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全国哀悼日报纸头版的黑白艺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全国哀悼日报纸头版的黑白艺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于中国媒体来说,“5・12”地震报道是践行新闻专业主义的一次难得的进步,在此次地震报道中,不仅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危机报道理念,而且媒体在灾难事件中的报道技巧和手段更加娴熟,尤其是国内都市报类报纸在头版设计和版面元素的处理上,色彩的视觉表现力凸现。全国哀悼日期间,全国人民处于悲痛与哀悼之中,读者对情感的需要远远大于对信息的需要,只有通过全新的视觉符号体系才能反映与表达全国人民内心最充沛的情感宣泄,大标题,大图片,黑白灰的“面部表情”,红黄的点睛之笔,形象鲜明,情感集中,胜过千言万语,在表达对地震中遇难者深深哀悼之情的同时,浓郁的人文情感跃然纸上,借以深深打动读者。

色彩不仅仅是美学意义上的元素,而应当把它看成版面的一个视觉表达因素,它是一种能够说话的新闻语言。①色彩原本没有任何感情内容,人们对色彩的感觉,就其本质上来讲,实际上是对自然的物理属性的一种反映,是对一种不同的波光的可见光的心理感受。从审美角度讲,各种色彩都积淀着某种意义,具有较强的表现情感的作用。《今日美国》的副主编查德・柯蒂斯说:“色彩帮助我更好地传播新闻。”②

色彩作为一种情感表达的符号,在报纸当中的表现能力是很强的。它所表现出来的张力是可以无限延伸的,无限地向读者心里增加渗透力,唤起读者强烈的心理与情感反应,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比如,色彩的亮度会影响人的心理,暗色会使人变得沉重压抑,亮色会使人轻松起来。

此次地震报道凸显的人文关怀尽现于哀悼日期间,全国各地报纸头版黑白灰的面部表情。黑色、灰色、白色是带有哀悼意味的典型色,通过对沉重悲痛气氛的渲染,突出“哀悼”主题,尽可能地表达人们的内心情感。

阿恩海姆说过,迄今为止,人们普遍认为色彩的象征意义主要是靠联想而实现的一种情感表现。③因此,在分析哀悼日头版的色彩时,笔者契合了中国的文化环境来理解。

黑色与白色是对色彩的最后抽象,代表着色彩世界的阴极和阳极,太极图案就是以黑白两色的循环形式来表现宇宙的永恒运动的,黑色意味着空无,没有未来,没有希望,而白色的沉默是无穷的可能。黑白两色是极端对立的颜色,它们又总是以对方的存在显示自身的力量。因此,在此次全国哀悼日头版中,总是白底黑字或是黑底反白,以一种强烈的色彩对比反差,形成视觉和心理上的冲击力,达到出神入化、“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的境界。

黑色的包容力在所有颜色里最大,它掩藏着一切希望与激情的宁静,是光明前的黑暗,是深邃悠远的未来,是伟大和未知的力量,带来至尊的权力跟魔力,但它如同黑夜,又似厚厚的乌云,给人一种压抑、肃穆乃至恐怖的情感反应,代表着极端的死亡,是死亡的沉寂,象征着极大的苦难和悲痛。

黑色是这次哀悼日头版用得最多的颜色。有些报纸,满版黑色,如《羊城晚报》(5月19日)、《成都商报》(5月19日)、《成都晚报》(5月19日)、《厦门商报》、《扬子晚报》、《齐鲁晚报》、《新京报》、《华商报》、《重庆时报》、《北京晨报》(5月19日)、《北京晚报》等数十上百家报纸采用了全版黑色作为背景色,配以很小的字来传递信息内容。扑面而来的全黑色,让读者陷入报纸营造的“苦难”氛围之中。而报头,所有的报纸一律非黑即白,与标题的色彩形成呼应,整合为一体,表达哀悼、悲伤的情感,在营造出强烈的视觉效果的同时,也极易感动读者。如《成都晚报》(5月19日)、《春城晚报》、《华商晨报》、《扬子晚报》、《华西都市报》等报纸是黑色背景,黑报头,反白标题,黑白相呼应,凝重哀悼的气氛显得更加浓郁;《武汉晨报》(5月20日)、《新京报》则采用了黑色背景,白报头,白标题,这几种处理方式均能达到黑白强烈色彩反差的效果,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反应,“哀悼”主题凸现。

还有些报纸的头版,主标题用重磅特大字号黑体字,有些甚至达到200磅、300磅,有的报纸头版仅一个字或一个词组,如《竞报》(5月19日),一个大大的“悼”字占了整版的三分之二多,而《南方都市报》以黑色的“哀悼日”三个字作为主标题,《新民晚报》以四个大黑体字“举国哀悼”铺陈整版,这些大字号黑体字既简约地交代了最重大的、最核心的信息,又使整个头版看起来更像是海报或杂志封面,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内在情感表达给读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所表达的文化冲击和心理冲击不亚于满版文字的效果。特别是《东莞时报》(5月20日)跨版(A1+A24)首末版并作一个大通版,横放“国殇”两个特大黑字,更是最大限度拓展了读者的视觉空间,在有限版面中承载了读者无限的感情。“大创意通常很单纯”。④这些异乎寻常的封面设计,像楔子一样扎入读者心中,令人久久难以忘怀。

此次地震报道的报纸头版,以文字与图片配合的报纸也占了相当比例,但大都对所选用的图片不仅进行了放大处理,还在颜色上调整为灰色。灰色,是一种暗调色彩,意味着悲哀、孤寂,是黑色和白色之间的过渡色。这个色彩比较被动,是彻底的中性色,依靠邻近的色彩获得生命。对所选用的大图片作灰色处理是这次全国哀悼日头版的普遍做法,由于整个黑白基调的确立,灰色反而在明度与亮度上,产生出层次感。一般来说,主色调的颜色会占版面60%的比例,再在主调的基础上,搭配相邻色系的颜色,会给人和谐统一的感受。

白色是一种纯洁无瑕的色彩,代表着生命的安息与归返,同时也是枯竭而无血色、无生命的表现,象征着死亡、凶兆。在中国,自古以来,亲人死后亲属要披麻戴孝(穿白孝服),办“白事”,设白色灵堂,出殡时要打白幡。人们通常也会认为白色并不是颜色,而是空白和虚无。而这种经过强化的“无色彩”很容易陷入“苍白”困境,即缺乏力量。因此,要在报纸头版,大版面地运用白色有着更大的挑战和难度。事实上,白色的沉寂而又和谐的特征,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这次全国哀悼日,有的报纸大胆地对白色的运用手法颇具创新。《北京晚报》(5月19日)选用了黑框白底作背景,配以半垂国旗的画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读者地震后的悲伤疲劳所带来的麻木感。另外,《长沙晚报》、《东方今报》、《三湘都市报》、《东方早报》、《东莞时报》、《新快报》、《南方都市报》、《山西晚报》、《黑龙江晨报》等十余家报纸也采用了这种白色封面作底,标题或其他信息选用黑色,或套个黑边框,形成色反差,也达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而从成本上来考虑,黑色须用全墨而白色则可以省下这部分油墨费,如果能将白色运用得恰如其分,选择白色也不失为明智之举:既能表达对地震遇难者的悼念和悲痛,又可以舒缓读者一周以来无限压抑的悲伤。正如《北京晚报》美术部主任李耀林所说,“黑和白比起来,全版黑色太压抑了,而白是有空间感的”。⑤地震发生后,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已经让不少受众情绪上有点受不了,因此,在全国哀悼日,运用白色版面能够给受众带来希望和空间感。

而《重庆时报》、《扬子晚报》、《成都商报》(5月19日)、《楚天都市报》、《武汉晨报》、《三峡都市报》等数十家报纸在全黑背景中配以反白字,白色的大字与视觉冲击力强的大色块黑色形成强烈对比,起到一种“拨开黑云就是光明”的特殊审美效果,既营造一种为遇难者送行的悲伤氛围,又给人以一种鼓舞和希望的力量,可谓一举两得。

白花等图片也有一些报纸使用,如《今日安报》的白、《山西商报》的白花和花圈、《重庆时报》的白花设计,但均未见出彩之处,多流于平常。

在报纸版面上留白,是对白色的另一种运用,往往能够创造出特殊的意境。版面上的空白其实是一种不着色彩的色彩标题,图文周围留有适当空白表现出一种对比,或增加图文强势的信息以引人注意。如《东方早报》在公布遇难者时,其中3位没有使用照片,而是选择了空白,无论是故意留白还是“无心插柳”,虽然读者看不到这三位的面孔,但虚位以待的空白色使读者的哀思更加凝重,给读者的印象非常深刻。

传播信息是报纸的最基本的功能,色彩在版面中作为一个版面元素不仅发挥着这种作用,而且它更能直观地传播视觉信息。在新闻视觉化的今天,特别是在此次全国哀悼日期间,中国报纸对色彩有力度却内敛的控制,无声却尽情地表达了“哀悼”、“坚强”、“希望”等这场灾难特有的新闻价值,也彰显了媒体特有的人文关怀,这些在报纸版面上的创作观念和做法都是值得发扬光大的。

注 释:

①②陈雪奇:《整合版面视觉语言研究》,博士论文。

③鲁道夫・阿恩海姆[美]:《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④卫・奥格威[美]著,庄淑芬译:《广告大师奥格威――未公诸于世的选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

⑤北大震灾哀悼日百家报纸头版视觉传播研究会,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8-07/23/content_8755860_1.htm

(作者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2007级硕士研究生)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