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油价预测为何屡屡“跑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油价预测为何屡屡“跑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用“惊心动魄”这个词来形容近期国际原油价格一点都不为过。要理解国际油价变化之快,跌幅之深,必须正视某些国际机构的预测方法和预测动机,因为由这些期货炒家们来发表期货价格预测,谁能保证它们的动机是“追求真实”。

用“惊心动魄”这个词来形容近期国际原油价格一点都不为过。在巴以冲突等因素刺激下,国际原由价格飙升至每桶50美元以上。在2008年12月25日,国际原油价格曾经创单日跌幅记录,当天下降9%,纽约原油市场收报35美元。2009年1月6日,因美国原油库存增幅超预期,导致纽约原油期货价格重挫12%,刷新了7年以来最大的单日跌幅。而回望去年,曾经的巅峰是出现在2008年7月11日,油价一度冲高到147美元。

石油价格预测寒气逼人

短短半年里,油价变化之快,跌幅之深,连素以冷静客观著称的IMF经济专家们都乱了阵脚――他们曾预言油价年底突破200美元。当时持此论调的还有高盛、摩根等,而外界盛传日本人已经做好200美元攻防战的准备,可见2008年下半年油价继续暴涨成为国际市场上的主流判断。在事实否定了主流预测的同时,眼前的石油走势报告寒气逼人,对未来油价的悲观预期成为主调,以高盛为首的投资机构转而认为2009年一季度油价在30美元左右,整个2009年平均水准不超过45美元。更有甚者,瑞银的有关报告预计油价可能失手20美元,这引起俄罗斯官员的极度不满,称“油价长期在30美元以下是不正常的”。

期货炒家们唱多又唱空

虽然高盛、摩根等机构一如既往地打着科学和实证的旗号,但受制于预测方法和动机的双重约束,不太可能准确地反映真实的走势。它们所用的经典的预测理论,是建立在以过去数据和平均周期为标准的计量模型上的,这种用历史推导未来的方式,不可避免地在不确定性和突变性面前束手无策,因此很容易被投机者制造出来的假象所吸引,从而忽视了向本质和价值的回归。IMF的报告正是犯了此种错误,以致对油价泡沫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而高盛等投资机构所做出的夸张预测又有更深的含义,因为它们既是相对权威的信息者,又是市场的直接参与者,可以通过唱多或者唱空来实现自身的利益。这种“伎俩”并非空穴来风,当年美日的“广场协议”、索罗斯的外汇阻击、华尔街的“伟大博弈”等到处显示了本质相通、表现各异的“诡诈”之道。由期货炒家们来发表期货价格预测,有谁能保证它们的动机是基于“追求真实”?

不过,即使撇开投行报告所做出的价格预测,如过山车般的油价走势本身就值得思考,为什么去年7月份可以高到140美元,而现在竟然跌至4年来的最低点?从影响油价的诸多因素来看,地缘政治冲突在去年七八月份达到高潮,伊朗摆出的强硬姿态激化了对石油供给锐减的预期,市场多头不断增仓,许多国际化的对冲基金顺势囤油,同时美元的贬值也加重了油价的上升,最终冲击到147美元的最高点,连布什政府也不得不动用石油储备来暂缓燃眉之急。但金融危机的深化迅速改变了石油的市场格局,先是雷曼兄弟倒闭引爆了金融机构的大平仓,后实体经济受挫以致全球石油消费萎缩,炒家资金蒸发,原油多头出局,做空分子入市引起恐慌性杀跌,油价一路滑行至今天的30多美元。由此可见,在油价变化的整个过程中,不同时段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并不相同。

机构油价解释主观“跑题”

然而,许多机构给出的解释或一以贯之,或主观片面。如供求论坚信价格是供给和需求的合理反映,认为油价攀高来自于各国日益增大的石油进口,同时石油供给受到总存量的天然制约,这类观点总结起来无非“中国”和“原油耗竭论”。然而供需变化虽然重要,但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明显:在油价火爆的时期,中国需求的增长也不过与去年持平;在当前油价趋冷时,全球日需求萎缩悲观的估计也只是30万桶至40万桶,不到总需求的1%;而全年总供给基本保持平衡,并且其波动都是逆周期的,只会对冲油价的变化。因此用供求无法解释这半年的走势。还有一个较为流行的观点是“阴谋论”,认为油价变化纯属国际战略阴谋所为。然而石油出口国和最大的需求美国都是各有各的麻烦、各有各的打算:一方面美国石油储备虽多,也不能迅速平抑油价,而金融危机更使其无法再承受高成本的工业生产;另一方面欧佩克连减产都难以达成一致,何况构筑“阴谋”?此类观点极其主观,缺乏科学态度,以其判断油价走势只会“跑题”。

油价走势暗合经济波动

那么未来油价的真实走势将如何呢?从当前形势看,泡沫蒸发的过程接近尾声,炒作因素业已退潮,市场在经历恐慌性调整后逐步趋于稳定,石油不可能长期处于低位。根据经合组织预测,全球需求在明年下降0.2%,未有根本性变化,而供给方的决策则可能成为油价回归的动力。为了维护经济稳定,主要石油出产国如委内瑞拉、沙特、俄罗斯等都需要比当前高得多的油价来支撑,此时惟一有效的办法便是减产。欧佩克组织已经达成协议,在2009年元旦开始每天减产220万桶,累计比2008年最高期每天减产420万桶。因此预期未来油价将调整至合理区间。按照欧佩克主席的观点,合理价格为70美元至80美元,也有专家称40美元至60美元,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即油价均值不可能长期低于其开采成本。目前全球石油的开采成本已显著上升,据俄罗斯报告,平均成本在15美元以上,再加运输费用和税赋,维持石油正常供应的总成本大约为30美元到40美元,不少俄罗斯油厂即因为油价过低而无法开工。油价回归将以成本为标杆,虽然俄罗斯和委内瑞拉的石油合作战略、美元贬值等都可能进一步拉高油价,但其影响在未来也并非是革命性的,因此2009年油价在50美元至70美元将是较为合理的预测,但也不排除战争及其他突发因素带来的暴涨或暴跌。

对中国而言,2008年宏观经济数据与油价相似,也出现了较大的波动,很多经济指标都在2008年初的“辉煌”下迅速没落――这并非简单的巧合,其原因是原油价格与中国经济的运行有着很高的相关度。近几年,中国的原油需求以每年6%的速度递增,大约占了世界新增石油需求的一半,因此受油价起伏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中国。另外,超过55%的石油进口依存度使得国内外油价经常处于倒挂状态,国际石油格局的变动往往逼迫国内价格调控跟着变动。因此,如果结合原油未来的走势,我们也可以对中国经济做出预判,即在2009年将趋于稳定,并逐步回归到正常的增长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