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伤仲永》赏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伤仲永》赏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伤仲永》是王安石的作品,选自《临川先生文集》。这是一篇关于一个名叫“仲永”的神童,五岁便可指物作诗,天资聪颖,因后天自己没有加强学习和父亲把他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平凡人的故事。让世人明白一个道理:人的知识才能不可能单纯依靠天资,必须注重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的写作特点也值得借鉴。

这篇短文告诫人们求学的道理。一个人做学问求进取,如果不能前进就会后退。关于“不日进则日退”这一问题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二是“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三是“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接着文章从“既不出户,又不读书”作了假设,如果这样,即使有“子羔、原宪之贤”也“无济于天下”。

《伤仲永》是一篇借事说理的随笔。通过方仲永从五岁至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揭示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短文叙述方仲永自幼年时天资聪颖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点明他才能退化的缘由是“不使学”,是“其受于人者不至”,通过生动的例子获得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意味深长的反思。

本文在写作上具有特色。文章内容精巧,王安石的《伤仲永》思辨超人,随笔一挥,别致小文一篇,引发人们不断地探讨,不断地截获读者的阅读知觉。立意上,寓理于事。选材上,见闻交织。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少年时天资聪颖;用“见”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时才华“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以“闻”的形式写方仲永最后跟普通人差不多了。“见”和“闻”有机结合,叙事真实可信。表达上,叙议结合。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手法上,先扬后抑。剪裁上,详略得当。文章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感悟上,天赋人为。王安石写这篇文章,主要想用方仲永作反面教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行文上,言简意赅。一是用词精当传神。二是全篇的行文惜字如金,既高度概叙,精辟得当难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品读王安石的《伤仲永》之后,让人感触颇深,知道了方仲永这个天才,最后竟然会变成一个极为普通的人,大家对他的境遇不应该仅仅只有同情的,也许还应该有一些对仲永家人和县人的批评,他们为了一些小利益但是却因此给社会损失了一个人才。这不但对社会造成了危害,而且最后也没有给自己带来多少的利益。王安石当时构思这篇文章的文章的目的可能不单单是为了这个,应该是还有对天才的看法的。

天才,顾名思义,即是从上天那里得到了特殊才能的人。所谓天才,自然是要比一般人要优秀许多的,他们只需稍加教育,学习,便能变成一个被社会承认的人才。然而,方仲永为什么最后竟然变成了一个平凡人。甚至连一般的人都不如呢?这全都是由于他没有很好的进行后天的教育,不思进取,只是在原地踏步,但是别人却一直在发愤图强,不断进步,这样下去的结果是他被超越了。天生的聪颖固然很重要,但是后天的教育也是必不可缺少的,假如缺少了后天的教育,再好的天赋也只有被荒废的份。反过来说,一个普通人,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也许会对社会做出很大的贡献。

一个人要想得到进步,就应当不断勤奋地学习。古人古话说得好:“业精于勤”。勤学是成功之母。勤能补拙。近乎智,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人,只有经历过努力的学习才能获得成就的,才能得到世人的称赞和钦佩的。王献之“用尽三缸水,一点像羲之”,最后他成为了大书法家。法国文学家福楼拜的书房窗临塞纳河,船夫把他房间彻夜不眠的灯光当作了渔灯,他对认为“天才无非是长久的忍耐,努力吧!”正因为这样的想法使他成为了一代大文豪。其实他们都并不是天生聪颖。说不定他们的才能也不如比方仲永,他们的成功来源于他们的耐心和勤奋。

日积月累才能成为天才,聪明在于不断的勤学苦练。所以说来说去,一个人,天资再高,假如不加以勤奋地学习,一定是做不成大事业的。可能连自己都难以养活;一个人,假如天资一般,只要能加紧勤奋地学习,刻苦用功,获得成功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勤奋学习是成功里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也许我们并不是什么天才,但是只要我们从现在做起,努力、勤奋地学习,一定能做出一番大事业。

爱迪生曾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现在才发觉,这句话真的很有道理。一个天资聪颖的人,若不把握机会,勤奋、努力地学习、读书,结局也就会像本文的仲永一样吧。更何况我们"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仲永着实令人哀叹,但我们现在更为重要的,则是不要让后人或身旁的人在"伤"字后面加上我们的名字,那样就比仲永更加可悲了。

(作者单位:湖南广益实验中学高三1103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