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用数字说话:中国西部大开发十年成效剖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用数字说话:中国西部大开发十年成效剖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西部①大开发10年来,中央对西部地区的各类财政转移支付和国债、预算内建设资金、部门建设资金累计超过2.5万亿元。这些投入取得的成效如何?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本文利用现有统计数据对此做出系统分析。

一、取得的成效

(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009年,西部十二省市区创造地区生产总值66868亿元(当年价格)②,是西部大开发第一年2000年16655亿元的整整4倍。占全国分省市区地区生产总值合计的比重也有2000年的17.1%提高到18.5%。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不断下降,由1978年的21.9%下降到1999年的17.5%,这是中央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背景之一。1999年中央启动西部大开发后,由于惯性作用,这一比重继续下降,2003年下降到最低点,占全国比重为16.9%,经过2004年、2005年两年积蓄力量,2006年开始转而上升(参见图1)。也就是说,西部大开发6年之后,终于扭转了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不断下降的趋势。从图1可以看到,西部大开发前后,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的地位经历了一个完整的U型轨迹。这一U型轨迹既证实了西部大开发的成效,也证实了西部大开发的艰难。

(二)经济增长稳定且呈加速增长趋势

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经济保持加速增长态势。2000年,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率即由1999年的7.25%提高到8.48%,比上年提高1.23个百分点。此后,经济增长率保持逐年加速态势,2007年达到14.56%,比启动西部大开发的1999年整整高出1倍。2008年后,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西部与东、中部地区一样,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下滑,但西部地区下滑幅度明显小于东部地区。2008和2009年两年,东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累积下滑3.68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仅下滑1.16个百分点。特别是2009年东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呈现下滑趋势,而西部地区已重拾加速趋势,表现出较强的抵抗外部冲击能力。

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不仅呈现加速趋势,而且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明显增强。笔者选取西部大开发启动前的1995―2000年和最近5年(2004―2009年)两个时段对比分析经济增长波动状况。结果显示,2004―2009年,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波动系数为0.053,1995―2000年为0.137,最近5年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波动系数③显著低于西部大开发之前的5年。

不仅如此,最近5年,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稳定性还超越了东部地区。西部大开发之前,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波动系数为0.074,西部地区为0.137,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明显不如东部地区;但最近5年,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波动系数为0.127,西部地区为0.073。可见,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稳定性较之东部出现了反超趋势。这再次证明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

(三)东西部总体差距相对缩小

本文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描述东西部总体差距状况。西部大开发启动之前的1999年,西部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072元(2005年价格,本段同),相当于同年东部地区13100元/人的38.7%。此后10年,西部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1.5%,东部地区年均递增只有10.8%。结果,到2009年,西部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090元,相当于东部地区36446元/人的41.4%。东西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差距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99年缩小了2.7个百分点。

结合当年价格分析,我们发现,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平减指数(即地区生产总值的价格指数)上涨速度快于东部地区。1999―2009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价格指数上涨了34.1%,而西部地区则上涨了42.8%。举例来说,按1999年价格计算的10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在2009年按东部地区当年价格计算变为1341亿元,在西部地区则变成了1428亿元。也就是说,同样1000亿元生产总值,由于东西部价格变化差异,在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多出87亿元。这意味着国家通过地区生产总值价格指数上涨幅度不同,将一部分地区生产总值转移到了西部④。按当年价格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东西部差距出现了更大幅度的缩小。1999年,按当年价格计算的西部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4283元,东部地区是10762元,西部地区相当于东部地区的39.8%;2009年,西部地区为18205元/人,东部地区为40186元,西部地区相当于东部地区的45.3%。相对差距缩小了5.5个百分点,比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差距缩小了2.8个百分点。

(四)区域不平衡状况显著改善

西部大开发不仅促进了西部发展,而且有效减轻了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状况。图3是采用分省区生产总值和分省区人口数据计算的区域差异指数⑤。该指标衡量各省区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国人均生产总值的差异状况。各省区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国人均水平相差越大,该指数取值越大;若各省区人均生产总值相等,则区域差异指数为0。

从图3可以看到,西部大开发以来,我国区域差异呈现到U型走势。2005年前,区域差异呈扩大趋势,区域差异指数由2000年的0.51扩大到2005年的0.53;2005年后,区域差异开始缩小,区域差异指数逐年下降,到2009年已下降为0.47,比2005年下降了10%,显示西部大开发10年来,在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存在的问题

(一)东西部绝对差距仍在拉大

1999年,东西部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10762元和4283元,两者相差4477元;2009年东西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分别为40186元和18205元,两者差距扩大到21980元。西部大开发10年,东西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递增速度分别为10.8%和11.5%。如果今后东部地区继续保持人均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0.8%的速度,要想保持东西部人均生产总值绝对差距不再扩大,西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递增速度需要达到23.8%以上,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东西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递增速度继续保持上述水平,西部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要赶上东部地区需要54年时间。换个角度,要想在本世纪中叶弥合东西部人均生产总值的差距,东部地区继续保持过去10年10.8%的递增速度,西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年均递增速度必须达到13%才能实现;要想在2020年弥合这一差距,则西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必须连续10年保持年均递20%的速度。由此看来,西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要赶上东部地区,任重道远。

(二)西部地区内部差距在拉大

西部大开发10年来,全国各省市区之间差距缩小的同时,西部地区内部差距在拉大。1999年,西部12省市区内部差异指数为0.193,西部大开发启动之后,差异指数逐年增大,到2009年已提高到0.369,比1999年扩大了90%(参见图4)。

从表中可以看到,2000年以来,东、中部地区内部差异是逐步缩小的,而开发力度增大的西部和东北地区内部差异则呈拉大趋势。特别是西部地区内部差距拉大的趋势最为显著。其可能的原因,一是中央对西部不同省市区政策类型和政策力度不同,二是各省市区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的力度不同,三是抓住机遇后,应对措施及其效果不同等。

(三)西部地区产业竞争力依然不足

我们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西部地区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偏离份额分析的基本思想是:如果一个区域与其上级区域的产业结构相同、各产业增长速度也相同,则经济增长肯定相同(总体增长);由此推论,如果经济增长速度不同,其差距来自且只能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两个区域各产业增长速度相同,但产业结构不同,其中增长速度较高的产业所占份额越高的区域,其经济增长速度越快;二是产业结构相同,但产业增长速度不同,产业增长速度较高的产业越多的区域,其经济增长速度也就越快。一个区域的产业增长速度之所以快于其上级区域是因为其产业竞争力较强。偏离份额分析法据此将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分解为三个部分,即总体增长部分、结构优势部分和竞争优势部分。用公式表示就是:

式中:Δyj:j地区新增生产总值;yj:j地区上年生产总值;Pik:k地区i部门增加值比重;rik:k地区i部门增长率;Pij:j地区i部门增加值比重。

我们利用上述方法选用西南地区5省市区(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2000―2007年工业分行业(39个行业)增加值及其增长率与全国相应数据进行了偏离份额分析。结果显示,2007年,西南5省市区工业增加值较之2000年增加了7188.71亿元,其中,总体增长份额7280.6亿元,结构份额415.28亿元,竞争份额-507.17亿元。也就是说,2000―2007年,西南地区按全国工业总体增长速度及其结构优势应该增长7695.88亿元,年均递增21%(当年价格),但由于工业竞争力不足损失了507.17亿元,致使工业增加值7年仅增长了7188.71亿元,年均递增20%。西南地区工业因竞争力偏弱,其递增速度每年损失了1个百分点。

三、建议

西部大开发10年成效相当显著,但要完全解决东西部差距问题,远非一、两个10年能够做到,必须有长远的安排。其中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培养西部地区产业竞争力。

回顾西部大开发10年,国家开发重点主要放在了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该说这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必然选择。今后还应当继续加强西部地区交通、水利、信息通讯、输变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西部地区发展奠定越来越坚实的硬件基础。与此同时,建议更加重视培育西部地区产业竞争力,着力培育若干具有全国意义的经济增长极并鼓励西部地区人口向中东部地区大规模转移。

(一)将西部大开发重点逐步转向培育西部产业竞争力

增强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最强有力的保障,是区域经济发展内在动力。经过10年开发建设,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已有根本性改善,未来10年,应当将开发重点逐步转向培育西部地区产业竞争力。以西南5省市区为例,我们的分析显示,2000―2007年,西南地区产业尽管总体上竞争力不足,但部分行业却显示了较强的竞争力。饮料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采选业4个行业相对于全国既有结构优势又有竞争优势。2000―2007年,这4个行业因为结构优势为西南地区创造增加值329亿元(当年价格,本段同),因为竞争优势创造增加值204亿元,两者合计533亿元。此外,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造业,塑料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和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也表现出一定的竞争优势。今后10年,应在国家投资、金融、技术、产业政策等支持西部将这些具有现实优势和潜在优势的产业做强做大,培育西部地区产业竞争力,自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二)采用点状布局着力培育若干经济增长极

西部地区要么山高路远,交通不便;要么干旱缺水,环境脆弱,加之人口分散,很难像东部地区那样形成大规模经济区和经济带,应当根据西部地区地理环境特征,着力培育若干具有全国意义的经济增长极,吸引人口和生产要素向这些增长极集中,培育若干千万级人口的城市。分散布局不仅加大发展成本,更重要的是对西部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威胁,从而对整个国家的长久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鼓励西部地区人口向中东部地区大规模转移

尽管西部地区地广人稀,但生态环境相当脆弱,相当广袤的地区并不适合人类生存。特别是,西部地区是国家的生态屏障,绝大部分大江大河发源于此,西部地区生态状况关系整个民族的生死存亡。因此,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决不能重复一些地区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老路,东中部地区也要为西部地区留住青山绿水承担应有的责任。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积极接纳西部地区人口转移。人是生态环境最大威胁,留住青山绿水的最好办法就是迁走人口。对西部那些明显不适合人类生存或者发展成本过大的地区应鼓励人口向外迁移,东中部地区应专门针对这些地区制定优惠政策,由此减轻这些地区的人口压力,为整个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留下青山绿水。■

①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②《中国统计摘要2010年》。

③经济增长波动系数:

式中,gt:t年年度经济增长率;G:分析期内年平均经济增长率,vt:t年地区生产总值;t:年份。其经济含义是,各年经济增长率与年平均增长率的离差平方和用当年地区生产总值占期内累计生产总值的比重加权后的累计值开方后占平均增长率的比重。显然,各年经济增长率与年平均经济增长率的差距越小,经济增长波动系数越低。如果各年经济增长率相等则经济增长波动系数为0。

④也可以认为1999年的价格体系不合理,西部地区低估了地区生产总值的实际价值,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通过价格调整,将以前从西部地区转移出的地区生产总值归还了西部。

⑤区域差异指数:

yi:i地区人均生产总值,pi:i地区人口数,全国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本文为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2010年课题《统筹区域发展体制机制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