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鲁冠球的造车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鲁冠球的造车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中国电动汽车领域,鲁冠球无疑是一位执着的先行者,但却屡遭挫折。鲁冠球的造车梦最终能否如愿,仍充满较大变数……

自1999年正式立项开发电动车,万向集团围绕电动车项目累计投入逾35亿元,但仍被一纸批文挡在“整车制造商”的大门外。

尽管电动汽车的技术、市场都还在起步阶段。汽车始终是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的一个梦,“我这一代造不了汽车,我儿子也要造!”鲁冠球曾这样表明进军汽车制造业的决心。但在缺乏合法身份和市场并未启动的双重尴尬面前,作为中国本土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公司,万向集团的造车梦想究竟该如何突围?

矢志造车

鲁冠球,这位白手起家,打造出中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的万向集团,连续多年位列胡润富豪榜大中华地区前50名以内的民营企业家,可以算得上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活化石。

他15岁辍学打工,1969年凑足4000元创办宁围公社农机厂,经历了集体公社、乡镇企业、私营企业、集团化、股份上市、国际化等不同时期,将万向集团带到中国机械行业第15位,汽车行业第8位,汽车零部件业第1位。鲁冠球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算得上“中国梦”的最好诠释者。

在成为中国汽车零部件生产巨头后,远在1999年,鲁冠球就前瞻性地将目光锁定在了电动汽车领域。为了实现自己的电动汽车梦,鲁冠球早在2000年就确定“电池电机电控电动汽车”的整车发展思路。

“要摘果子,先播种子”,这是鲁冠球针对万向集团电动汽车发展的信条。为此,2005年万向改组成立了万向电动汽车有限公司;2006年承接了国家电网研制纯电动电力服务车、电力工程车的任务;2009年4月投资13.65亿元,建设了国内规模最大的车用动力电池制造基地;2010年5月,与专注于动力电池和燃料电池业务的美国Ener1公司合资,首期投资3亿多美元,在杭州建立全自动化的电芯及电池系统生产基地;2012年2月,与美国史密斯电动车公司签订协议建立合资子公司。通过这一系列举措,鲁冠球为万向集团的电动汽车发展打下了基础。

明亮崭新的万向电动车大楼,坐落于杭州萧山建设二路,在漂亮的花园式草坪映衬下,颇显气派。步入楼内,却有些冷清。一辆长约12米的纯电动客车框架模型占据了大厅入口的展示区域,屏风背后依次摆放着纯电动轿车、车用电池等样品。大厅右侧是万向集团新能源全球布局模型。两公里之外的北塘路上,是万向电动车的另一个厂区。按照规划,万向电动车建设二路工厂负责电池研发和制造,北塘路工厂定义为 “车辆研发中试基地”,负责成品车的试制、检测和制造。

崭新、庞大与些许冷清是万向电动车两处厂区的共同之处。北塘路工厂厂房与主楼采取连接式结构,呈长方形,共设有五条生产线,近百名工人在车间内作业。除了厂区门口的停车场,厂房四周狭窄的通道上停满了或新或旧的电动客车。

“现在每个月生产十几二十辆吧。”一名负责组装的车间工人如是说。由于没有整车生产资质,万向电动车不得不在地方政府的默许下,通过示范运营的方式上路行驶。“应该说没有目录就上不了牌,但因为万向对当地GDP、税收的重要性,地方政府强行给它(万向电动车)上了牌。”一位知情人士表示。

密集扩张

回顾万向电动汽车从1999年立项至今,可以发现,在初始的10年,鲁冠球异常谨慎,惟恐踩错了步子。但自2009年之后,鲁冠球则放开脚步,进入了一个密集扩张的时期。

2000年4月,万向集团确定“电池电机电控电动汽车”的整车发展思路。2002年,万向电动车公司成立。2004年,万向集团向工信部等主管部门申报整车生产资质。2008年,万向集团获得福特全顺改装车资质。截至2009年4月前,万向集团电动车项目累计投资4.5亿元。

“越了解,越害怕。汽车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且成熟的产业,看到利润率高就贸然闯入,风险太大。”2004年,鲁冠球曾这样说道。

而到2009年,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广政策出台,“十年啊,电动汽车我搞了十年,从来没有赚过一分钱。现在机会来了,要挣大钱了!”鲁冠球兴奋地如此表态。

2009年4月是万向集团造车历程的转折点,万向集团宣布投资13.65亿元,建设国内规模最大的电动汽车和锂电池生产基地。江苏一家民营电动车企董事长认为,万向集团2009年大上电动车项目,是过于乐观估计了政策所带来的利好。

数据显示,2009~2012年,中国纯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累计销量仅约3万辆,远低于主管部门制定的50万辆目标。万向集团并未正式透露其实际销量,但根据公开资料查询,万向电动客车及改装车销量应低于1000辆。即便如此,万向集团依然坚定造车不动摇。根据万向集团规划,布局电动汽车与太阳能两条新能源产业链,是该集团面向未来十年的重大战略转型。2010年底,万向集团宣布,条件成熟时,将电动车公司注入到上市公司,但并未给出时间表。

为了快速获取技术资源,万向集团展开了一轮密集的海外并购。2010年5月,万向集团与美国Ener1公司合资,首期投资3亿多美元,在杭州建立全自动化的电芯及电池系统生产基地。“新能源政策出台后,大家都觉得马上就可以挣钱了,所以倾向于通过收购国外企业掌握先进技术,把好的技术资产装进自己口袋,并且快速实现商业化。”一家民营汽车公司高管说。

数据显示,2010~2011年,中国纯电动车累计销量不足1万辆,企业已经意识到电动车私人市场短期内无法启动。但万向集团仍然大举海外扩张旗帜,2012年2月与美国史密斯电动车公司签订协议建立合资子公司,计划投资1亿美元;2013年1月,万向集团以2.56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最大的新能源电池制造商A123公司。5月,万向集团联合美国VL公司,向美国菲斯克电动车公司发起竞购冲击。粗略计算,2009~2013年万向集团围绕电动车项目累计投入高达35亿元。

“企业海外收购行为不会仅仅是为了得到某一款车,电动车本身不赚钱,花了这么多钱去收购它干什么?靠自身盈利去做电动车,很容易崩盘。但是让故事一直延续下去,就可以达到资本运作的目的――特斯拉本身不盈利,但股票涨到170美元,这就是很好的例子。”长期关注电动车的咨询人士如是表示。

前途未卜

显然,鲁冠球缺乏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式的幸运。1990年代,身陷困境的李书福曾哀求主管部门给予“一次失败的机会”;2010年,吉利汽车成功收购瑞典沃尔沃汽车,成为当下最耀眼的中国本土车企。而鲁冠球造车,可谓一波三折,现在依然原地踏步,抛出的真金白银随水飘。鲁冠球回想起来,也感叹“水太深,当时想得太简单了”。

漆成绿色的17路公交车,缓缓开出杭州西园路停车场。车体右侧印着“万向纯电动客车”字样,向外界表明它的身份。隔着一条马路,是一座由万向集团投资的充电站。由于缺乏整车生产资质,鲁冠球不得不以这种方式执着地表明自己造车的决心。

事实上,早在2004年,万向集团就交付了第一辆杭州市Y9路纯电动公交车。但由于质量不稳定,项目以失败告终。2010年,万向制造的上海世博纯电动大巴冒烟,再次引发外界争议。万向电动车公司高管曾在国内一些论坛上披露,2010年前万向纯电动车累计售出约600辆,但之后万向集团并未新的销量数据。笔者查询公开资料发现,万向集团此前主要客户为国家电网,后者前后采购了约150辆电动服务车。此外,上海世博会期间万向集团交付了210辆电动公交车,杭州和南京公交公司采购了数辆纯电动公交车。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在技术领域实现新的布局之后,万向显然希望尽早向整车迈进。恰在此时,陷入破产危机的美国菲斯科电动车公司给了鲁冠球实现其造车梦最好的机遇, 5月,万向集团与VL汽车公司联手收购美国菲斯科。此举既可以实现鲁冠球的电动汽车发展战略,又可以为收购的A123公司造血,同时还能无障碍地打入相对成熟的美国市场,可谓一举三得。但是,业内对万向集团收购非斯科并不看好。

“ 从技术上看,菲斯科的新能源技术,在行业内并不突出。” 这是业界一位高层的评价。这也是此前在菲斯科陷入危机后,中国的汽车企业包括东风、吉利等,纷纷退出对菲斯科收购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菲斯科此前已在美国失宠,2012年初,美国能源部将该公司信用额度减少至5.29亿美元,由于资金短缺,菲斯科原计划于2013年推出的第二款车计划也已落空。

尽管涉足电动车领域已有十余年时间,但与竞争对手相比,万向的差距依然十分明显。

“由于起步晚、缺少高端技术研发人员等因素,万向的电动车零部件核心技术先进程度远远落后于很多外国公司,在电动车的配套方面几乎是空白。万向自从1994年进入美国市场,尽管在当地运营比较成熟,但迟迟无法进入美国新能源汽车供应体系。”万向集团的一名内部人士表示。

此次收购菲斯科及A123,对于鲁冠球的“造车梦”来说,显然又向前迈了一大步。但由于事关电动汽车发展的电池技术并不成熟,万向同样背负着巨大的风险。在当前国内外新能源车市场发展普遍受困的情况下,鲁冠球的造车梦最终能否如愿,依旧充满较大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