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人性的远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人性的远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蝇王》是英国著名作家威廉·戈尔丁的成名作,也是他最有名最出色的作品。小说采用旧的荒岛小说的文学样式,却传达出关于“人性恶”的新理念,本文拟通过对《蝇王》的分析,重点探析作品中所传达出的作家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思索和生存困境的隐忧。

关键词:人性;人的存在;生存困境

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使人类陷入了对世界和人自身空前的怀疑,这种恐慌反映在文学里即是对“人性本善”的怀疑。1954年发表的《蝇王》是英国当代作家威廉·戈尔丁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对于《蝇王》的研究持续不断,研究者们从象征主义、女性主义、叙事结构、生态批评、原型解读、宗教精神等多种角度进行分析,得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见解,也进一步加深了作品的可读性。本文拟通过文本分析,重点探析作品中所传达出的作家对于现代人的生存状况的思索和生人类存困境的隐忧,以其为这部经典小说提供一个更新更全面的解读视角。

人,并非抽象之物,人的本质首先是人的存在。弗洛伊德关于三重人格结构的学说(本我、自我、超我),是与人的三重属性即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相对应的,对应到文学主题中,则是注重生命循环的自然之子、注重社会批判的社会之子和注重哲学思考的精神之子的表现。三重属性的纠结,就造成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矛盾性和多重性的冲突。人在三重存在下,人的生存状态是不自由的,人性的呈现也是丰富和驳杂。

一、自然之子——人的自然存在与生存困境

人的存在,首先是肉体的存在。任何社会历史事件的出现和实际影响,都离不开身体这个最重要的场所,身体是任何历史事件发生和必不可少的场域,也是思考人性善恶不可忽视的前提。戈尔丁把这些还没有浸透文化、历史、精神、哲理的含义的孩子们从文明社会的各种规约中解放出来置于荒岛这样一个背景中,使潜藏在心底的本性得以释放,在肉体层面精神磨难,从而考验着人的灵魂指向。饥饿、狩猎、杀戮,各种肉体的折磨都在与孩子们的灵魂指向进行博弈。

人首先被抛入自然世界的荒诞和虚无,成为自然之子,承受着世界的无限和生命的有限以及自然给予的困境和焦灼。荒岛就是人所面对的自然,孩子就是整个人类的缩影。这群6—12岁的孩子,已经可以体会到荒岛的神秘经验带给人的战栗和不安,而这战栗和不安,即是对死亡的恐惧,这是自然抛给人的问题,正如人活于世,首要问题便是生存,人所面对的即是一个“向死之存在”的现实,求生是人的本能欲望,无法预见又无法逃遁的死亡是人的“终极宿命”。作品中的荒岛与前段时间上演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主人公漂流途中遇到的荒岛虽没有很多共同性,但作为读者和观众的我们都可以领略到荒岛给人的一种感觉:荒芜环境给人的孤独可以吞噬人心。这与《蝇王》中的孤岛是相通的,尽管孩子们还尚且体会不到虚空这种感觉,但最为虚空的恐惧却呈现出来。这就是自然环境的力量,它是客观存在,同时又是无形摧毁人性的武器。

有限生命面对无限世界的空虚无助以及在“向死之存在”面前挣扎生存的徒劳和虚无,人的理性世界对人性的规约以及对人性善恶的困惑等这一系列自热抛给作为自然之子的人关于人自身的存在是人必须面对的第一层生存困境。

二、社会之子——人的社会存在与生存困境

与人的自然存在紧密相连的,是人的社会存在。每个人在他来到这个世界以后都得面对风险,首先完全是肉体可能遭受到的威胁和毁灭。而且,这种风险又在以下两个方面表现对人的主宰:人类的本性和人类社会生活特有的形式。人陷入社会,可能成为暴力的奴隶,也可能成为迷惑和蒙昧的奴隶,而后者往往更可怕。这便是人身陷社会困境以及社会困境带来的种种不自由,这种不自由带来的痛苦有时候甚至要超过自然困境带来的痛苦。

拉尔夫和比奇作为社会的人即社会之子,表现出来的矛盾更多的是与社会的矛盾,对社会秩序、社会道德的维护和无能为力的困惑与不安。他们是拥护民主秩序的代表,然而也是参与杀死西蒙的帮凶,他们本来是道德的人,本想通过道德完成对社会某些层面的规范化管理,使之成为同情友善的力量,然而在神秘自然环境的驱使,口腹之欲的狂欢和比奇一伙的怂恿下,道德之墙轰然塌陷,人类不得不困惑,作为一种自律工具,却如此轻而易举被,是不是道德道德自律作用也开始要被怀疑?

对道德的困惑也是人永久的困惑。一方面,在道德实践中,责任感和义务感被充分激发,向善的意志成为心灵的主宰,道德是使人们相互同情相互体谅的善的力量,但另一方面,道德又是使人们各自压抑人性本能,牺牲自己精神自由的力量。社会秩序的维护不能只依靠法律,也必须依靠社会道德和舆论的力量,但这种道德自有其盲目性,容易压抑人的个性自由和精神释放,况且在恶的力量过大时,道德的约束又显得如此脆弱无力,社会把人抛入世界,人作为社会之子,又面临着社会等级体系,被奴隶的命运以及道德体系脆弱,无法抵抗恶势力体系的各种问题而陷入人作为社会存在的生存困境。

三、精神之子——人的精神存在与生存困境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人的悲剧性日益深刻地表现出来。人不仅生活在物质世界中,同时也生活在意义世界中。作为精神存在,作为有“灵”的身份,人类无法忍受无意义的生活,因而不断地追求与创造意义。人们渴望解开谜团,对生活达到一种透明性的解释。在剥离了工业文明烙痕的荒岛上,让一群6到12岁,被人性恶的意念支撑着的孩子去追求灵魂的高尚和精神的富足是奢侈的,所以大部分孩子都停留在“自然之子”和“社会之子”的高度上,但寓言故事中的先知人物西蒙确实一个特殊的人物,他是唯一精神之子。

西蒙在《蝇王》中是一个闪光的、天启式的、充满宗教情怀的人物,但他同时也是一个被驱逐者,这与基督式的人物是相一致的。而以杰克为首的“野兽派”,正是因为儿童的天真无邪,所以更容易受周围环境和人物行为的影响,也更容易放弃传统的信仰,这显示了人性和文明习惯的脆弱性,戈尔丁在这里对传统的儿童观念也进行了解构,影射现代社会所面临的精神危机。一个缺少宗教精神和信仰的民族是危险的民族。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下,原有经济和社会秩序遭到破坏,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也摇摇欲坠遭到焚毁。西蒙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它是全人类的悲剧,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上帝已死”观念的一种应和,“西蒙之死”事件所投射出的是全人类在战争影响下所遭受的信仰危机。

《蝇王》的面世正是二战结束,全球冷战的时代,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精神危机,戈尔丁跨越国界,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进行反思,他反思的不是不仅仅是二战,而是整个的人类历史。他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用温和地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人类生存状况的隐忧,闪耀着人道主义的光辉,尽管他无法突破历史的局限提供给人类一个突围的方式,片面地把战争的起源和社会的腐败归结于人性的不健全和“人性恶”,但无疑他的揭示引起了人类的重视,并且积极地以怀疑地眼光重新深刻地审视自身以及与周遭的关系,并力求去寻得一个突围之道。(作者单位:江南大学人文学院)

(指导教师:顾梅珑)

参考文献:

[1]威廉·戈尔丁.张镜.何政安.刘英芳译.蝇王[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

[2]朱金鹏.朱荔.译.M.H.艾布拉姆斯.欧美文学术语词典[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3]董澄波.译.乔治·巴塔耶.文学与恶[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4]刘淑欣.文学与人的生存困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5]薛家宝.荒岛:“文明人类”的透视镜——论《蝇王》对传统荒岛小说的突破[J].南京师大学报,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