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归因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游戏激励机制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归因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游戏激励机制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使所有游戏者沉浸于教育游戏之中并且保持长久的游戏兴趣是教育游戏设计面临的一大难题。设计完善的教育游戏激励机制,激发游戏者游戏动机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本文从归因理论入手,分析归因的影响因素,并在归因理论的指导下构建教育游戏激励机制模型,以期望为教育游戏设计者提供设计参考。

【关键词】积极归因;消极归因;激励机制;变量参数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3)11-0033-04

引 言

一般来说,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利用教育游戏,新颖的学习方式容易使教学引人入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游戏过程的不断深入,新颖的刺激效果很快消退,学习难度陡然加大。此时,如果缺乏相应的学习动机支持,学习者将很难持续学习进程,长此以往,大面积的学习溃退现象将在所难免。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者学习成败的主要因素之一。如何引导和激励学习者在游戏过程中维持积极的学习动机、保持旺盛的学习活力,是教育游戏设计者研究与实践必须正视的重大现实问题。从学习主体因素的角度来讲,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取决于学习者自身的学习动机是否能够得到合理有效的激发和维系。而这种激发和维系又有赖于有效的游戏激励机制。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引起学习者学习动机的游戏激励机制进行研究。本文从归因理论入手,分析归因的影响因素,根据积极归因的培养方法,构建教育游戏激励机制,引导教育游戏中的学习者正确归因。

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及其同事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并且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ability or aptitude)、努力程度(effort)、任务难易(task difficulty)、运气(机遇)好坏( luck )、身心状态( mood )及外界环境(environment)。如果我们将以上三个维度和六个因素结合起来,就可组成下图所示的归因模式[1]。

图1 成就动机的归因模式

从图1可以看出,每一维度对个体的行为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

(1)在稳定性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如能力、任务难度,则容易产生自豪感,有利动机提高;反之,如果将成功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如努力、运气、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则容易对以后的行为活动缺乏自信,从而产生担心的情绪等。将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则有可能会产生绝望的感觉;将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如运气、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也容易让人产生愤怒的情绪,对激发行为动机不利。

(2)在内外性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努力、身心状态,则容易产生自豪感,行为动机随之提高;反之,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如任务难度、运气、外界环境,则容易产生侥幸心理,不利于保持行为动机的持续性。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则容易产生羞愧、不安等感觉,影响行为动机的激发;反之,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则容易产生愤怒的情绪。[2]

(3)在控制性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可控因素,如努力,则容易激起行为者积极地去争取成功,有利于激发行为动机;如果将成功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如能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则不会产生太大的行为动力。

从以上对三个维度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因素是激发行为者行为动机遇到的最大问题,会使行为者产生无助与失望感;而将成功归因于内部、稳定、可控因素时,更容易对行为者产生激励作用。

归因的影响因素

(1)自我意识。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由于自我意识发展程度和社会化程度不同,其成败归因倾向也不同。研究表明,小学生多倾向外部归因,比如将成功较多归因于教师教得好,而较少察觉自身能力的作用;对失败归因于运气不好,题目太难等。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归因倾向呈现从外部向内部转化的趋势。

(2)性格特征。诚实谦逊、勇敢果断的行为者,对成功习惯于归因为努力程度高、运气好、身心状态好和外界环境好,对失败归因为能力不够,不利于行为动机的强化;虚伪骄傲、怯懦、优柔寡断的行为者,对成功习惯于归因为能力强,看不到自己行为上的努力,对失败归因为运气不好、身心状态不好和外界环境差,不承认自己努力不够,这不利于继续努力,影响行为动机的强化。

(3)目标水平。研究表明,目标水平较高的行为者倾向于将行为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失败并不会降低其自信心和对成功的期望水平,反而会促进其更加努力争取成功;目标水平较低的行为者倾向将成功归因于运气好,失败归因于自身能力差,看不到自己的行为价值,不利于持续激发其行为动机。

归因理论促进教育游戏激励机制的形成

1.积极归因的培养

(1)什么是积极归因

积极归因就是能够调动行为积极性的归因方式:一个行为者,成功时多做稳定归因(能力、任务难度),会使个体产生愉,增强成功的期望,并愿意继续争取成功;失败时多做不稳定归因(如努力、运气、身心状态、外界环境),把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太偏,自己复习不够,身心不在状态以及外界环境的干扰等。简单地讲,一个积极归因行为者的归因模式为:成功能力高自豪、自尊增强对成功的期望更努力追求更高的学习目标;失败缺乏努力内疚相对高的对成功的期望坚持追求学习目标。[2]

(2)积极归因的作用

积极归因可以增强自我效能感,激发行为动机。自我效能感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感的核心作用体现在:它决定个体在成就情境中的动机及其强度。自我效能感作为积极归因与学习动机之间的中介因素,可以激发学习动机。体现在高自我效能感的行为者可以积极从事挑战性的行为活动,并坚持不懈地努力,而且在困难面前可以采取得当的策略。反之,低自我效能感的人,为了避免失败,常常选择低难度的行为任务,甚至自我放弃,最终导致结果不尽人意,反过来进一步降低了他的自我效能感。

(3)培养积极归因的有效方法

从什么是积极归因以及积极归因的作用,我们不难看出:行为动机的持续性和强弱与积极归因有紧密的联系。从心理学角度,我们可以使用以下两种方法对积极归因加以培养。[3]

①错误归因训练法。错误归因训练的理论基础是沙赫特和辛格的情绪二因素论。他们认为,个体在生理唤醒和认知过程相互作用下经历着特定的情绪体验,生理唤醒处于积极状态时能够增强愉快的情感,生理唤醒处于消极状态时能够增强愤怒的情感。把错误归因训练应用于学习过程中,通过干预不同生理唤醒状态下的认知解释,引起期望的归因,从而改变学习者的消极情绪,达到激发其学习动机的目的。

②强化矫正法。以舍利格曼为代表,运用学习和强化的方法,当学生做出积极归因时,及时给予强化。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某种任务,然后填写归因量表,每当学生做出比较积极归因时,随即给予及时鼓励和奖赏,另一方面对那些很少做出积极归因的学生通过恰当的途径,给予适当的暗示和指导。

2.积极归因促进教育游戏激励机制的形成

一套好的教育游戏激励机制必须通过相关的变量参数(包括归因变量参数)对游戏者进行鼓励和限制:当游戏者获得成功,增加其相关变量参数的值,如果能进行积极归因(游戏后的归因选择)则给予物品的奖励等;对失败的游戏者,游戏激励机制一方面降低相关参数值,另一方面加强引导;游戏者的相关参数达到一定值才能进行相关的游戏环节。并且在游戏者进入游戏过程之前,对教育激励机制的相关规则加以学习。(如图2 )

图2 教育游戏激励机制模型

(1)定义变量参数

在很多成功的大型电子游戏中参数变量的定义非常好,比如游戏玩家久玩不厌的娱乐游戏《魔兽3》,玩家通过战胜不同层级的魔兽获得对应的防御能力、生命力、财富值和宝贝等,获得的宝贝可使玩家得到特殊的能力。[4]教育游戏设计中参数变量的定义也可以借鉴电子游戏,我们可以定义相关参数,如游戏者的参数:能力程度、努力程度、运气指数、身心状态等;游戏任务(环节)指数:环境、难度等。

能力参数:值的大小表示游戏者的能力大小,能力越强,可以进入的游戏环节越多。

努力程度参数:值的大小表示学生的学习努力水平,在同等的游戏难度下,努力程度越高,获取的帮助越多。

运气指数:表示游戏者进行游戏任务的运气水平,运气指数高,在同等的游戏难度下,努力程度越高,获取的帮助越多。

身心状态:表示游戏者的情绪和身体状态,当游戏者进行了积极归因,身心状态值就可以增加,但游戏时间增加,身心状态值会有所减少,从而限制游戏持续时间。

环境状态:表示游戏者进行游戏任务时的外界帮助水平。

(2)游戏规则

对获取成功并能进行积极归因的游戏者,可以增加其能力、努力、身心状态(包括情绪、体力等)等参数的值,奖励物品,如玩具模型、漂亮的花、滑冰鞋等供游戏中其他娱乐环节使用。当能力、努力和身心状态等参数达到一定值时方可进行游戏中下面的任务。

对获取成功但不能进行积极归因的游戏者,一方面对其成功进行肯定,增加其能力、努力等参数的值,另一方面,对其消极归因进行生理唤醒式引导,如定期弹出引导积极归因的对话框(如“能力强再难的任务也变得简单”等),对应减少身心状态等参数的值,用于惩罚其消极归因。如果消极归因达到一定的次数,在一定的程度上说明游戏者能力较强,可以加大游戏环节的难度,同时加大其身心状态等参数值的减少力度。当能力、努力和身心状态等参数同时达到一定值时方可进行下面的任务。

对失败但能进行积极归因的游戏者,失败归因为努力不够,运气不好等,可以通过增加其努力、运气等参数值,使其获取更好的游戏环境(重复游戏时不定期弹出的指导性对话框);通过减少能力参数,对其失败进行惩罚。另外,失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游戏者能力等没有达到任务所需要的水平,应减少其能力等参数值。在游戏环节结束进行归因总结时,能够进行积极归因,可增加其身心状态值并进行一定的物品奖励,以对其心态进行肯定。归因结束,重复进行上次游戏任务。

对失败且进行消极归因的游戏者,将失败归因为能力不够,任务太难等,可以减少其能力(任务失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其能力未达到任务要求水平)、努力(游戏者可能努力不够)、运气(运气不好,外界环境不好)和身心状态(心态不好,情绪不稳定)等变量参数的值;另外,要进行心理唤醒,在重复进行上次任务环节时,定期出现积极归因引导性对话框(如“事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等)。对心理唤醒多次仍然不能获取成功或积极归因的游戏者,可强迫其退出游戏。

游戏者的身心状态值越高,在完成游戏任务时获得的帮助(如不时弹出提示、暗示等对话框)越多。

(3)对游戏环节设计的几点建议

一是游戏任务的安排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便于游戏者建立自信,从内因上减少产生消极归因的可能。

二是教育游戏学习区与娱乐区分开,实现“学”与玩结合。教育游戏本有娱乐性,但以教育性为目的,而娱乐区以娱乐性为主。设立进入娱乐区的要求,比如身心状态达到一定水平,拥有娱乐的物品(成功和积极归因获取的奖励)以及能力水平、努力水平、游戏时间等。

三是在激励机制中,可以进行必要的变量参数与变量参数、变量参数与物品的互换,从而增加游戏过程的灵活性。例如,游戏中对积极归因的游戏者,对身心状态值给予了奖励,可以用身心状态的值进行自己运气值或游戏任务外界环境值以及努力值的互换,这个可以使成功的游戏者获得攻取更难游戏环节的机会,使失败者获得更好的游戏外在环境。

结束语

学习者对教育游戏的持续兴趣靠学习动机来维持,而学习动机要靠积极归因来激发,积极归因习惯要通过好的游戏激励机制来形成,好的游戏激励机制要以积极归因为指导,因此在教育游戏设计中要紧紧抓住游戏者心理特征,设计良好的游戏激励机制,促进游戏者积极归因。

注: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基地[2012]32号研究成果之一。受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编号:XJK011BXJ005) 资助。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信息技术与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