺:如果他离开余庆超过半个月没有回来,大家就把钱分了。
与此同时,高崇俊在余庆创新性地提出包种子、包技术、包销售的“三包”服务,并在和村民签订的收购合同中规定收购保护价。如果收购时的市价比保护价高,收购时就按照比市价高20%的价格收购老百姓的菜;市价低时,就按照保护价收购。
那一年,300亩订单蔬菜的丰收,不仅给村民带来了100多万元的收入,让大家看到了订单农业的广阔前景,更为高崇俊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
此后,为适应蔬菜产业的发展,高崇俊从山东引进空心蔬菜良种到余庆试种。仅芹菜一项,亩产量就由原来的200余斤提高到800余斤,试种的400亩地共收菜30多万斤,给菜农们带来160多万元的收入。
初次引种的成功,让高崇俊喜出望外,他随后又陆续引进新品种的花菜、莴笋、白菜、辣椒、优质西红柿等,大大提高了蔬菜的产量产值。截至目前,他已引进蔬菜新品种40余个,引导农户种植订单蔬菜20余万亩,收购蔬菜10万吨,收购价款总额超过1亿元。
“我们镇种菜面积原来只有1000多亩,现在已经发展到上万亩,村民人均年收入从几百元增加到两万多元。很多村民和我一样,盖起了四楼一底的小洋房。”余庆县白泥镇村民杨建华说,“能有今天这样红火的日子,都要感谢‘蔬菜大王’。”
“折本的生意也要做”
回顾23年的创业史,高崇俊获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就是两个字——诚信。在他看来,商人一定要以诚信为本,“即使赔本也要兑现承诺”。
在余庆当地菜农口中,高崇俊“讲诚信、能吃亏”更是出了名。
2005年,高崇俊在余庆县构皮滩镇发展的300亩订单大葱喜获丰收。当时外地大葱市场缺货,贵阳、遵义、凯里等地的客商纷纷上门高价抢购。最后,农户将一些卖剩下的次品卖给高崇俊充抵合同。
按照合同约定,高崇俊可以拒绝收购这些次品大葱,并可按500元/亩索要违约金,但他仍按合同以0.50元/斤的价格收购了20多万斤大葱。
这批大葱,销售时只卖出0.20元/斤的低价。买卖亏损加上本该获得的违约金,高崇俊一共损失了21万元。有人说他太傻,这样做是“吃了大亏”。但他却说:“就算吃亏,我也不降价收购,损害菜农利益。”
之所以“宁愿自己吃大亏,也不愿让菜农吃小亏”,是因为高崇俊一直记着余庆父老乡亲对他的恩情:“当年,我一个外地人身无分文来到余庆,孤零零地住在供销社的房子里,是乡亲们嘘寒问暖照顾我,有时天黑了还给我送来蔬菜、水果等食物。”
2006年7月,高崇俊与余庆县白泥镇上里社区63户菜农签订110亩订单大葱种植合同。由于连续干旱,直到次年3月大葱才长出几厘米高,没能达到收购标准。按合同,天灾不属于赔付范围,但高崇俊不仅赔了,还在原定每亩800元赔偿款的基础上加赔100元。这笔生意,他心甘情愿地赔付了9万元给菜农。
村民彭官启领到2970元的赔偿款后,感激地说:“高老板确实讲信用,我们幸亏是和他签的合同,不然,我们种菜太难了!”
多年来,凡是遇到天灾影响收成,高崇俊都会自掏腰包赔付菜农。他说:“做生意我总的来说是赚了钱的,所以当大家遭遇困难时,我也应该帮一把。”
2009年7月,高崇俊与龙家镇光明村菜农签定1500亩定单大蒜种植合同,约定蒜头、蒜薹回收价为2元/千克。
第二年大蒜成熟时,市场价格疯涨,如果村民们按市价自行出售大蒜,每亩收入将达4500元左右;而如果按照合同约定卖蒜头、蒜薹给高崇俊,每亩只能收入3000元。
一边是菜农利益,一边是自己的利益,孰轻孰重?面对选择,高崇俊放弃了收购。“让菜农一次赚个够。”他说。不仅如此,他还上门指导菜农进行采收和分级包装,帮助他们卖出好价钱。
这样做,很多人都不理解。对此,高崇俊解释说:“群众不种菜,我怎么做生意。所以,赚钱的生意要做,折本的生意也要做,这是和菜农联络感情,增加‘诚信资本’。”
多年来,正是依靠不断增加的“诚信资本”,高崇俊将自己一手创办的余庆县黔中果蔬有限公司逐渐发展成资产达1150万元、年销售额600多万元的省级扶贫龙头企业。
给菜农买“双保险”
随着果蔬产业的快速发展,2008年,余庆的蔬菜年产量已达4.6万吨,水果3.5万吨。这么多蔬菜水果,难免有卖不完的时候。有一次,白泥镇下里村船溪村民组200多亩花菜成熟后卖不出去。村民找到高崇俊,他二话没说,按每千克0.3元的价格全收了。
后来,这批花菜因为滞销全部烂掉,高崇俊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心痛的不是钱,而是老百姓种菜的辛苦就这么糟蹋了。
“当时我想应该建一个冷库,在旺季收购蔬菜和水果存放,淡季时以较高价格销售,既填补了市场空白,又能让菜农得实惠。” 高崇俊说,“这样,就给菜农储藏蔬菜和增收买了‘双保险’。”
2009年,高崇俊投资600万元在余庆县牛场河畔修起一座占地1700平方米、可储存2300吨果蔬的冷库。3年后,他又新建了一座可储存果蔬5000吨的冷库。这两座冷库,都免费为当地农户提供果蔬冷藏保鲜服务。
2009年,高崇俊收购了30万斤大蒜存放在冷库里。之后,当他得知当地菜农急需大蒜种子,便以比市价低2元的价格售出种子20万斤,并对50%的价款(约57万元)实行赊销。这样,菜农只需支付一半的现金,另一半在回收大蒜时再支付即可。
据不完全统计,20多年来,高崇俊为农户垫付的种子款达80余万元。
2008年,修建冷库的同一年,高崇俊成立了白泥镇果蔬专业合作社,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扶持农户发展。目前,合作社已累计投入资金5.2万元,开展技术培训75次,培训菜农3万余人次,培育科技示范户3500户。
20多年来,在发展订单农业的同时,热心公益的高崇俊累计向贫困农户捐助30万余元,并长期资助8名特困高中生,为他们提供从高中到大学的全部学费。
从信守承诺、让利于民,到热心公益、捐资助学,高崇俊一直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余庆父老乡亲的感恩。他说:“当年我跨黄河,过长江,来余庆求发展,最困难时,是余庆大地滋养了我,是菜农们的支持成就了我,我必须回报他们。”(责任编辑/肖 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