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课程背景下读写结合的作文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几年,因为模式化作文的影响,中学作文教学渐渐陷入了“功利性”、“技术化”的泥淖,致使“虚假为文”、“矫情为文”、“游戏为文”大行其道。而“作文即做人”、“文如其人”都说明了作文应当是真我的体现,它不允许存在虚假。作文的弄虚作假,是对学生人格的扭曲。写出自己的生活,作文才有生命力。新课改要求“关注人,发展人”,在新的作文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作文教学要回归“本真”。2008年的湖北高考阅卷结束之后,华中师范大学的刘九洲教授也明确地提出了“人性化作文”的理念,其要义是写身边事、说平常理,即写自己亲身经历和有深刻感受的事及在日常生活中弄懂了的道理,并展现真情实感和自己独到的看法。
这些在我看来,就是要求学生通过作文传达自己的思想,宣泄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观点,一句话,就是“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那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想必须有个重要的前提:有真实的可表达的思想和观点。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说真话、诉真情”的条件,强调是什么写什么,想什么说什么,不虚假、不矫饰。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从“要我作文”转变成“我要作文”,在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和心理情感为中心的写作中发展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
而阅读是写作的一个重要基础,作文教学创新的改革,除了要着力丰富学生的生活,还要努力扩大学生的阅读。然而遗憾的是我们的许多中学生不仅阅读总量少得可怜,而且对阅读活动本身失去了兴趣。离开了丰厚的积累,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因此,扩大学生阅读面和深化阅读层次是作文教学创新的重要内容,必须着力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逐步懂得广泛阅读是自身健康成长、成人、成才的需要。同时,推荐优秀读物,选择其中精要、精彩部分,如哲理名言、刻画传神之处、妙语连珠的段落等等,剖析、咀嚼,让学生动心、动情,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阅读兴趣。通过多种教育、多种活动,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实现主动探求。
加强阅读作为提高写作能力的一环,既有长期阅读形成的潜移默化的终身影响,也可通过阅读引导激发学生对特定专题的写作激情与兴趣,成就佳作。长期阅读的必要性早已是毋庸置疑的,对怎样培养长期持久的阅读兴趣许多老师专家们也研究出很多有意义的方法,这也需要一个较长期的过程才能见出其效果。而本文拟通过阅读指导,进行更有效的写作训练,这是一个短期过程,更多的是注重写作前的即刻阅读指导。
一、阅读经典作品,学习迁移创新
如果把“指导”比作此岸,把“写作”比作彼岸,这中间环节“例文”就是由此岸通向彼岸的桥梁或船只。但范文又不仅仅是“教练者”的“示范动作”,用来学习借鉴,还有对学生的引发、启迪作用。面对一个陌生的话题,学生会感到无话可说,面对熟悉的话题,学生又往往习惯性走老路,顺着惯性思维往下写。这些与学生的体验不丰富、思维被限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阅读,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调动他们的思维。
以“孝”为例,这是一个属于“亲情”类的离学生最近却又最为畏惧的话题,每次一写类似的文章,学生们要么叫苦连天,要么老一套,永远是送伞、掖被、护病的所谓细节描写。有时候学生自己都写烦了,体现的都是伪孝心、假亲情,与我们的初衷相去甚远。怎样才能做到让读者泪流满面、感动不已呢,那还是先学习一下别人的优秀作品吧。散文家毕淑敏的《孝心无价》、网络作家格丘山的《母亲走了》,一以抒情、一以记事,各用不同的方式道出孝的真谛,感人至深。学生读过后,会反观自己的生活:“我是一个孝子吗?”“我对孝的认识正确吗”“生活中我亲历过孝的感人事例吗?”……学生的生活积淀和思维空间就这样轰然被打开了,笔下自然也就言之有物,不会胡编乱造了。
二、阅读经典名言,感受名家智慧
名言警句作为一种引导、激活、推动教学的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方式是多样的。而作文写作中的运用便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陆机在《文赋》中曾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意即在关键的地方用上只言片语,就可成为全篇的警策。所谓警策就是精炼扼要而含义深刻动人的句子,又称警句。它既可以是一两句话,散见于文章之中,又可以集中起来组合成列,构成深刻透彻的议论文段;它既可用于叙事后,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又可以在议论文中,揭示观点,得出结论,使文章富有哲理,提高思想深度。总之,文章会因它的出现而锦上添花,出现“亮点”。试想,《伶官传序》也好,《石钟山记》也好,抑或《拿来主义》也好,古今有多少名篇,都是凭借其名句体现了作者的深刻思想,成为精警语言的典范的呢。另外,针对名言进行阐发或者反驳也是一种特别的作文方式。同样,以“孝”的话题为例,从古到今都有不少的经典名言,如: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子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
我们几乎是在不知不觉地爱自己的父母,因为这种爱像人的活着一样自然,只有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才能看到这种感情的根扎得多。――莫泊桑
一个天生自然的人爱他的孩子,一个有教养的人定爱他的父母。――林语堂
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恶的人。――鲁讯
优秀片这些名言警句中都包含着丰富的精神营养,学生们读过后,一则幡然自省,目明心清;二则巧妙嫁接,全文增辉;三则内化吸收,口吐秀章。请看本专题写作训练成果中的两个片断:
片断一:一脸纵横显沧桑,两鬓斑白发苍苍,三尺粗布短衣裳,四更未亮起早忙,五风十雨檐下藏,六神无主为儿想,七月伏天似骄阳,八方不识小村庄,九月秋风悲又凉,十年寒窗怎能忘。
吃的是土豆红薯玉米棒,喝的是生水粗茶南瓜汤,住的是歪门土墙破瓦房,睡的是木板席子棕丝床;有的是牛奶香茶和冰棒,有的是水果大米热鸡汤,有的是沙发毛毯席梦床。父母总是太匆忙,从来不为自己想;面部消瘦又饥黄,怎不叫儿疼心上。
片断二:孝者,人敬也。中华文明恢宏博大,而孝道则是华夏价值体系中的主线,纵然时代变迁,也总有人一便又一遍地诠释着孝的内在真义。然而,物至纯则近乎浊,孝,亦有道也。
董永卖身葬父,虽已跨越千年,亦可以让无数人潸然泪下,只因孝在人们心中因其强烈共鸣。然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况且人之已死,最终只有一黄土,随风而散。那么董永卖身葬父,委命于人,不又是对“孝”的一种讽刺么?
再者,郭巨埋儿养母,纵然为众人所推崇,在我看来这却是一种人性的泯灭与失真,孝,值得一个人用生命去铺陈背景吗?
三、阅读时文报刊,关注社会热点
一个胸襟宽广、视野开阔的人不可能局限于个人生活的小圈子。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的胸襟与视野既是他们“为文”的需要,更是他们“为人”的需要,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对联,便是激励读书人要好好读书,而且要关心国事,以天下事为己任,确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大志。
以“孝”的话题为例,我们只要有心,典型的热点事件其实不少,下面便是其中两例。
实例一:“躲妈妈”事件。
5月12日,正在人们欢庆母亲节时,一个“攻读到博士学位却十年不与父母联系”的帖子在网上迅速传播,“躲妈妈”迅速成为网络热词。网友们在谴责的同时,还展开了大规模的人肉搜索,这名抛弃母亲10余年的博士身份很快被弄清,被网友戏称为“最牛博士”的竹学叶出生于河南省固始县,自从2000年出国后,就再也没有了音讯,没有给家里打过一次电话,没有邮过一封家书。
实例二:北大自主招生不招不孝学生。
京华时报2008年11月20日报道,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刘明利就北大2009年自主招生政策进行说明时特别指出,2009年北大自主招生将不招收生活中不孝敬父母的学生。
据了解,北大新增了对中学推荐优秀学生的要求,即“十六字方针”:热爱北大,心系天下,人格健全,成绩优秀。刘明利称,北大一开始提的是:热爱北大,孝敬父母,人格健全,成绩优秀。“第二句话孝敬父母,出发点是源自‘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人没有孝敬父母之心,很难想象他能做出对他人、对国家、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这些都是触动人心灵的实例,学生们关注了这些之后,会有自己的是非判断,同时也会产生许多感触,这便是他们写作的契机,真情为文的基础就形成了,空想与瞎编也就失去了它们的席位。请看下面的训练片断:
北大招生不招不孝子的消息,将孝从人们的记忆中拉回现实,真真切切地摆在人们面前,这好比在沸水锅里洒下一把盐,引起了人们的思考及热烈讨论。
首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孝”这个字即被赋予了太多意义。“孝”是个会意字,一个“老”和一个“子”字,合在一起即为“孝”。我们看这个字,好像一个儿子背着一个老子,因此,孩子时刻想着父母,时刻把奉养父母的责任扛在肩上,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体叫做“孝”。
“孝”自古以来就是每个人应该拥有的品质,所谓忠孝忠孝,就是忠于国家,小于父母,一个人如果不忠于国家,那么对父母,他必然不会存在多少孝心;反之一个人不孝敬父母,即使他位高权重,也必然会受到人们的鄙弃。
“孝”是一种以身示范的教育方式,伊索克拉底曾说:“你希望子女怎样待,你就怎样对打你的父母。”这句话道出了“孝”这种美德传承方式,当我们被时间带走活力、只剩下一句苍老的躯壳时,我们当然希望子女能孝顺自己,然而哪一个老人不是这样想的呢?
自古以来,不孝子往往受到人们的唾弃,而随时展,人们渐渐有了铁石心肠,不孝子再怎么被人们所唾弃,但诸如“躲妈妈”之类的人与事件还是数见不鲜。我国近年从上到下还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评选“十大孝子”的活动,“行孝”这个看来是像睡觉要闭眼睛一样自然的行为,现在竟然要靠这样的社会宣传来来激励践行,由此可见国人“孝”的意识淡薄程度。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而得到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并以“孝”为的话进行过实践,效果非常不错,学生们写出了很多的优秀作品,,限于篇幅,在此就不做介绍。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要我们找到两者的结合点,舞好两柄“利剑”,相信就能“双剑合璧,威力剧增”。而“真情为文,真心为人”是我们不变的追求与宗旨,“为文”与“为人”缺了一个“真”字,那就只剩下了“为”而没有了“文”和“人”了。新课改提出的新的人文理念,为我们回归本真作了很好的导向,在新课改背景下,研讨百花齐放式的教学方法,必定会推动作文教学的不断改进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