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撩起了面纱的拜城民间文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撩起了面纱的拜城民间文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这是一些隐于民间乃至呈现一种自生自灭态势的民间文化,一旦它被发掘而出,撩起了尘封的面纱,展露于世人面前的时候,这些打烙了历史印记、散溢着泥土馨香的文化遗产,就是珍宝。

去年金秋十月,在具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拜城县,当我们看到那些刺绣、土布纺织、手工皮鞋、民间鼓乐等民间文化遗产被一一展示出来的时候,看到那些流连忘返的人流,也看到了将它们传承下去的希望。

“阔赛”制鞋技艺:境地两难

“阔赛”,维吾尔语,意为手工皮鞋 。在拜城县亚吐尔乡亚吐尔村,只有81岁的斯拉木·吐克老人会做“阔赛”,他做的皮鞋十分有名,每年一到秋季天凉起来的时候,找上门买他的皮鞋的人就多了起来。

斯拉木老人是第三代传人,16岁就开始做皮鞋,手法娴熟。只见他拿着一根针,将细线穿入小小的针孔,人们正担心他年事已高,能不能看清楚,老人却已经拿着穿好了线的针,缝起了手中的皮子。三块已经剪好的皮料,细致地缝在一起,就做成了皮鞋。这种皮鞋,主要用牛皮、山羊皮制作,轻巧柔软,穿上很舒服。斯拉木老人一天可以做两双大的,小的可做三四双,一年可以做250双,月收入2000元。

维吾尔族鞋类主要有“去如克”、“玉吐克”、“买赛”、“开西”等等靴子、套鞋,“阔赛”则是指手工皮鞋。维吾尔族先民由于经历过长期的狩猎、游牧生活,为了适应这种生活,形成了穿“阔赛” 的习俗,女式靴子上还有各种花纹,非常漂亮。几百年来,这种手工制鞋技艺流传于民间,可以说是皮鞋的“化石”,对于现代人研究维吾尔族的服饰历史、生活习俗等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手工皮鞋渐渐被冷落。斯拉木老人说:“解放前都穿这种鞋子,现在人们嫌它不好看了。本来村里有七个人会做,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

他一边缝鞋一边说:“我的眼睛已经有点花了,带的徒弟走了,现在没人愿意学,我死了就没人会做了。”

“阔赛”今年被列为阿克苏地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申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阔赛”制鞋技艺面临传承乏人的困境,急需尽快采取抢救和保护措施。

“帕拉孜”土布纺织:破土而出

你见过用天然染料染色、用手工纺线制作出的美丽布艺吗?在现代纺织业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花纹绚丽的土布纺织已经越来越少。

在拜城县黑英山乡,明布拉克村就是维吾尔族民间手工技艺“帕拉孜”的传承地。新疆的平纹毛织帕拉孜,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黑英山的维吾尔族“帕拉孜”,可以口述的传承历史已有400多年。维吾尔族“帕拉孜”纺织技艺是古老的手工纺织技艺的再现。

这里的“帕拉孜”,主要是羊毛纺织“帕拉孜”,但也有棉线纺织“帕拉孜”与棉线做经线、羊毛线做纬线的“帕拉孜”。植物染料主要取自于黑英山乡境内,其中有沙棘树根、一些生长在高原山上的野山花、鲜核桃绿皮、石榴皮、奥依丹根,也有一些是用矿石做染料。在黑英山乡明布拉克村,多半数家庭都有这样的一套织“帕拉孜”的机具。其工具构造十分简单:一个普通木架与一个刀形翻板(用来编经、压经),只要把不同颜色的毛线固定在两端,通过木架子纺织就完成了。帕拉孜可以缝制无栽绒地毯、口袋、褡裢、墙围子、炕围子,按规格、大小不同,剪裁缝制而成。

作为纺织业的“活化石”,帕拉孜的历史渊源悠久,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气息浓郁。所以,这一维吾尔族“帕拉孜”纺织技艺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不仅是它的土法择料、纺线、织造工艺流程,更值得注意的是它用天然植物、天然矿石染色技术尤为值得研究。

40岁的帕丽旦·亚合甫,是“帕拉孜”的第四代传人。“帕拉孜”用五种植物、矿物做染料,有黄、绿、红、紫、浅绿,帕丽旦一天可以织2米,拿到巴扎卖,一般30×44厘米的织毯约400元。靠这项手艺,帕丽旦一年最多可以收入4000元左右。她还制作出花样繁多的手工绣品,设计出牡丹等各种花色,图案更漂亮。现在,在黑英山乡有个职业培训班,专门派帕丽旦负责传授技艺,目前已有80多个学生。

“帕拉孜”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该县正在培养新一代“帕拉孜”纺织、染色技术的接班人,在三至五年内将维吾尔族“帕拉孜”纺织技艺纳入县乡两级经济开发新项目,加以研究,制定出可行的发展规划,引向市场营销轨道,一面保护一面发展,开创商机,增加效益,使维吾尔族帕拉孜纺织技艺健康有序地传承下去。

“沙依热木可特克”酸奶:跃跃待飞

在城里,很少有人吃过可以拉出很长丝的酸奶,它叫“沙依热木可特克”,这种酸奶在拜城县远近闻名。

“沙依热木可特克”酸奶为什么可以拉出很长的丝呢?奥秘在其原料和制作方法。

“沙依热木可特克”酸奶传承人吐热汗·吐热甫先把新挤出来的鲜牛奶放在锅里慢慢熬,熬得奶汁浓郁,放至七八分热,然后加入“库奈格”(酸奶的引子),盖上盖子,捂上薄毯,放置八九个小时,酸奶就做好了。

相传,古时候赛里木镇每逢夏季,牛奶多得没处放。有一天,一个牧民把剩下的牛奶装进皮囊,不想隔了一夜,鲜奶不仅没有变质,反而甜中带酸,美味可口。从此,酸奶的制作技艺就在当地流传开来。

这种酸奶色泽晶莹剔透,洁白如玉,上边是厚厚的一层淡黄色的奶油皮,吃一口,一种浓郁的奶香顷刻间沁入心脾,不放糖,都有一种纯纯的来自原汁的香甜。这种酸奶由于质地醇厚,想把它倒出来是不容易的,只能用勺挖出来,它能拉出很长的丝的原因也在这里。

“沙依热木可特克”酸奶被列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可喜的是,在赛里木镇,现在有683户酸奶加工户,每天销量100~1250公斤,甚至销往阿克苏其他地区和库尔勒、乌鲁木齐等地。

为了充分满足酸奶制作,新建扩建养殖小区,鼓励农民规模自养,进行品种改良。全镇养牛5074头,母牛3585头,产奶量360吨。

目前,拜城县已收集、整理出7大类3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健全各类档案图片200多张,录像资料15盘,建立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库,这对于推动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传承发展,维护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安全,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会产生积极影响。

是的,这些打烙了历史印记、散溢着泥土的馨香的文化遗产,就是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