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诸葛亮为何“好为《梁父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汉代古辞《梁甫吟》
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一句“好为《梁父吟》”,引出后来纷纭众说。
纷纭之处有三:一是“为”字的意思,二是“梁父吟”所指何物,三是诸葛亮为何喜欢朗诵《梁父吟》(也作《梁甫吟》)这首诗。
有人把“为”字理解为“做”,即写诗,认为是诸葛亮写了《梁父吟》这首诗;有人认为,“为”就是朗诵,即,诸葛亮喜欢朗诵前人所写的《梁父吟》这首诗。
“梁父吟”,有人认为指曲调,是属于相和歌词的楚调曲,即诸葛亮平时喜欢哼这支曲调;有人认为指诗歌,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讲述晏婴二桃杀三士故事的诗歌。
诸葛亮为何喜欢朗诵《梁父吟》一诗,有人认为,他是为了抒发对山东老家的思念,梁父即泰山;有人认为,他是在表示对齐国三士的同情;有人认为,他在表达对晏婴的景慕。
那么,究竟哪一种说法更好呢?我的意见如下:
“为”字意思,以理解为朗诵较好。如果理解为“做”,有两点说不通。其一,没有任何文献记载可以表明,诸葛亮有诗歌之才或写诗的兴致。至少,历代编辑的诸葛亮文集,包括搜罗最全的清人张澍编辑的《诸葛忠武侯文集》,除了《梁父吟》外,未见其他像样的诗歌作品;其二,把“为”理解成“做”,“好为”就很费解。无论是说诸葛亮喜欢以“梁父吟”这种曲调做诗,还是以《梁父吟》为题做诗,都不合情理,更不合事实。理解为朗诵,就没有这些问题。喜欢一首诗歌,便反复朗诵,合情合理,司空见惯。
“梁父吟”所指,以理解为指诗歌较好。如果“梁父吟”指音乐的曲调旋律,似乎也说得过去。但是,史家记事,大概不会对他这种无关痛痒的音乐爱好感兴趣。史家更兴趣的,是有内容、有含义即能够表现传主志向怀抱的情节。
诸葛亮为何喜欢朗诵《梁父吟》一诗,以理解为景慕春秋时期齐国宰相晏婴较好。诸葛亮虽然是琅邪阳都(今天山东沂南县)人,他父亲也曾经做过太山(即泰山)郡丞,但诸葛亮很小就成了孤儿,跟着叔父诸葛玄,在豫章(江西南昌)、荆州(在今湖北省)等地生活,后来又在南阳隐居。可见,诸葛亮是一个四处漂泊、四海为家的人。诸葛亮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诗人,他对家乡不见得有特别深厚的感情。再者,以史家记事笔法,突然冒出一句他想念家乡的话,也很突兀。可见,怀念山东家乡是讲不通的。看见坟墓,墓中死者又是三个“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的古代壮士,产生同情之心,原本是说得过去的,在汉代诗歌中也有同类例子,例如《薤露》、《蒿里》。但是,这首诗的重点不在表达诗人的同情和感慨,而在于揭出“二桃杀三士”的谋主――晏婴。换言之,这是一首叙事成分多于抒情成分的诗歌作品。更重要的是,结合《诸葛亮传》上下文,结合诸葛亮的生平事迹,说诸葛亮在那里大发对于古代壮士的悲悯之情,也很莫名其妙。
相比之下,理解为诸葛亮在那里抒发对春秋名相晏婴的景慕之情,就很顺理成章。晏婴“节俭力行”的做事方法、帮助齐国三代国君(灵公、庄公、景公)稳固霸主地位的功业、“三世显名于诸侯”的无上荣耀,都是诸葛亮所无比景仰和羡慕的。诸葛亮一生的理想,的确也是像晏婴那样辅助诸侯,成就霸业。本传下文的“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就是直接的证明。《隆中对》、前后《出师表》反复讲的,其实都是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霸业。“复兴汉室”只是一句口号,或者说,是无法实现的最高理想。
倘若仔细体会,除了读出诸葛亮景慕晏婴这一层意思,还不难读出与此相联系的另一层意思:诸葛亮急于(像晏婴那样)用世立功的心情。躬耕陇亩、高卧草堂(需要刘备三顾茅庐这才出山),都不过是自抬身价的手法。诸葛亮不是真隐士,他是卧龙。是龙,总要想着腾飞的。这一点,在唐代诗歌里,可以得到很好的佐证。唐诗中,“梁父(吟)”“梁甫(吟)”,多指用世立功,跟隐居山林相对。例如,“谁识躬耕者,年年梁甫吟”(孟浩然《与白明府游江》);“但歌考诗,不学梁父吟”(吴筠《题龚山人草堂》);“梁父吟,梁父吟……风云感会起屠钓……”(李白《梁甫吟》);“去去泪满襟,举声梁甫吟。青云当自致,何必求知音”(李白《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留君终日欢,或为梁父吟。时辈想鹏举,他人嗟陆沉”(高适《别王彻》);“昔岁褒衣梁甫吟,当时已有致君心”(权德舆《奉和张仆射朝天行》);“羁栖摧剪平生志,抱膝时为梁甫吟”(李群玉《长沙紫极宫雨夜愁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