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程力栋导演的52集连续剧《西游记》播出之后,引发观众对经典翻拍的再次关注与热议。经典翻拍成功与否,除了造型、语言、特技等外在因素之外,主要取决于是否充分表现了原著的思想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讲,程版《西游记》与以前的版本,即使是杨洁版相比,更加接近原著。经典翻拍可以依赖经典自身的感召力,但要真正吸引观众,编导既需努力“向外”,更需努力“向内”,前者追求“耐看”,后者实现“可思”,前者带给观众视听的愉悦,后者完成对文学经典的回归。

关键词:影视艺术;经典翻拍;程力栋;《西游记》;原著内涵;回归经典

中图分类号:J902文献标识码:A

自从杨洁导演、六小龄童主演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播出之后,《西游记》的影视翻拍持续不断,正说戏说、风格纷呈,观众也各有所爱。2010年春节期间,由浙江永乐影视集团投资、程力栋导演、费振翔等主演的52集连续剧《西游记》(以下简称“程版《西游记》”)在浙江、山东、安徽、福建四大卫视黄金档播出,再次引发关注与热议。

上网稍作浏览,便会发现观众谈论最多的是该剧背离原著情节给唐僧师徒都编排了情感戏的问题,对此,有人认可,有人批评,有人反感。更有甚者,辽宁电视台则以片段呈现的方式加以嘲讽,但逐集看过之后,才发现那些片段剪辑颇有断章取义之嫌。对于情感戏的问题,导演程力栋回应说,新时代要有新风格,唐僧与女儿国国王分别时的满眼泪水是“慈悲大爱的泪,不是儿女情长的泪”。对于这样的剧情与解释,我个人基本赞同也能够接受,观看时,也未觉得唐突与荒诞,对此不拟发表过多的看法。我更想提出来与大家讨论的是,这个新版《西游记》的主题问题。因为,在我看来,这是有关《西游记》以及其他经典名著的改编或翻拍能否成功之荦荦大端者。

自胡适对《西游记》予以考证之后,学术界大致承认百回本《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而有关这部小说的主题却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有游戏说、反抗说、讽刺说、寓言说(如胡适所批判的金丹妙诀说、禅门心法说、正心诚意说等)、励志说、还乡说等等。如此多样的主题概括,意味着这部作品思想内容的复杂性。回顾近20年来各种版本的《西游记》影视作品(包括动画片),上述好几类主题都得到了表现,只是各有侧重而已。杨洁版《西游记》,可谓是励志说与反抗说的结合,当然也具有相当程度的游戏性质。这使得该剧既能给人以激励与鼓舞,也能让人在滑稽与幽默中获得快乐,达到了寓教于乐的艺术境界。但该剧也存在诸多遗憾,其中最大的一点,我以为并不是所谓特技的拙劣,而是没有充分顾及小说《西游记》复杂的宗教内涵,或者说没能容纳原著的寓言主题①。从这一角度而言,杨洁版《西游记》还只能算是一个少年版。正因为其整体上的少年特征,六小龄童塑造的栩栩如生、猴性十足的孙悟空,才显得恰到好处,并反过来掩盖了少年版欠缺思想深度的不足。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会明白,决不能认定六小龄童的表演是最经典的表演、杨洁版《西游记》是对原著最理想的改编,更不能以此去衡量后出的各种版本。

众所周知,小说《西游记》的历史依据是唐代玄奘和尚西去印度学习、取经的佛学历程。尽管唐僧师徒所遭遇的八十一难与历史上玄奘的佛学经历相去十万八千里,但这并不意味着小说缺乏宗教精神。实际上,据多年研究,学者们发现,吴承恩本人对儒释道都有精深的理解,而且他的宗教思想很具个性,那就是明确主张“仙佛同源”甚至“三教归一”②,而且小说中玉帝的灵霄宝殿、如来佛祖的兜率宫、唐王的皇都以及阎罗王的地府、大小妖怪所处的魔界,都因唐僧师徒的取经行程勾连在一起。人间、阴间、仙界、魔界、佛界构成了一个多维立体的神奇世界,生活其中的人佛仙妖以独特的方式演绎着儒教、道教、佛教的教义与精神。也正是因为如此的离奇与丰富,小说《西游记》才散发着巨大的吸引力,四百多年来,一直被广泛的阅读与赞赏。

但随着电影、电视的普及,《西游记》被搬上了银幕、屏幕之后,读者变成了观众,“阅读”自然被“观看”所取代。而小说复杂的思想内涵、人物形象,在影视作品中只能获得相对单纯的表现,这自然会削减甚至原著的思想内涵。比如,杨洁版《西游记》的反复播放,几乎将迂腐呆板的唐僧、机灵勇敢的悟空、贪吃懒惰的八戒、老实木讷的沙僧深深地烙印在几代中国人的心中。正是由于这样的印象太过深刻,刚刚播完的程版《西游记》很难得到大众的认可。但如果从经典改编的角度看,不能被大众认可并不等于说没有价值、完全失败。因为,大众很可能长时间地疏于“阅读”原著,遗忘了经典本身的内涵,他们所据以评判的标准,不是原著本身而是对原著的翻拍或者说就是杨洁版《西游记》。因此,笔者个人以为,当观众在逐步走出杨洁版的影响之后,会冷静地发现程版《西游记》仍有不少值得咀嚼、回味与肯定的地方。

除了特技制作具有长足进步之外,程版《西游记》在人物形象的造型、语言等方面也不乏大胆的创新。比如,孙悟空的烟熏妆、戴美瞳就很惹眼,猪八戒新潮时髦的语言也很搞笑。不过,这些细节与喜剧元素,用在对本来就具有游戏、滑稽性质的《西游记》的改编上,有其合理性,以宽容的心态对待,是可以被接受的。

笔者想指出的是,程版《西游记》被大家忽视但却最值得肯定的地方,在于该剧注意到原著思想内涵的丰富性,力图呈现小说所包涵的儒释道各家的精神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讲,与以前的版本,即使是杨洁版相比,此次改编与翻拍或许更加接近原著。

毫无疑问,除了慈悲、果报、修炼、解脱、自度、度人等佛教思想之外,小说《西游记》还表现了仁慈、孝、忠诚乃至于明德、正心等儒家的精神内涵,还隐喻了道教有关精、气、神(“三藏”的道教说法)的内丹修炼之法。③影视版《西游记》要将如此纠缠交结的思想内涵都充分表现出来,是相当困难的,弄得不好,会因为晦涩难懂、画蛇添足甚至缠夹不清,将观众拒之门外。程版《西游记》的编导演职人员,能够知难而进,结果也还差强人意,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首先,陈司翰扮演的唐僧形象比以前显得丰满,其原因就在于加强了人物内心情感与精神的表现力度。以前的唐僧人妖不分,动辄念紧箍咒,但为何要念咒,却交代得不够清楚。程版同样是念咒,但理由较充足,唐僧明白地告诫悟空:“即使是毫无人性的妖精、盗贼,也是有生命的,不能任凭你随便打杀!”此外,面对蜘蛛精掌杀女儿的血腥场面,不是面无表情地口念阿弥陀佛,而是声嘶力竭地喝斥、痛不欲生地哀嚎;同样,面对女儿国国王的真挚情感,也不再是冷面闪躲、无情拒绝,而是眼含热泪、依依惜别。通过这些“情劫”的演绎,让我们感觉到尚未修成正果的唐僧毕竟是一个血肉之躯,对待具体感情,他必须“入乎其内”,但作为一个执着的僧人,他又不能沉迷其中,还须“出乎其外”;在人与僧的纠结中,他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成为既“凡”且“圣”的“人间大爱”!只有这种“人间大爱”,才能够超越三界、贯通三教。否则,正如唐僧所说,取经还有什么用?

其次,费振翔扮演的孙悟空,也如在小说中一样,是一个逐步丰满、成熟的形象,他的顽劣使他难免心猿意马、好勇斗狠,甚至杀气腾腾,但他也通过逐步修炼最终悟道成佛。在展示这一过程时,编导显然注意到了其中应该具有的宗教寓言性质。大闹天宫、被压五指山的经历,正如剧中佛祖所说,是悟空“迷失本性”的结果;跟随唐僧之后,无情地棒杀“眼耳鼻舌身意”六个强盗,也具有除掉“六根”(佛教亦称“六贼”),方能修成大道的涵义;真假美猴王的凶狠打斗,也通过如来点明乃是“二心竞斗”,所谓假悟空(六耳猕猴)只是真悟空(灵明石猴)顽劣、凶残、愤怒等恶念的化身,除掉了它,悟空变得更加“一心向佛”,离最终修成正果也就更近了一步。还有,也如小说中表现的那样,悟空并不只是唐僧的徒弟,更多的时候,他反而充当了“肉眼凡胎”(悟空常用语)的师父的精神导师。悟空每一次降妖除怪,对执迷不悟的唐僧而言,无疑都是一次精神洗礼,因为妖怪往往是某种欲望的化身,除掉它们,也就意味着自身心灵的净化,这是修炼成佛的必经之路。这一过程,不仅使得人物形象层次丰满,还充分揭示了九九八十一难所蕴含的人生与宗教意义。

编导通过改编,有意识地表现佛教哲理的地方还有多处。比如,唐僧经常明白念出《心经》的经文以求解除灾厄,有时还用它来教导八戒、沙僧,这与小说有相通之处④,而小说中的情节安排也并非完全想象的结果,其根据是玄奘《大唐西域记》中的自述:西行途中于一老僧处得到梵文本《心经》,并于遭灾时默诵且最终化险为夷,回国后玄奘将其翻译成中文本的历史事实。⑤又比如,三打白骨精后,孙悟空被唐僧赶走,途经蒙师菩提老祖住地,按下云头,找到师父,求他指点迷津,师父问了他三个问题:“灵台方寸山在哪里?”、“斜月三星洞在哪里?”、“菩提老祖是谁?”悟空答不上来,师父让他用石头磨镜子,在镜子中去寻找,悟空反复打磨,终于磨成,并在镜中照见了自己,最终明白了师父的用意。⑥显然,这样的编排,不仅关涉了佛教、禅宗之渐修、顿悟、明心见性等根本教义问题,而且对表现悟空由魔成佛的思想转变也有巨大帮助。编导的用意是好的,只是没能处理得更加清楚与透彻,普通观众可能会有莫名其妙的感觉。但从另一角度而言,那些颇为玄妙、只可意会的教义,若被直接道破,也可能会大煞风景。

再次,正如一些观众发现的那样,程版《西游记》也有明显的人性化倾向,这种倾向虽与成仙成佛会发生冲突,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但另一方面却有利于表现儒家的伦理精神,其中最明显的一处,是降伏玉兔精。编导将天竺公主(月宫中素娥仙子投胎所生)塑造成任性、刁蛮、不孝的形象,而掳走她的玉兔精(月宫中捣药的玉兔仙子,与素娥有冤仇)所变的假公主却善良、孝顺、善解人意,其结果是真公主被救回来之后,连父皇、母后都不愿相认,这使得真公主彻底悔悟,而玉兔精也因放弃前仇、舍命救助跳楼自杀的公主而获得救赎。这样的改编,无疑有助于诠释儒家仁孝、佛教因果等教义。而玉兔精、真公主的仙子身份、道教背景,又使得这一故事将三教之精神较好地融合在一起。

当然,我们也毋须讳言,程版《西游记》有些剧情改动较大,离原著颇远,如白骨精(前身是修炼成人形的白鸟翩翩)对悟空因爱成恨以及最后被观音菩萨带走并修成正果,猪八戒与高小姐情谊绵绵、难分难舍,沙和尚与盘丝洞中的一个蜘蛛精产生情缘等,都是原著没有的情节。尽管编导希望每个故事都能表现某种人生法则并给人以某种启迪,但能否改编得更加智慧一些,则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杨洁版《西游记》自开播以来已经过去二十多年,其续集也播出有十年了。该版的产生与走红,首先是由于编导演职人员对经典著作抱持严肃认真的态度,但无疑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1980年代,在经过的文化虚无主义之后,人们对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热情异常高涨,中外经典著作尤其具有吸引力;而电视作为一种新媒介,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力十分巨大,一部在央视黄金时间播出的电视剧往往会形成强烈的轰动效应。正是这些方面所产生的合力作用,使得杨洁版《西游记》能够被观众认可,并被视为对经典名著的成功翻拍。

时间过去二十多年,很多方面都发生了改变。比如,今日的观众,文化素质普遍提高了,其艺术鉴赏能力也远非当年可比。这无疑与电视媒体的普及有很大的关系,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今天的观众往往会因为电视媒体不能达到他们的艺术期望与文化品位而批判它,甚至摒弃它,转而青睐内容更加丰富的网络媒体。这种状况,自然给影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仅就经典翻拍而言,虽然可以相当程度地依赖经典自身的感召力,但要想真正抓住观众,编导还需做多方面的努力。稍作分析,我们发现大体有向外与向内两大努力方向,前者追求“耐看”,后者实现“可思”。向外主要指注重场面的宏大、特技的高超、演员的漂亮、服装的华丽等看得见的诸多方面。这些视觉上的效果自然可以吸引眼球,设计合理、处理得当既能反映经典著作所具有的文化意蕴,也能增强翻拍的艺术性与审美性;但如果只追求视觉冲击力,甚至以奢侈、离奇为目的,与经典本身的思想内涵关系不大,即使创造了不俗的收视率或经济效益,仍然只能算作失败的改编与翻拍。所谓向内努力,是指仔细领会经典著作的思想、精神等文化内涵,尽可能地将它们表现出来。就拿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四大名著来说,它们各自从不同方面体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都具有复杂的思想与内容。对此,学术界已经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有相当丰富的成果可供借鉴。在把握了原著的思想内涵之后,我以为可以根据时代的需要,在情节与台词方面做一定程度的改编,以促成经典的现代化转换,但要充分考虑当前观众的承受限度。那些认为翻拍必须完全忠实原著、不允许丝毫改动的观点,显然是强人所难,因为影视翻拍的作品毕竟不能等同文学原著,它有自己的媒介特征与艺术规律,这些特征与规律必须得到尊重。

2008年以来,四大经典名著的翻拍驶上了快速通道,各大剧组正紧锣密鼓、南征北战。就《西游记》而言,张纪中执导的突出魔幻特征的翻拍也即将封镜,进入后期制作。从媒体透露出来的诸如演员选择、情节设计、角色造型等些许信息来看,其播出后肯定也会是褒贬不一,这应属正常情况。只要经典翻拍能够在带给我们视听愉悦的同时,还能注重对文学经典的回归,哪怕只是部分的回归,都应予以宽容与鼓励。只有这样,才可能冀望经典的影视翻拍在当前文化复兴与重建的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给观众以情感的洗涤与艺术的享受,新的影视经典也才可能在竞争中产生。其结果,或许可以借用《西游记》第八十五回中唐僧的一句话来表达,那就是“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

① 美国汉学家浦安迪曾指出:“几乎凡有批评本传世的传统评注家全都赞同《西游记》应作为一部寓言来读。在这些评注家们的序跋眉批和行间批注中,我们发现有不少片段明言该书的寓言基础。”([美]浦安迪(著)、沈亨寿(译)《明代小说四大奇书》,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99-200页。)

② 《西游记》开头几回即具有“仙佛同源”以及“三教归一”的思想特征;第四十七回,孙悟空告诫车迟国国王时,更是明确指出:“向后来,再不可胡为乱信。望你把三教归一:也敬僧,也敬道,也养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吴承恩《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591页。)

③ 夏志清、余国藩、浦安迪等人的相关论述。

④ 《西游记》第19-20回、第32回、第58回、第80回、第85回、第93回。

⑤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7个(亦说8个或9个)汉文译本,玄奘之前有姚秦鸠摩罗什的译本,题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心经”之译名始于玄奘。

⑥ 悟空磨石成镜的情节,横跨程版《西游记》第15-17集,足以说明编导对此一剧情重视有加。

Thousands of Classics, only Self-cultivation

-From "Journey to the West" directed by Cheng Li-dong to comment on remake of classics

XIANG Tian-yuan

(Chinese Poetics Research Center,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The 52 episodes series "Journey to the West" directed by Cheng Li-dong has caused the audience to talk about the remake of the classic once again. The success of the remake of classics, in addition to modeling, language, stunt, rely mainly on the full reflection of the original meaning. In this sense,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directed by Cheng Li-dong is closer to the original than the previous versions. The screenwriter and director must do more to makes the remake to be successful. There are two directions of trying to do. One is the inward and the other is outside. The purpose of the former is "beautiful" and to give audio-visual enjoyment to audience, the purpose of the latter is "thoughtful" and to return classics.

Key Words:remake of classics; Cheng Li-dong; "Journey to the West"; original meaning; return class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