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发展福安市船舶工业的可行性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发展福安市船舶工业的可行性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福建省福安市船舶工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已经到来。福安市应抢抓机遇,充分发挥福安市的区位、资源、产业、环境等方面优势,正视存在的问题,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投入、全面发展的方针,大力发展船舶工业,把福安船舶工业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修造船基地。

关键词:机遇;发展;福安市;船舶工业

中图分类号:F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08-134-03

船舶工业以其技术先导性强、产业关联度大、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突出、促进就业等特点,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世界造船中心正加速向中国转移,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战略部署,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沿海临港重化工业,把船舶工业作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产业。我们要应抢抓这一难得机遇,充分发挥优势,加快发展,将福安市打造成为国内重要的中小船舶先进制造业基地。

一、福安市发展船舶工业的机遇与意义

(一)机遇前所未有

国际上日益兴旺的航运市场和罕见的造船热潮给中国船舶工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随着世界经济逐步回升和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我国船舶工业已经进入了快速成长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发展潜力。

从宏观政策环境看,船舶工业在国家总体产业格局中的战略定位更加明确和突出,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这为船舶工业发展创造了极好的政策环境和机遇。福建省已将船舶工业列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六大“壮大战略产业”集群之一,并提出将福安建设成为我省出口船舶建造、船舶修理、改装、船贸及大型旧船拆解等多功能、综合性的船舶工业基地,宁德、福安市已出台有关政策,将船舶工业列为福安以及宁德的支柱产业,予以重点扶持。福安船舶业正以独特的区位优势、优越的自然条件、雄厚的产业基础、强大的技术优势、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政府政策的强有力支持,迎来了更新的发展高潮,发展前景良好。

(二)意义积极深远

福安市位于福建闽东中心位置,是海峡西岸东北翼的交通枢纽和闽浙赣内陆的重要疏港通道,发展船舶工业对于发挥福安市的区位优势和海洋资源优势,使福安市主动接轨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融入福建省发展的大格局,具有积极的意义。

船舶工业是发展水运和开发海洋工程的重大装备制造业,是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外向度高。发展船舶工业有利于拉动内需,扩大出口,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把福安市打造成我国重要的船舶修造基地,对于促进福安市工业从轻小型向大工业方向发展,提升福安市工业的产业层次,实现产业升级和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船舶工业同样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船舶工业的发展,可以为当地农村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扩大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通过技术培训等途径,向船舶工业提供劳动力资源,可以促使当地农民向现代化产业工人的转变,对促进农民转产转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福安市船舶工业的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

(一)发展优势

能否凭借时代的东风,发挥优势,扬帆起航,是福安船舶工业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修造船基地的关键。从全国各地区修造船业总体情况来看,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四省是地方修造船的主力军,而福安又是福建省民营船舶企业的集中区。经过近20年的发展,福安市船舶工业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优势。特别是近五年来,船舶工业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集设计、生产配套服务于一体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虽然目前福安船舶工业综合实力在国内同行业中仍处于中等偏下的地位,但是福安船舶工业具有其他地方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1、独特的区位优势

福安地处福建东南沿海,是海峡西岸东北翼的交通枢纽和闽浙赣内陆的重要疏港通道,面对台湾、毗邻港澳、北承长三角经济区、南接珠三角经济区,同时地处闽东南地区与浙南经济圈之间的“沿海黄金断裂带”,区位独特,海域宽阔、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属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沈海高速公路、建设中的温福铁路、即将动工建设的宁武高速公路、湾坞半岛铁路支线、规划中的福泰高速公路和宁衢铁路交叉贯穿全境,铁路、公路、港口三位一体的交通网络体系逐渐完善,福安市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为福安市发展大型船舶修造业创造了良好条件。

2、优越的自然条件

福安市海域辽阔,岛屿众多,拥有得天独厚的深水港湾,深水岸线,深水航道,深水锚地,不但全国仅有,在世界上也属少见。全市拥有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共1390个。分别占浙江省岛屿总数的45.51%和全国的20.55%;岛屿岸线总长度2447.87公里,占我省51.07%;海域锚地众多,可供大型船舶锚泊用的水面共有119平方公里,可同时容纳锚泊万吨以上船舶约数千艘;港域水面宽阔,航门水道众多,可通向国内沿海地区及亚太地区的各大港口城市。资源优势相结合,为福安市带来建港、建坞的有利条件,在福安市建设大型船舶修造设施,具有比国内其他地区建造同样生产规模的设施投资省进度快的优点。

3、雄厚的产业基础

经过几十年发展,福安市船舶修造业已成为福建省四大船舶修造基地之一。目前,福安市拥有船舶工业企业4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5家;骨干企业12家,非骨干企业26家,船舶拆解企业2家,在建企业2家。拥有各类船台66座、总容量84.7万吨,船坞16座、总坞容量38.5万吨,分别占福建省的78%、82%,最大航修能力为10万吨级超级油轮。现有船舶修造企业中船坞、船台、码头、起吊设备配套已逐步齐全,企业管理较为规范,质量控制和安全生产严格,区域经济已初具规模,民营企业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进一步发展船舶工业奠定了较好的产业基础。

4、强大的技术优势

福安市全行业现有从业人员10000多人,其中各类技术人员900多名,其中高级工程师100多人,中级职称以上人才300多名。船舶焊工中约三分之一人员已通过ZC(或CCS)的焊工考核取证,近年来,造船企业走科技发展之路,引进技术和关键设备,造船技术工艺、生产效率有了大幅度提高。随着有一定技能的再就业人员以及大批务工农民的加入,为福安船舶修造业提供充足、廉价的劳动力,这将对福安船舶修造业的新一轮发展高潮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

5、广阔的市场前景

据有关权威部门预测,2006至2010年世界新船年均需求量为2300至2430万修正总吨(相当于4760至4890万载重吨),比1993至2002年10年间平均年产量3772万载重吨高出9%以上,2011至2015年世界新船年均需求量为2530万修正总吨(相当于4970万载重吨),2016至2020年可达到2720万修正总吨(相当于5410万载重吨)。随着我国在国际船舶市场份额的不断增加,将给福安市船舶修造业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6、良好的政策环境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对船舶工业的发展都给予高度重视,提出了发展船舶工业的措施和政策。特别是海西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央将加大力度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国家提出要成为造船大国,福建省实施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大力发展海洋产业、做大做强船舶产业,宁德“海洋兴市”和环三都澳经济圈的开发建设,都将给福安市船舶修造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福安市也积极顺应国际、国内船舶产业的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当前的发展机遇,出台了鼓励扶持船舶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各级政府和部门对船舶工业的重视与支持,必将对福安市的船舶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为福安市船舶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发展劣势

福安市船舶工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整体上已具备了打造区域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基础,但由于客观与主观上的原因,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制约因素:

1、造船模式落后

近几年,福安市船舶工业发展势头强劲,但造船模式是传统造船模式,按功能整船建造的,比较落后原始,造船周期长,安全隐患也比较多,质量与档次受到严重制约。目前福安市船舶工业依然存在着“低、小、散”的状况。投入强度低、船舶产业整体结构层次低,大部分修造船企业设备简陋,技术力量薄弱,修造层次较低,经济效益较差,直接制约企业的规模发展和整体素质提高。

2、管理水平低下

福安市造船企业多数处于家族型、作坊式管理状态。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企业重营销、轻管理、重进度、轻质量,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等现象比较普遍。经营者崇尚短期经济利益,所聘管理人员比重偏低,致使不少企业管理无序,生产现场杂乱无章。许多经营者偏重用工成本,对工人重临时、轻固定,重使用、轻培训,员工整体素质无法迅速提高,不利于企业发展。

3、流动资金短缺

船舶工业是大型装备制造业,具有技术先导性强、资本密集型特点,需要大量的资金周转,一般建造万吨级船舶需要4000多万元乃至上亿元,出口船舶所需资金更大,对方往往要求开具保函。由于中小造船企业资金有限,无法提供担保;对信用证,银行也不愿提供融资。目前大多数船厂为租用场地,融资担保困难,以致于财力不足,无法承接万吨级以上船舶建造订单。大多数企业靠船东来料加工,有的干脆出租场地,利润空间十分有限,船舶工业发展后劲不足。

4、配套设施滞后

福安市乃至福建省船舶配套业相当薄弱,建造一般船舶普遍存在本地造船外地配套的现象,出口船的本地配套率低的问题更为突出。船舶配套产品往往是船舶产品高附加值所在,也是船舶工业带动地方经济的主要载体,船舶配套供货状况往往又是制约造船进度的关键因素,没有强大的配套业支撑,就不可能有真正强大高效的船舶工业。此外,受定位起点不高等因素影响,甘棠、下白石等重点镇港口、码头、交通、水、电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制约了船舶工业的发展。

三、福安市船舶工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一)加强宏观管理,强化产业规划指导

认真实施《福建省福安船舶工业产业发展规划》,按照“规范拆船、以改促造、以造带修、外引内联、扩大出口”的发展思路,大力提倡绿色修船和绿色造船,大力发展船舶修造产业集中区,建立拆船集中地、修船集中地,实行集中拆、修船,统一管理,规范船舶企业经营,实现可持续发展,科学安排产业布点,充分利用岸线资源,“十五”期间建设10万吨船坞2座及万吨级以上船台、船坞、修理码头若干座,“十一五”期间建设20万吨船坞1座,进一步完善船舶修造基础设施,提高船舶修造能力,力争到2010年,造船能力达到70万载重吨,造船产量达到50万载重吨,产值20亿元;修船坞容量达到89万载重吨,年修船保持省内首位,产值20亿元;拆解旧船30万轻吨,产值6亿元;船舶配套业产值2亿元。船舶产业年产值达到48亿元,真正成为福建省船舶修造产业集群四大生产基地之一。

(二) 加速科技投入,推动产业技术创新

一是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努力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福建省经贸委、省财政厅在安排技术创新专项资金时,要对船舶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加强与船舶设计、检验、科研专业机构的合作,组建成立船舶设计和船舶初检分支机构,引导船舶企业高起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重点造船企业要加快技术开发中心建设,加大运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的力度。二是加快建立和转换现代造船模式。不断跟踪国外先进企业造船技术发展的新动向,开展现代造船模式的前瞻性研究,加大与国外船舶设计公司合资、合作的力度,不断吸收国外先进造船的新理念、新技术,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工艺设计、生产制造和管理模式,加快向数字化造船模式过渡,逐步实现造船模式现代化、生产模式柔性化、企业管理集约化,提高船舶工业综合竞争力。

(三)加快资源整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当前,福安市有关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加快对现有全市船舶工业企业的整合提高。必须从当地船舶制造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搞好企业定位、产品定位和市场定位。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制定规划和导向性意见,引导船舶企业转变经营方式,向专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实现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必须积极鼓励企业对小规模的船舶修造设施设备进行改造扩建,提高规模生产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促使企业向规模化、大型化方向发展;鼓励企业通过联合兼并,整合现有生产要素,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现有岸线、土地技术等各种要素,淘汰落后的生产设施和工艺技术,提升产业层次;必须鼓励支持同华东船舶技术学院等大专院校、科研部门合作,采取引进、委培、举办培训班、专业技术学历班等形式,培养一支技术过硬的船舶修造技术人才队伍和企业家队伍,提升企业人才素质,做强整个船舶产业。

(四) 加紧开拓市场,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入世后,我国出口产品可以享受世贸组织成员的最惠国待遇,在某些发达国家还可以享受更优惠的普惠制,出口环境将大大改善。要切实把船舶工业放在重要位置来抓,以提高福安市船舶工业国际竞争力为核心,坚持服务国内、出口主导、修造并举、注重配套的方针,在做大做强现有船舶重点骨干企业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船舶制造企业,促进船舶工业企业规模化和产业集聚发展,推进船舶工业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尤其要针对船舶生产及经营特点,强化营销工作,加快营销创新。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的办法,广泛接触国内外客商,多渠道与国外企业建立联系,寻求合作。同时要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对福安市具有优势的船舶企业及产品加强宣传、重点培植,树立名牌形象,提升品牌价值。充分利用电子信息网络,获取国内外市场信息,逐步实施船舶电子商务,推进营销网络化、经营全球化,降低采购及销售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

(五) 加大财政扶持,建立船舶融资机制

随着船舶工业规模扩大,所造船只的大型化,融资、担保问题将会成为造船业发展的一个瓶颈。针对当前困境,各级财政对船舶工业的发展应加大扶持力度。加大对船舶科研的投入与支持,以增强船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若条件许可,可采取注入资本金的方法,加速骨干船舶企业的发展。对重大项目积极争取列入国家国债资金的支持。相关金融机构要积极建立船舶风险投资和融资担保机制,通过信用担保或以在建船舶抵押等形式,帮助企业解决流动资金贷款难的问题。必须充分利用进出口银行政策性金融业务品种齐全、功能强大等优势,为船舶出口提供“一站式”融资服务。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在船厂交船前提供出口卖方信贷,同时可提供所需的履约和预付款等保函服务,满足企业在建船舶对资金需求;在交船后根据船东及担保情况,或提供出口买方信贷,或继续提供出口卖方信贷,为造船企业和船东提供全方位的融资服务。

参考文献

[1]陶永宏.国际造船业产业转移的现状、特点与中国应对策略[J].船舶,2005,(5).

[2]张圣坤.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加快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J].港口经济,2003,(3).

[3]应业矩.浙江省船舶工业现状与发展探讨[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0,(4).

[4]魏改生.对发展九江船舶工业的思考,[J].光华时报,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