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感受物理美,愉快学物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活中处处有美,物理课堂中也有美。我们物理教师实施美育的最大意义就是应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活跃学生的思想,同时,也应当创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和谐环境。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只是多让学生多动手动口,更重要的是要把学生摆在主人的地位,让学生在积极的课堂氛围的激励下去发现、去创造。他们会发现教材、课堂情境的美,去创造他们心中的美。而这种发现,这种创造的过程本身就是美。我们不难发现物理学中有很多美。如简洁美、统一美、对称美、和谐美、趣味美等等。
一、简洁美
杠杆平衡条件(即杠杆原理):动力乘以动力臂=阻力乘以阻力臂,(F1L1=F2L2)就是一个美的典范。生活中的杠杆何其多,可能很难有人说清楚,但他们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的关系都必须符合刚才所给出的公式。一个如此简单的公式,却是所有杠杆平衡时所满足的共同条件。能不令你惊叹吗?在物理学中:像杠杆平衡公式这样形式简洁,内容深刻,作用很大的公式还有许多。如阿基米德原理公式、速度公式、压强公式、欧姆定律公式、密度公式等等。
二、统一美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作为自然科学的物理来说,现象和本质必然是相互联系的,什么样的本质往往就反映出什么样的现象。而且本质和现象并不是孤立的。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食用油总要浮在水面上,就是这样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是一个重要的本质决定的,那就是由食用油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平时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人需要佩戴眼镜,那么你知道他们佩戴的都是什么眼镜吗?让我来告诉你吧,一般来说老年人佩戴的是凸透镜,青少年佩戴的是凹透镜。为什么呢?原来老年人的晶状体的会聚能力过弱,成像在视网膜之后,从而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而佩戴的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且能使成像向前移落在视网膜上,从而能看清近处的物体。而青少年的晶状体的会聚能力过强,成像在视网膜之前,从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而佩戴的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且使成像向后移落在视网膜上,从而能看清远处的物体。通常情况下视力的缺陷就是我刚才提到的两种,即远视和近视。其实视力的缺陷还有很多,如弱视、斜视等等。
三、对称美
自然界中很多事物都是对称的,我们人本身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几何里有轴对称图形,苏州园林的布局就讲究对称性。那么我们物理中是否也有对称呢?有!如平面镜成像:平面镜能成正立的、等大的虚像。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简短的几句就把平面镜成像的特征概括得淋漓尽致。学生要想记不住恐怕也难。因为在几何中已学了轴对称图形。在他们的知识发生正迁移的同时提醒他们在对称作图时,像要用虚线表示。这难道不是物理中的一种对称美吗?
四、和谐美
世间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都是和谐的统一。一双筷子再普通不过,但把它和“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在太空中伸出的机械臂抓住哈勃望远镜的壮观场面交叉在一起,难道就不觉得构思别致,对比鲜明,但他们在一起又是那么的和谐。筷子是古老的简单机械,机械神臂是现代的高科技设备,他们之间的巨大差别中蕴含着相似之处――都是人手臂的延伸。你是否也体会到,无论是多么复杂的机械都是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机械神臂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难道你还能否认吗?其实刚才的一段内容就是九年级物理教材“简单机械和功”这一章的导图。
五、趣味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物理要有趣味,这是我们的共识。趣味是学生热爱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呢?这恐怕就要智者见智了。但我们不妨试一试。
1.采新猎奇,酝酿趣味:在学气压时我们不一定要按照教材上的一些传统的实验做法,而是事先煮好一个熟鸡蛋,取一个广口瓶,瓶中放适量的沙,点燃一个酒精棉球放入瓶中,把鸡蛋放在瓶口处,一会儿瓶把鸡蛋吞了下去。瓶吞鸡蛋这个实验也许大家都知道,但一般不应用于课堂。但用于课堂的话,效果就不一般了。鸡蛋被瓶吞了,学生的好奇心油然而生。中学生具有强烈的采新猎奇的心理倾向,我们平时精心收集的物理资料适时用到课堂上,会酿造出诱人的趣味。
2.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趣味。在学习惯性知识时,课前也是准备一个熟鸡蛋,一个玻璃杯(预先装好适量的水),一块薄铁片。把鸡蛋放在薄铁片上,告诉学生现在我要猛击小铁片了,学生顿时就感到很紧张。因为他们担心呀!担心鸡蛋会掉在地上打碎呀!正当他们紧张时,我却放下了手,没有去打击铁片,反而来设问,如果我刚才去猛击铁片,鸡蛋会怎么样?会碎吗?现在学生会迫不及待地希望我赶快去击打铁片了。好,时机来了。我立刻用力猛击铁片,铁片飞出去了,而鸡蛋却稳稳地落在了瓶中。学生悬着的心终于又一次放了下来。惯性知识也水到渠成地解决了。
六、语言美
有了上述较高的美学素养后,作为物理教师的我们在钻研和具体教学过程中心灵必然会受到深浅程度不同的感染。于是美感触发,激情洋溢,教法涌动,乃至引起情绪姿态、语气声调的多种变化,都会使学生在接受知识时产生较高的兴奋点。我们不能自我陶醉于美感,更重要的是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坛市儒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