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读之境 导之法 写之策 评之用 改之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读之境 导之法 写之策 评之用 改之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经典诗词饱蘸了丰富多彩的人文情怀,瑰丽多姿的艺术手法,永葆激情的亮丽词句,意境优美的诗意空间。一首首经典诗词艺术地展现一幅幅生活画面,或反映历史,或抒怀生活,或托物言志,或奏响战歌。千百年来,滋润了一代代炎黄子孙,喂养了一代代文人墨客,衍生了无数篇文词俱佳的文学作品,丰富了祖国灿烂的文化。现在结合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教学,谈谈我对“读经典学作文”课堂的构想。我认为,“读经典学作文”课堂由读、导、写、评、改五部分组成,现分述如下:

一、读之境

读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活动,是学生个体从书面语言材料中获取信息的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是学生学习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式。阅读是一种探究性创造性的行为,学生通过读书将经典理解内化,达到与古代圣贤的平等对话,我认为对于学生的读有这么三个境界:感知、理解、入境。

1.感知,扫清阅读障碍。我的理解是读通经典诗词,感知诗文内容。这个环节放在预习阶段,学生借助各种工具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畅,扫清阅读障碍。这一切学生通过《读经典学作文》实验教材很容易达到。这是第一个境界。

2.理解,尊重个性阅读。第二境界是理解,“读懂”课文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过程。通过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间的对话交流,能促进学生在读中自悟自得,拓展思维空间,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注意维护学生个性化阅读,保持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

3.入境,置身诗意空间。第三境界是入境,进入赏读阶段。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画面、读出诗味、读出意境,达到诗我合一。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置身在诗意空间。我就是送行的人,在江边呆呆的站着,望着望着……望到了什么,心中会回忆什么?孤帆,一只孤零零的船,远影,几乎望到看不见了。那遥望孤帆远影的人儿呢,就隐在了诗的背后。而他静静伫立依依不舍的惜别情就在这两处意象中蕴涵了。船走了,载走了离别的人,只有长江水陪自己一直到远方。时间的推进,空间的固定,送行的人送别时哀愁之意就出来了。可自己还担心远行人寂寞,希望江水能长久陪伴他,这样的江水意象就被赋予了人的情感。

二、导之法

所谓导,这里指教师的指导、点拨、导向。具体的程序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写作问题,包括写作手法、修辞、意境等,学生以小组形式交流议论。教师的导要把握好三个方面:

1.素材的运用与拓展,这是经典诗词素材整理的过程。如这首送别诗,诗人运用了哪些素材?怎样运用素材?如何组织素材表达思想感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物象有黄鹤楼、烟花、孤帆、碧空、长江等。李白又是怎样表达对孟浩然依依不舍的惜别情感的?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

2.写作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归纳古诗文的写作方法,古诗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涵盖了众多的实用性的写法,如情景交融、托物寓意、烘托渲染、咏物抒情等多种多样。教学时有意识地渗透这些,学习经典诗词的写作技巧就可以很好地指导学生的作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全是写景的句子,可是句句含情,可以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首诗的写作最大的技法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

3.跳出经典文本,写好现实作文。跳出经典,打破经典诗词的分类,借鉴诗词的观察视角,构思方略,丰富多彩的写作方法,进行真情表达、自由表达。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因朋友远行而作,文体上是借事抒情,策略上通篇借景抒情,字字写景,字字含情。而学生可以借鉴此写法,以自己的生活为本,写自己的送别文章,做到真情流露、自由表达。

三、写之策

读经典学作文的教学最终要落到写作上,在实验班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反复尝试,我实行三种写作策略,效果较明显,现在介绍如下:

1.译诗丰润法。具体做法是:扩写、补白。将景物、人物、活动、心理、细节写具体,就是将古诗用现代的语言说出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读经典学作文》用现代文这样叙述:老朋友辞别黄鹤楼西行,阳春三月,烟花如海,他去到扬州。一叶孤舟的影子远远地在碧空尽头消失,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向天际奔流。要将这首诗写成作文,就要通过多种手段,使译诗丰润,如诗人在黄鹤楼为友人设宴的情景,黄鹤楼的风姿,朋友走了,李白站在江边的心理活动,长江流水的无语等写详细,这样作文自然就丰满起来了,作文自然就写得具体、真实、生动。而不会出现没有素材可写,无话可说的情况。

2.步诗仿写法。仿照诗的写法,写自己与小伙伴的分别,这首诗的仿写,重在运用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对小伙伴依依不舍的情感。每一首诗词都有自己的写作技巧与方法,我们可以按诗词的呈现方式来写作文、安排布局就可以了。这是将古诗的写法运用于今天的写文,但是模仿的痕迹会多些,甚至是借用,只要是写多了,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手法,学有心得,大量积累,学生的语文素养逐步得到提高,写作水平就在读古诗写作文过程中有明显的进步。

3.凤凰涅法。像凤凰一样浴火重生,这是学生写作达到一定水平,写作有所突破的表现。将诗文的写法为我所用,自由表达。学生通过读,达到入境的境界,学习诗词组织素材,运用写作方法,写出现实版的作文。这时学生不仅仅是仿写,而是真正学到如何作文了。如有一位同学在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后,写道:“再见了,爸爸妈妈”,便做到了融情于景,情景相生。文中写有:路边的积雪,刺骨的寒风,光秃秃、冷得发抖的树,成堆外出的人群,远去的中巴,手中爸妈送的词典……由此学生充分吸收了这首诗的养分,达到为我所用,提高了写作水平。

四、评之用

让学生从评价过程中,获取进步,收获成功的喜悦,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失误,认识改进的方向,养成自我修改文章的良好习惯,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

1.生评。教师提出三个方面的要求:①语言层面的错别字,语句不通等;②文章结构的详略,具体;③文章整体的真实,有趣。学生分组进行互评,集体评价。这样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2.导评。教师巡视各组学生的评价,跳出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或好的文章进行评价,从宏观上引导学生进行客观评价。指出成功之处,提出改进方法。

3.点评。将学生写得好的作文进行多方面的评价,重在激励,发现成功之处,其目的是起到导向的作用,引导学生怎样写作文,激发学生读经典的兴趣,写作文的愿望,体验成功的乐趣,建立写作的自信。

五、改之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古人在文章修改方面有许多经典的实例。为此许多名人留下了修改文章的名句:如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文章修改的重要性。通过修改有时可以将平凡的文章化腐朽为神奇。像贾岛的“推敲”,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等。文章修改也存在三个层次,我归纳为:梳妆,塑身与点睛。

1.梳妆(作文的语言层面)。学生的一篇篇作文,就是一个个未经装扮的美女,给美女穿上云想之裳,让美女更亮,文章就更加动人。具体修改时:纠正错别字,改顺每一句话,试着优美地表达,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

2.塑身(作文的谋篇布局)。从囫囵巨石开凿魔鬼身材,经典诗词为我们提供了无数篇精美绝伦的美文。学生的作文犹如未经雕琢的巨石,怎样塑造出优美的人物形象,即写出好的文章,需要进行一番修改。去掉多余的言辞,根据中心表达的需要:略写要表达完整,精炼;详写要多着笔墨,烘托渲染,酣畅淋漓。

3.点睛(作文的意境理趣)。写文章犹如画龙,只有点睛才能点燃文章的生命色彩,才能使文章灵动、秀丽、意境深远又韵味绵长。“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影”字,而境界全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作文也要讲究灵性、点出精彩。

经典诗词内容丰富,语言凝练,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写法多样。大量学习经典诗词,是积累、审美与育人的完美结合,对开拓学生视野,体验生活情感,培养人文情怀,提高读写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读经典学作文”是将诵读经典诗词与小学生作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古诗作为材料提供给学生做作文,运用古诗的写作技巧,指导学生作文,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综合能力,为作文教学提供一个非常有效的国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