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时调《画扇面》流变之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时调《画扇面》流变之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画扇面》是一首在我国北方广为流传的时调,流传广泛,变体甚多。笔者从音乐传播学角度就其母体与变体在旋律、调式、节奏、节拍、曲体结构、以及衬词衬腔等方面的异同进行比较,洞悉其流变中若干个性特点与规律,以期更好地保护这一传统歌调。

关键词:《画扇面》;母体;变体 流变

民歌《画扇面》是一首在我国北方广为流传的时调,它以颇富叙述性的故事、曲折的情节、优美的旋律而深受各界人们的喜爱,成为传统生活中人们茶余饭后的趣闻。由于故事发生的突然性及传播的广泛性,其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多个版本,各地唱词、唱腔有同有异。然谁同谁异,多年来却并未厘清。本文旨在就此进行简要的梳理。

杨柳青是一个位居于我国天津西郊的小镇,镇上的民众特别喜爱年画艺术,早在明代年间就以善画年画而闻名四方。由于地处九河汇合处,有交通枢纽之地利,物资丰富,故自宋代数百年以来,已发展成一个人口稠密、商贸繁华的小镇。杨柳青年画约肇始于元末明初。清乾隆年间已是“家家擅点染,户户会丹青”之盛况。“白俊英寻夫”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历史文化环境中。主人公白俊英是小镇上一位擅长绘画的民女,她的丈夫赴京赶考,却一去不回,音讯全无。白俊英在家靠绘画手艺维持生计,殷切盼夫回家。一位被她经常接济的盲艺人知悉此事,遂将她寻夫的事情编成唱词歌调,在四处鬻唱中使歌渐渐得以传播。

由于《画扇面》歌调委婉流丽,极具咏唱性,在流传过程中渐渐脍炙人口,成为一首众人喜闻乐唱的时调。由近及远,在静海、蓟县、宁河、天津、北京、河北、内蒙、陕西、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流传,广布华北、西北、东北及中国北方,人们常常根据自己熟悉的乡音乡语润色加工,故而使《画扇面》出现了很多变体。

一、《画扇面》母体与变体的旋律比较

《画扇面》作为成熟的时调,使其不管是旋律还是题材都成为民众喜用的材料。于是,以其丰富的形态出现在民歌、曲艺乃至器乐形式中。乔建中先生在谈到中国民歌《下四川》的音乐分析时曾指出:民歌有以文学母题相维系和以音乐主题相维系两种分类。笔者以文学母体相维系的民歌《画扇面》为研究对象,将《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作为基本参照做以下分析。

(一)《画扇面》母体的旋律特点

在津、京、冀、鲁、陕、蒙、黑、吉、辽各省的民歌集成分卷中,笔者统计出三十四首以文学母题相维系的《画扇面》。作为故事发生地,天津的十一首中,杨柳青所在的西青区多达七首。我们姑且把离故事发生地最近、相似曲调最多的歌调视为其最具典型性的“母曲”。因此,天津西青区的《画扇面》就符合这样的条件。(谱例一)

下面先将这首《画扇面》的母曲之旋律特征予以分析:

其旋律发展以级进为主,辅以五度、八度的跳进,大跳出现的很少,其出现常常是为了推动乐曲进行,以丰富旋律色彩。第一乐句(4小节)、第二乐句(4小节)的旋律特点是sol―re相呼应,句尾带有小拖腔,作为结束句的材料,或者做完全的重复结束,所以这里的第二乐句有半终止作用。第三乐句(4小节)的旋律使用了新材料,从la到mi四度下行,音区变低了,使声区里的音色与前面音区有了鲜明对比,增加了新的色彩。前两乐句都使用八分音符,音响效果较平稳,这句却突然出现了十六分音符,“偷声”手法使音符密集起来。第二小节虽使用了旧材料,却保持了与前两句在节奏上的平衡,音符由密集又变为舒展,更显抒情性。第四、五乐句在结构上做进一步收缩,旋律空间变窄,而增加了词的密度,由此打破了前三句舒展性的平衡,增加了曲调的律动性,使这首小调不至于因规整而显得呆板。这里,第五乐句有意重复了上一乐句材料。通常这两句都采用叠句的形式,旋律的骨干音是“la―do”,材料简单,唱起来似在念白,突出了此曲善讲故事的叙述性。因此,第五乐句在此处的作用非同一般,承上启下,又处在全曲的黄金分割点,为旋律的结束做好铺垫,显示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第六乐句采用了第二乐句的材料做结束。

(二)《画扇面》变体的旋法变化特点

有了“母曲”做参照,其他地域的“画扇面”调如何流变也就变得较明晰起来。其母体与变体最大的不同,是旋律的旋法变化。旋法的不同,显示了各地民歌的地方特色。变体与母体有的有亲缘关系,这种亲缘关系的表现是旋律骨架、落音及音域等方面相同,有的看似关系不大,只有一两个特征与母曲相似,还有一种当然就是较之母曲面目全非了。

母曲音域sol到mi十度音程,旋律走势由高到低。其他省份的特征如表所示:

其余六度和十三度的还各有一首。从这些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十度和十一度的音域使用最多,百姓最喜欢使用的音区是la―sol(3首)、sol―mi(3首)和do―sol(多达7首)。可见,这些歌调音域较窄,便学易唱、老少皆宜,由此而成为适合大众平时哼用的“吟唱调”。

需要指出的是,在“母曲”全部结构的二十小节中,si音出现了四次,其出现的位置并不重要,都是以“经过音”的面貌出现的,然此音的作用却非同小可,它总是用逢其时,其特殊的色彩在于给音乐增添新颖的材料。

下面是与母体较相似的《画扇面》调每句落音的显示:

地区 每句落音

天津 宫---徵―羽---宫---宫---徵

河北 徵---徵---徵---羽---宫---徵

吉林 宫---徵---徵---商―宫---徵

北京 宫---徵---羽---羽---宫---徵

山东 宫---徵---宫---角---角---徵

辽宁 商---徵---角---商---宫---徵

内蒙 商---徵---羽---徵---徵---徵

黑龙江 宫---徵---宫---商---宫---徵

从上表可以看出,《画扇面》调的第二乐句和第六乐句都落于徵音,因为第六乐句多数情况下重复第二乐句。第五乐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多落于宫音上。

我国民歌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在民歌的生成、壮大过程中,喜欢将外来的歌调加入本地色彩而酿曲。我们在“画扇面”调的传播过程中就看到了这样的情形。如流传在内蒙古地区的《画扇面》就加入了当地人们最喜爱的二人台旋律的因素。如谱例二:

这种在高音区与低音区不断地转换的旋律在二人台音乐中经常使用,八度音程的不断置换,显示了内蒙古民众性格的粗爽豪放;而陕北民歌的旋律进行常有re―sol―do的双四度进行,还有七度、八度的大跳,都显示了浓郁的陕北特色。北京的《画扇面》调则在sol、mi、si、la上加上了小三度的前倚音和小滑音;东北民众在最后一个乐句前加入小过门,如永吉县的《画扇面》加入了“啊嗯哎呦呦咿呦”,辽源市加入了“咿呀哎哎呦”,白城市加入了“啊嗯嗨嗨哎嗨咿呦”,也就是说除了与“母体”最相似的那首小调之外,其他三首都加入了具有本地特色的衬句过门;辽宁的《画扇面》用于小场秧歌,采用了辽宁民歌常用的上三度颤音、后倚音及下滑音的形式,第四、五乐句中高低两个声区的来回置换,突出了秧歌调的特色,活泼而生动。这些变化体现了地方性风格的因素,迎合了各地民众的审美习惯,满足了那一方水土人民的需求,同时也丰富了“画扇面”调的音乐形态。

二、《画扇面》母体与变体在其他音乐形态方面的异同

所谓音乐形态,即由节奏、节拍、旋律、调式、调性、曲体、速度、力度、表情与表现力所构成的音乐作品的由内而外的结果。音乐形态是一首音乐作品的风格与特色的标志。

时调《画扇面》的“母体”与变体,不但在旋律上有差异,而且在调式、节奏节拍、曲式结构及衬词衬腔等方面也都存在着一定的异同。

第一,从调式上看,母曲调式为D徵六声调式,在我们收录到的三十四首“画扇面”中,仅吉林有一首是羽调式,其余全是徵调式。

从此表可以看出,天津地区民众喜爱用加变宫的六声调式,而河北民众常用没有变音的五声调式。从整体来看,加变音的六声和七声调式与五声调式的数量也是相当的。

第二,从作品的分节歌段数上看,各个作品都是一段体的分节歌形式,各地的唱词重复第11、17、20、28段不等,其“母曲”的歌调重复了28次。其间,旋律总体不变,只是在重复时凭歌者喜好改变局部唱腔。

第三,从其曲体结构上看,33首歌调的唱词多为七言六句式,仅流传在陕北米脂县的一首为七言五句体,当地民众将词“小佳人,十九冬”一句删掉,使之变得更符合当地方言特征,构成了4+4+4+2+4的词格。

第四,节奏和节拍也各不相同。通览我们所收集的各个省市的“画扇面”调,天津、北京、河北地区多是2/4拍子,曲调速度稍快,音符较密集,强弱律动幅度较大,适合于生活在交通便利的平原地带人们吟唱。而东北三省多数使用4/4拍子,速度较慢,音符稀疏,旋律舒展,适合于冬长夏短、多于室内生活的人们酿情叙意之需。

此外,“画扇面”的母曲是由“闪拍”开始的,即由强拍的弱位置开始,以此形成的闪强就弱形式在全曲出现五次,节拍的这种处理,给音乐增加了说唱性的特色。根据笔者所统计的34首《画扇面》可知,有16首始于闪拍,其余18首则由正拍起始。可见,闪拍的大量使用是该时调的重要酿曲手法之一,而且在其流变过程中很多都保留了这一特点。

三、《画扇面》在流变过程中所呈现的规律和特点

前述,我们将流传在津西的《画扇面》视为“画扇面调”的母曲,并就其内部的音乐构成进行了形态学分析。此外,就我们所收集的十首天津《画扇面》而言,其旋律构成都是a + b + c + d + d′+b′的形式。同时,通过对六首河北的“画扇面”分析,发现它们的结构大多是a + b+ a′+ c + c′+b′的形式。其他地区如山东日照、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也都如此。如果我们抛开歌词,单从旋律上分析,其曲体呈a + b+ a′+ b′+ c的规整形式,例如河北石家庄《画扇面》:

谱例三

以上选取的是此曲的第一到第五乐句。第四、五乐句依然压缩为两小节。第一乐句四小节的旋律与第三乐句的旋律完全一样,与母曲旋律不断变化延展的风格大相径庭。既然如此,我们可以推断,这些旋律结构规整的《画扇面》有可能是套用其他民歌曲调,填“画扇面”之词而形成的。

通过对各地“画扇面”调的梳理,我们看到,几乎每个省区都会有一首与《画扇面》“母曲”极为相似的作品。例如,陕西米脂县的《画扇面》就具备了很多母曲的特征,如闪拍开始;第二乐句的半终止与终止作用;第四乐句的结构压缩;音调润腔的小拖腔;徵音做结束;等等。这样的相似性特征,在河北的大名、北京的朝阳区及石景山区的《画扇面》中也都常见。而山东德州、辽宁长海、吉林长春、黑龙江克山等地的此类作品,除了旋律与“母曲”有差异以外,其它特征都具备。无独有偶,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据朱传迪在《中国风俗民歌大观》中所说,被白俊英救济的盲艺人是先到北京地区行乞演唱的,接着又走遍了陕西、内蒙以及东北各地。如果此说当真,若不是盲艺人的奔走传唱,相信《画扇面》凭广大民众的“无意识”式传唱,一曲单凭心记口唱的歌调传到千里以外的东北,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

总之,“画扇面”的歌调之变体有如此多的相同和相异,这是该歌长期流传于民间经过众多喜爱者的传唱、加工的结果,是各地民歌艺术相互影响、吸收和交流的结果。诚如冯光钰先生所说“从众多的同宗民歌之间的‘同中有异’和‘异中有同’的特点中,可以明显的看出不同地域的民歌,总是在相互开放、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引进、互相吸收、不断变化着”。通过对时调《画扇面》之“母曲”与变体的分析,证实了民歌的传承、交融和发展的特性。

参考文献:

【1】乔建中.《下四川》研究. [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93年第2期

【2】郭兆胜.乡韵悠悠――中国优秀民歌赏析. [M] .天津人

民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

【3】江明.汉族民歌概论. [M]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

12月第1版.

【4】冯光钰.从凤阳歌看“同宗民歌”的传播流变. [J]

【音乐研究】.1991年第2期.

【5】朱传迪.中国风俗民歌大观. [M]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

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

【6】《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委会.中国民间歌曲集

成.山东卷. [M] .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 1997年.

【7】《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委会. 中国民间歌曲集

成.天津卷. [M] .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 2004年.

【8】《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委会. 中国民间歌曲集

成.北京卷. [M] .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 1997年.

【9】《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委会. 中国民间歌曲集

成.陕西卷. [M] .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 1994年.

【10】《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委会. 中国民间歌曲

集成.辽宁卷. [M] .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 1995年.

【11】《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委会. 中国民间歌曲

集成.河北卷. [M] .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 1995年.

【12】《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委会. 中国民间歌曲

集成.黑龙江卷. [M] .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 1997年.

【13】《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委会. 中国民间歌曲

集成.辽宁卷. [M] .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 1995年.

【14】《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委会. 中国民间歌曲

集成. 内蒙卷. [M]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