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看书法与养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书法与养生已成为当今人们非常关注的对象,本文主要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作为基本哲理的“阴阳五行”思想、关于处理社会人事的“中庸中和”思想、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相应”思想这三个方面入手,从对待生命的角度,来阐述书理与养生之理的内在联系,进而解开书法养生之道。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 书法 养生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8-
纵观古今,书法家与长寿总有不解之缘。唐代欧阳询活了85岁;柳公权88岁;明代文征明90岁;董其昌82岁。近现代书家中,齐白石97岁;黄宾虹92岁;更有“北佛南仙”逾百岁者,北京孙墨佛107岁,上海苏局仙110岁。当苏局仙先生102岁的时候,人们向他请教养身之道,他说:“唯书画而已。”向孙墨佛讨教长寿秘诀时,他说:“作书临帖,端坐凝神,专心致志,百念不生,呼吸均称,双目聚精,犹如气功、太极拳之入静,屏气呼吸,出入丹田,周身血脉,新陈代谢。”①练习书法亦可使患慢性病的人恢复健康。郭沫若的夫人于立群,曾患严重的慢性病,后由于长年累月地练习书法。竟然病体康复,精力充沛。委员长生前曾一度右臂酸麻疼痛,他挥毫书法,悬肘运腕,持之以恒,终于治愈了右臂的毛病。等等,这些事实都证明了长期从事书法练习,可以使人长寿。
那么,习书者何以长寿呢?这是许多人所关注和探讨的一个问题,在回归自然之风盛行的今天,就我个人之见,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特别是作为基本哲理的“阴阳五行”思想,关于处理社会人事的“中庸中和”思想,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相应”思想。下面我便从对待生命的角度,来阐述书理与养生之理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内在联系。
一、对生命的认识――阴阳之本
《易传》中认为阴阳的对立统一乃是世界运动变化的总规律。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在阴阳的相互作用中生长、变化,若阴阳一旦毁灭,则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也就不复存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把人体生老病死的一切变化都归之于阴阳。正因为如此,所以阴阳法则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古人把握和分析人体物质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和养生防病的基本纲领。中国传统养生理论认为:阴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属性;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本标志;协调阴阳是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指导原则。事实上,这正是在阴阳学说的直接指导下解释生命活动现象,建构驱病延年的理论与实践方法的。
蔡邕《九势》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②把书法中蕴藏的勃勃生机,归之于阴阳的变化。就宏观而论,一张白纸,无所谓阴阳。而纸上一旦着笔落墨,即有阴阳的问题,故此,刘熙载《艺概》曰:“大凡沉著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③这说明书法作品从整体的艺术风貌上即可显现出阴阳的基调。就微观而论,从用笔方面来说:书写中各种线条形式,(虚实、动静、刚柔等)其中的虚、静、柔为阴;实、动、刚为阳。执笔的松紧、运笔的提按,笔锋的中侧、方圆;笔势的收放与擒纵;效果的肥瘦与滑涩;笔速的疾徐以及线条的直曲,刚柔、枯润;墨色的浓淡对比等都体现了书家创作过程中运用的阴阳关系。阴阳之本便是书法与养生相通相融之处的基本点。
二、对生命的追求――中庸中和
《论语》中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儒家思想也认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意思是喜怒哀乐未曾表现出来的时候,处于不偏不倚的“中”的状态,其表露出来以后,符合常理与法度,称之为和。“中”是人们行为的根本,“和”是人们行为的准则。
“过犹不及,以适为度”的中庸之道深深的渗透于中医的理论之中,与中医的“阴阳平衡”理论交相辉映,调和着人们的生理健康。
明代张景岳所著《类经》认为:“人之疾病,或在表,或在里,或为寒,或为热,或感到五运六气,或伤于脏腑经络,皆不外阴阳二气失去相对平衡所致。”喜、怒、忧、思、悲、恐、惊,本是人的正常生理活动,然而七情过度,也会物极必反,导致人体疾病发生甚至暴亡。人如果饮食过量或五味过偏,也能损伤肠胃,引起肌体代谢失衡而致病。理解了儒家的中庸思想和中医的阴阳平衡理论,人们便能够适度的把握内心的精神世界,正确的应付外来的客观因素的刺激。从而保持身心的健康状态。这正是中国古代保持生理及心理健康的准绳,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养生学的源泉之一。
“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到圆时更觉方”。解缙《春雨杂述》中论述到“一篇之中,虽欲皆善,必有一二字登峰造极,如鱼、鸟之有鳞凤以为之主,使人玩绎,不可名言。”④从书家的思想活动来说,写一篇字总是想把每一个字都写好,务求尽善尽美,但如果真是字字“皆善”,一览无余,也就失去它的艺术魅力了。所以在章法上就必须“有一二字登峰造极”,如鱼中之龙,鸟中之凤,起到主导作用和提神醒目作用,这样的作品才能使人玩味无穷,产生“不可名言”的美妙。可见,中庸中和思想在书法创作中同样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有句古话:矫枉不能过正。如果一味地矫枉过之,就会走到另一个极端。在阴阳互补与协调的基础上,只有把握好所谓的“度”,即中庸中合,方能“补其不足损其有余”,达到理疗的目的;方能“将无生命的线条
赋之以神”,达到形神兼备的书法最高境界。
三、对生命的升华――天人相应
《周易》中言:“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弗违,后天而奉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自然,喜爱自然的传统,无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都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而形成一种主观力量,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
“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养生”,表明人体的健康与疾病、自然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天人相应,可以说是人这种高级动物如何调济自己,来适应这个自然空间的各种变化,以求得生存。“养生”是研究人如何调济生活保全生命,使其尽可能保持长时间健康的学问。于是形成了中医养生学“天人相应”的观念。认为自然界是生命的源泉,要保持人的生命生生不息,就必须适应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
明代医家龚廷贤享年97岁,他认为人生“所虑昼夜无停,八面受敌,由是神随物化,气逐神消,荣卫告衰”。告诉人们要能适应情况的变化,注意自我摄养,方能达到养生之效。明代医家万全,曾提出了著名的养生四要:要寡欲、慎动、法时、却疾。总之,只要能够明晰“天人相应”的道理,得其益、防其害,便能达到养生之目的。
书法是自然的再现。张旭作书: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徐渭作书:一如其人,漠视法度,不理规则,字形忽大忽小,笔线粗细不拘,甚至有意打破行款界限,结体布局密不透风,纷披缠绕,奇变百出。董其昌清秀平淡,闲雅空灵,超凡脱俗似的参悟,使得不经意处微云舒卷,清风拂袖,纯然一副名士显宦情怀;郑板桥书法大巧若拙,老到精粹,醉厚古拙,仿佛书家傲对仕途宦尘。此外,苏轼书法刚柔相济,神气超凌;王羲之书法清新雅致,淡逸舒展,别有一番超逸意趣。(杨植野《书学随笔集》)正如明人解缙《春雨杂述》所言:“忘情笔墨之间,和调心手之用,不知物我之有间。” “天人相应”的理念,是书家与养生家对生命升华的一种感悟。
事实上,我们逐一阐述这三个方面,并非有意把它们隔裂开来,阴阳之本――中庸中和――天人相应,这三者之间相互关联和渗透着,我们决不允许单独从其中一个方面大肆宣扬。正如人的生命一样,任何一个地方出现了错误,都不能称之为一个健康的人。练习书法,能够调节心志,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有利于大脑皮质功能和肌体免疫功能的生理协调,延缓组织器官的衰老,使体力机能得到调整,从而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这三种传统文化思想在书法和养生之中的有机结合,使得书法的健身和修身养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积级的加入到书法爱好者的行列。
长江滚滚,易兴未来?系统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书法与养生的渗透和影响作用,进一步完善其方法,深层次的探索其机理,使之成为一门完整的书法养生学,为人类造福,将是中国文化对社会的新贡献,让我们为人类更健康的明天共同祝福吧!
注释:
①《新体育》.1982(6).
②(东汉)蔡邕.九势.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6页.
③(清)刘熙载.艺概.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713页.
④(明)解缙.春雨杂述.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4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