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参与汉武帝封禅的群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参与汉武帝封禅的群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汉武帝封禅是武帝朝和西汉朝的大事。封禅不仅成为重要的祭祀礼仪大典,还在具有肯定政权合法性的重要作用。参与制作礼仪的人员众多,本文就参与其中的各个群体及其目的进行梳理。

关键词:汉武帝封禅;参与群体

汉武帝封禅其事始于元封元年,之后于元封五年、太初三年、天汉三年、太始四年、征和四年,先后五次亲自修封泰山。在整个过程中,汉武帝是决定和执行的权力中心,他的喜好和欲望在过程中占据主导的位置。意见群体主要是儒生和方士:儒生自汉高祖以来怀揣自己的政治理想逐渐进入汉朝官制系统。一些王室公卿与散游的方士相互关联,想从汉武帝的手中得到权位和利益。朝内负责祭祀的太常诸官,受命于皇帝,在整个过程中发挥自身职能。

1、汉武帝

汉武帝的时代仍属于“家天下”的时代,在朝官员的职能也是为其打理好家业。因此汉武帝拥有凭借个人想法任用、调动、罢免官员的权力。他的欲望、喜好、信任也主导着封禅的进行。

综合《史记》汉武帝诸臣列传中散落对他的描述,略知他除了“敬鬼神之祀”之外,还“喜善疾恶”、“好仙道”、“好文词”、“好宛马”、好缘饰吏法的儒术、好效古虞唐。至于朝臣,汉武帝则喜欢所谓礼让敦厚“和良承意从容”者,如卫青、霍去病、公孙弘、宽等;也喜欢按自己意愿从事的爪牙酷吏,如张汤、王温舒、杜周等。这些欲望和喜好左右着封禅内容和目的。尽管汉武帝封禅目的起于复古更化以兴太平,但在家天下的观念里他可以较为随心所欲,比如他在决定封禅礼仪的时候,下诏:“盖受命而王,各有所由兴,殊路而同归,谓因民而作,追俗为制也。议者咸称太古,百姓何望?汉亦一家之事,典法不传,谓子孙何?化隆者闳博,治浅者褊狭,可不勉与?”①

2、儒生

儒生在汉高祖时便想法设法参与到政治之中,把他们的政治理念经过统治者之手逐渐施展开来,此时的叔孙通和陆贾都是代表人物,都在尝试建立一种新的制度和秩序。汉高祖以来,汉承秦制,儒生渴望通过“改正朔服色制度”的更化改制来变革秦弊,建立一朝新制,以求民生安定。汉文帝时贾谊首先建议改制,提出“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②主要目的是在解决“匈奴强,侵边。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诸侯王僭,地过古制”③的时弊,以求得国家安宁。贾谊的策论在当时没有得到应用,至汉武帝存复古之心,董仲舒答武帝的对策出现,更化改制再次被讨论。董仲舒推阴阳灾异、明《春秋》之义针对“公卿以下,争于奢侈,僭上无度”的时弊出发,④目的在于正王道、制义法、拨乱反正。董仲舒言封禅重在知礼明仪,以正王道,把皇帝置于天人感应中,通过深化皇帝来达到之乱的目的,同时也使皇帝权力得到节制。虽然董仲舒的理论为建立起汉朝意识形态,却没能取得仕途的成功。汉武帝比较愿意亲近公孙弘和宽这样的儒生,二人在封禅方面是遵从皇帝的心意,如宽在被汉武帝问及封禅事时用“唯圣主所由,制定其当,非群臣之所能列”回应。⑤最后在封禅中,儒学偏于文饰之用。在制作封禅礼仪时,一般儒生拘泥经典又各持己说,难合汉武帝心意,最后被尽罢不用。

3、方士

汉文帝议论封禅时,方士也参与其中,被载入《史记・封禅书》的是赵人新垣平。后来新垣平诛杀于被揭发伪造,方士在统治层也没能活跃起来。至汉武帝时,方士得到重用,《封禅书》中先后记有李少君、谬忌、少翁、栾大、公孙卿等方士的活动,其中少翁、栾大凭幸位列将军,富贵非常。方士们主要持益寿不死、通仙人的各种秘方,目的不在申扬学派,是在于追求权位利禄。其中李少君、栾大又与王室公卿相关联,属于王室公卿为取悦或迎合汉武帝以保证私利所引荐的方士。方士在阐发封禅方面,多以黄帝为例,内容以不死登仙为主,相比儒生的封禅理念更投汉武帝所好。

建元元年,汉武帝制召举贤良文学之士的诏书,其中就体现出复古的兴趣,不过这种兴趣主要是在古代受命符瑞、灾异缘起、性命夭寿、始终之序上。后来汉武帝又逐渐表现出自己对通神的向往,进一步又想像方士口中黄帝那样成仙。于是王室公卿、方士与汉武帝相互刺激,汉武帝在位期间不仅复兴和确立了大量与鬼神相关的祭祀,还在封禅大典上采用祭祀太一的礼仪,封禅目的也不死求仙相合,这些都来自方士的说法。

4、太常官员

汉武帝时主管祭祀的官员是太常诸官,《史记・封禅书》提及公卿、有司、太史公司马谈、祠官(先为黄锤史)宽舒、望气王朔皆应主要指太常官员。太常位在九卿之列,在封禅祭祀中发挥的职能是典掌宗庙礼仪。

司马迁父亲司马谈时任太史令“既掌天官,不治民”,⑥职责所在,也参与到祭祀封禅制推时制仪之中。《史记》对司马谈的描述则更进一步:司马谈认为史官是自己家族事业,这个职位在古时是非常重要的,主要职责是掌书,给司马家带来了荣耀。后来诸侯分裂国土未统,司马家的事业和声望也随之衰落。汉朝至汉武帝时,政局稳定,国家统一,司马谈也想恢复司马家史官家族名声。同时,自己适逢汉武帝筹备封禅大典,这是国家头等大事之一祭祀中最高级别的典礼。司马谈作为“典天官”的太史令参与到封禅大典筹备工作中,也期望能够如实记录下封禅大典的过程。但是最后汉武帝相信方士的说法,为通鬼神独自带侍中子侯上封泰山,司马谈滞留在周南不能随从,因而郁闷难抒,致死。临死向司马迁表达了这种悲痛,并嘱托儿子要尽到自己家族史官职责。⑦

另有黄锤史宽舒在学习了李少君方术之后主任祠官,负责汉武帝的祭祀准备工作。太常下有博士,博士弟子也参与到封禅筹备讨论中。其中出现争夺封禅制定工作主动权的学派团体,也惹恼了汉武帝。总的说来,太常诸官从事封禅祭祀的各项准备工作,但并不是主角,他们不能左右汉武帝的想法,只能在皇帝的授意下行使职能。

5、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死前留下一篇《封禅书》,⑧似乎是对天子封禅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⑨但实际上司马相如意图在于劝天子行事要考虑长远。⑩因为司马相如很明白当下要紧的实务应是“拯民于沉溺,奉至尊之休德,反衰世之陵迟,继周氏之绝业”。B11(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注解:

①《史记》卷二十三《礼书》第1160-1161页。

②《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第2492页

③《汉书》卷四十八《贾谊传》第2230页。

④《春秋繁露义证》附录二凌曙《春秋繁露注序》第508页。

⑤《汉书》卷五十八《公孙弘卜式宽传》。

⑥《史记》卷一百三十卷《太史公自序》第3293页。

⑦《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3295页。

⑧《史记》卷一百一十七《司马相如列传》。

⑨《史记》卷一百一十七《司马相如列传》第3070页。

⑩《史记》卷一百一十七《司马相如列传》:“后稷创业与唐,公刘发迹于西戎,文王改制,爰周郅隆,大行越成,而后陵夷衰微,千载无声,岂不善始善终哉。然无异端,慎所有于前,谨遗教于后耳。故轨迹夷易,易尊也;湛恩涌,易丰也;宪度著明,易则也;垂统理顺,易继也。是以隆业于褓而崇冠于二后。揆厥所元,终都攸卒,未有殊尤绝迹可考于今者也。然犹蹑梁父,登泰山,建显号,施尊名。”才是司马相如意图所在。

B11《史记》卷一百一十七《司马相如列传》第3051页。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K]

[2]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K]

[3]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92[B]

[4]邢义田《天下一家:皇帝、官僚与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1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