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毕业生择业自卑心理的成因及调试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自卑心理是大学生走向成功的大敌。择业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心理因素造成的,克服高校毕业生自卑心理主要是通过补偿的方法,加强就业心理指导,引导他们自觉、积极地克服自卑心理,在就业中取得成功,顺利找到理想的工作,实现自己人生价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5-0192-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社会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毕业生也随之公平地参与社会的就业竞争。面对挑战与机遇,绝大部分高校毕业生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积极更新就业观念,与时俱进。然而,也有部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产生各种消极心态,引发各种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大学生求职择业。在这些心理问题中,自卑心理是不容忽视的。
自卑心理是在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的一种心理亚健康状况,但是在个别情况下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自卑是大学生走向成功之大敌。
自卑是个体由于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者其他原因引起的轻视自我的一种态度体验,具体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评价过低,轻视自己或是看不起自己的心理状态。自卑之所以会产生,往往并非认识上的不同,而是感觉上的差异,其根源于个体不能正确地用现实的标准或尺度来衡量自己,而相信或假定自己应该达到某种程度。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得以改进的。因此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是正常的,因为适度的自卑是个体进步的动力,推动个体去积极地补偿。当自卑渐渐地蔓延、扩散,就会产生错误的心理定势,引发出人际关系障碍和许多行为上的困扰。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影响其自身健康,还会给他人造成伤害,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如何帮助高校毕业生摆脱自卑的阴影,让自信的阳光照亮他们前进的征程,应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大学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有益课题。
一、高校毕业生择业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
自卑心理是由自我轻视而产生的一种怨恨、痛苦、消沉等组成的复杂情绪。自卑心理严重的人,并不一定是其本身有某些缺陷或不足,而是不能正确地认识和悦纳自己。
择业自卑心理是指在择业过程中,缺乏自信心,缺少勇气,惧怕失败,不敢竞争,主动示弱。它往往使得一些毕业生悲观失望、忧郁孤僻、不思进取,选择单位时降格以求,阻碍了自身聪明才智的发挥。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自卑心理不是与生俱来的,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影响,学校教育,社会要求和个体生理、心理因素等,但主要还是心理因素造成的。
1.自我能力评价过低
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缺乏应有的自信,自惭形秽,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夸大自己的缺陷,习惯于用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相比较,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或多个方面的能力都不如别人,如外貌、身高、经济条件、学习、交往等各方面能力评价过低。他们因为不能正视自己的不足,对此进行错误归因,因而感到泄气、失望,久而久之会因得不到认可导致自我的消极认识,自卑心理由此产生。
2.消极的自我暗示
有自卑心理的毕业生在求职中过于怯懦,畏首畏尾,谨小慎微,羞于表现自我,对自己能胜任的工作也不敢说“行”,经常进行“我可能做不到”,“我不可能成功”等消极的自我评价。这种自我贬损的消极暗示使求职者不能相信自己的实力,不敢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从而坐失良机,结果造成求职失败。这往往使人越来越没信心,面对招聘单位,不愿去正视现实,甚至丧失了竞争的胆量,把自己封闭于抑郁和自责中,逐渐陷入自卑的境遇。
3.失败和挫折的积累
求职者的择业道路坎坷,屡遭拒绝和失败之后,自尊遭遇挫折,感到无能与弱小,继而轻视自己,怀疑自己的能力,自信心消磨殆尽。当再度面对陌生的招聘人员时表现得惊慌失措,面红耳赤,语无伦次,逐渐丧失了参与市场竞争的勇气。消极的反馈与失败的逐渐积累,就会严重挫伤他们的锐气。求职者变得悲观失望、心灰意冷,使他们在自卑心理的阴霾中一蹶不振。
4.不当的归因
自卑心理还源于个体的思维方式和片面的归因方式。有些求职者习惯于将自己求职的成功归于偶然的机会,外界的有利条件等。当求职失败时,不是从自己的求职方法技巧和客观原因、社会环境等方面找原因,从而加以改进,对症下药。而是把原因归咎于自身能力不强,认为自己胜任不了当前的工作,没有市场竞争力,无法适应现实社会,开始产生自卑心理。倘若不及时进行自我调整,力求改变现状,长此以往,唯恐陷入自卑的泥沼而难以自拔。
5.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有些毕业生在未步入社会之前,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不切实际的憧憬,一旦踏入社会发现理想和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差,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当理想与现实相距甚远时,理想破灭。失落感油然而生,开始否认自己,对自己不满,逃避现实,一直以来的自信和优越感将荡然无存,悲观失望和无助感紧随其后,从而产生自卑。
二、高校毕业生择业自卑心理调适方法
自卑是心理暂时失去平衡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巨大的心理包袱,可以使人心灰意懒,无所事事。克服高校毕业生自卑心理主要是通过补偿的方法,加强就业心理指导,引导他们自觉、积极地克服自卑心理,在就业中取得成功,顺利找到理想的工作,实现自己人生价值。
1.认清社会就业形势,增强就业竞争力
高校毕业生要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在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能力选择工作岗位,把目标定位在既有一定难度又有可能实现的水平上。就算是某些能力一时达不到,也不能就此放弃而错失良机,一定要加倍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增强就业竞争实力,使自己能够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和社会需要。
2.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提高自我评价
有自卑心理的毕业生不一定全部是由于自身条件不足造成的,许多毕业生由于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低,只看到自己的不足,尤其是不能正确地分析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特长,而更多的是看到就业市场竞争的激烈和招聘用人单位的高要求,让部分求职者望而却步,缺乏参与竞争的勇气,害怕失败,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将求职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夸大,从而失去竞争的信心。因而,这部分毕业生应该在生活中多发现自身的长处和优点,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做到扬长避短。客观地分析就业形势,摆正自己的位置,调整好心态,克服消极的自我暗示,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的实力,“别人能干好的,我一定也能干好”。相信自己,积极地悦纳自己,不贬低自己,勇于面对现实,以平和的心对待自己和他人,久而久之就会从紧张、恐惧、自卑中解脱出来。
3.增加成功体验,树立择业自信心
自信是消除自卑,促进成功最有效的补偿方法。自卑感严重的毕业生往往缺乏成功的体验,有一部分学生,高考成绩不理想,没有考上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来到了二、三类大学,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较大,自己的愿望难以实现。在校学习期间,态度消极、学习热情不高、实践能力较差,经历了更多的失败,很少有成功的体验。在面临激烈的择业竞争时,总感觉自己能力不足,知识欠缺,没有自信参与社会竞争。但是,他们又对就业充满期待和渴望,其择业成功的动机强度非常高。正因如此,在经历了择业竞争屡次失败时,严重地打击了他们的求职积极性,产生忧郁和焦虑心理,使他们更加没有勇气面对社会竞争,进而诱发自卑心理。这部分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应进行良好的自我心理暗示,有意识地回忆自己人生中成功的事例和经验,从中寻找成功的感觉,回味成功的喜悦,增强成功的信心,激发成功的动力,变压力为动力,促进毕业生勇敢地去追求成功。教育工作者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育,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方式,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从低年级培养学生不怕吃苦,勇于面对一切困难,不放弃的精神,并且要求学生凡事都要从好的方面考虑,找出有利因素,树立成功的自信。
4.深入社会实践,培养坚强意志,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对于有自卑心理的毕业生来说,积极主动参与求职的各种实践活动,把握好每一次的应聘面试机会,在多次的求职实践行为中,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品质,锻炼自己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提高自己的耐挫能力,敢于面对竞争,接受挑战,树立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而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要靠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因此,毕业生平时要用实际行动克服自卑,建立自信。建立自信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去做自己害怕的事情,直到获得成功。
比如,尽量坐在显眼的位置;不要躲闪别人的眼神,敢于正视他人;经常充满自信的微笑;面对大庭广众讲话;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及社会公益活动,在各项活动中强化竞争意识,敢于推销自己,知难而进。在这些活动中,要保持心态平和,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心胸开阔、以诚待人,并勇于敞开心扉、与人交流,学会排解内心的苦闷,从而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在交往中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学习他人的长处,在群体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感受他人的喜怒哀乐,心理活动就不会局限于个人的小圈子,心情就会开朗,这样就可以避免因离群索居而产生的孤僻感。
参考文献:
[1]叶芳云.大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特点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01.
[2]王艺.关于当代大学生资本心理的调查[J].晋阳学刊,2002.
[3]徐灵芝.大学生自卑心理的分析与引导[J].职教理论,2004.
[4]刘翠兰,张金福.高职院校毕业生择业自卑心理及其调适[J].职教通讯,2006.
[5]王建香,王龙玉.大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及矫正[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