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玉米螟的综合防治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玉米螟的综合防治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玉米螟是世界性玉米害虫,文章以吉林省为例,介绍玉米螟的防治方法

关键词:玉米螟;吉林省;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S43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070-2

0 前言

玉米螟又名玉米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是世界性玉米大害虫,分布广,食性杂。我省危害玉米的优势种是亚洲玉米螟,近几年,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品种的更换及耕作制度的改变,为玉米螟繁衍生息创造很有利的环境和场所,玉米螟的发生和危害呈逐年加重的趋势。每年受玉米螟危害面积达玉米总播种总面积的90%左右,由于玉米螟危害造成的损失占玉米总产量的5%-15%。

1 玉米螟的形态特征

玉米螟属于完全变态昆虫,幼虫、蛹、成虫、卵。

1.1 幼虫

共5龄,末龄幼虫体长20-30mm,黄白色,体背有3条褐色的纵线。

1.2 蛹

体长12-14mm,红褐色,腹部第1-7背面有横皱,第5-7各节前缘有突边板,臀黑褐色。上有钩刺5-8个

1.3 成虫

体长10-15mm,翅展20-40mm。雄:前翅黄褐色,有两条褐色的横线,两线间有2个暗斑,近外缘有一褐色横带。雌:前翅淡黄褐色,后翅线纹模糊或消失。

1.4 卵

卵粒扁椭圆形、初产为乳白色,孵化前变成黑褐色,卵粒呈鱼鳞状排列卵块,一般20-30粒。

2 危害特征

玉米螟以第一代幼虫蛀茎危害为主,幼虫为害盛期在7月中旬的玉米大喇叭口期,初龄幼虫在玉米心叶期取食叶肉,叶片展开后可见一排排的取食孔,形成“花叶”3龄以后蛀入茎杆,造成孔洞,使受害植株的养分和水份疏导受阻,雌穗发育不良造成空瘪粒而减产,遇上风雨天气,穗下茎杆被折断,产量损失更大,幼虫也可在穗期直接蛀食雌穗,造成嫩粒缺损,霉粒影响品质。

3 生活习性和生活史

3.1 生活史

玉米螟在吉林省1年发生1-2代。通常以老熟的幼虫在玉米茎秆,穗轴内,根茬内越冬,第二年5月下旬到6月上旬喝水化蛹, 6月中旬为化蛹盛期,蛹经10天羽化成虫,6月下旬到7月初为成虫盛期。成虫寿命5-10天,昼伏夜出,喜欢在离地面50cm的玉米叶背面中脉两侧产卵,卵期3-5天,孵化出的幼虫3龄以前危害心叶,3龄后蛀入茎秆,雄穗,穗轴,老龄以后钻入秸杆中越冬。

3.2 生活习性

成虫昼伏夜出,飞翔能力强,有趋光性,成虫羽化后即可交尾,大部分当天即可产卵,通常产卵于叶片背面中脉两面三刀侧,20-30粒排成鱼鳞状卵块。1头雌虫一生能产卵300-600粒,成虫产卵对环境,玉米发育状态以及株高等都表现一定选择性。成虫喜爱在播期早,株高50cm以上,生长浓绿,小气候阴郁潮湿的低洼地玉米上产卵。幼虫有趋糖,趋湿和负趋光性,所以多选择玉米植株含糖量较高,组织比较幼嫩,便于潜藏而阴暗潮湿的部位取食为害。初孵幼虫大多在心叶内为害,取食未展开的心叶叶肉,到心叶伸展后,孔洞呈横列排孔,称“花叶”。

4 防治方法

4.1 农业防治

4.1.1选择抗虫品种

4.1.2减少越冬虫源 通过秋翻地进行机械灭茬,秸杆还田,加工饲料,合理轮作,降低越冬虫源。

4.1.3 加强田间管理 增施有机肥,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植株抗性。

4.2 物理防治

利用高压汞灯、性诱剂防治成虫,减少成虫产卵量。

4.3 化学防治

4.3.1 喷雾防治 在玉米心叶期进行田间喷雾。常用药剂有:50%敌敌畏乳油(高粱田禁用),50%辛硫磷乳油等1000~1500倍液, 2.5%敌杀死乳油等2000~3000倍液。

4.3.2 颗粒剂防治 6月下旬至7月初,在玉米螟成虫产卵前或幼虫蛀茎前在玉米大喇叭口末期,向玉米心中投撒颗粒剂,用5%的辛硫磷乳油按1:100比例配成毒土,每株心叶施入2g。

4.4 生物防治

4.4.1赤眼蜂防螟原理 赤眼蜂是一种微小的寄生蜂,属膜翅目,卵蜂科,赤眼蜂属昆虫,赤眼蜂体型很小,成蜂体长0.5mm,赤眼蜂外型十分美丽,翅膀闪着蓝紫色的荧光,体色金黄,头黑褐色,上面有一对复眼和三只排成三角形的单眼,复眼和单眼都是红色,因此叫“赤眼蜂”。赤眼蜂的最长寿命可达7天,一般为3-5天,赤眼蜂有效飞行半径为15-20m,多数赤眼蜂在羽化后的第一天就开始产卵,将卵产在玉米的卵里,卵期为3-5天。

田间的自然寄生率平均在10%以上,但达不到控制玉米螟危害的目的,必须人工向田间释放赤眼蜂,增加田间赤眼蜂的种群的数量,达到防治玉米螟的目的,通过人工放蜂卡使赤眼蜂对玉米蜂寄生率达75%以上,才能有效地控制玉米的为害。

4.4.2 具体放蜂方法 (1)放蜂时间:根据当地玉米螟幼虫化蛹率的调查,当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达20%,后推10天就是玉米螟成虫的产卵初期,为第一放蜂时期,间隔5-7天为第2次放蜂时间,这时为玉米螟产卵盛期为第一次放赤眼蜂最佳时期,根据吉林省气候条件与玉米螟发育进度,第一次放蜂时间由西到东部为6月25-7月5日。(2)放蜂数量、次数;每亩共释放赤眼蜂1.5万头(每张蜂卡40小块,每张蜂卡放40小亩,合2.67hm2),第一次放7千头,第二次放8千头。(3)放蜂点数:每亩1个释放点,在释放赤眼蜂的玉米田。从边垄开始数第20条垄为第一个放蜂垄,沿第一放蜂垄向里走13m(20步)为第一个释放点,再沿垄向前走26m(40步)为第二个释放点,以此类推到地头,以第1个释放垄顺垄下间隔40条垄为第2条个放蜂垄,按上述方法以此类推。在释放时还要根据风向、风速设置点位,如风速大时,应在上头适当增加布点和释放量,下风头可适当减少。(4)释放方法:在放蜂点选一棵相对高的玉米植株的中部叶片,将叶片向下卷成筒状,然后将蜂卡用牙签别到圆筒内即可或用牙签将蜂卡别在玉米中部叶片背面距离叶基部1/3处。

4.4.3 蜂卡使用注意事项 (1)要及时投放蜂卡,取卡当日必须放在田内。(2)蜂卡不要对折和挤压,以免弄破卵粒。(3)要保证放蜂点数,并使其分布均匀。(4)不可将蜂卡放在地上或直接夹在叶鞘内,要严格按照别卡的方法操作。(5)遇大雨时不能下地放蜂卡,可将蜂卡放在阴凉通风处,待雨停时马上将蜂卡放在田间。(6)两次放蜂是指在同一地块放两次蜂。

作者简介:吴晓红(1975-),女,吉林德惠人,就职于德惠市农村能源技术服务站,研究方向:农作物植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