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认识.思维.表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认识.思维.表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中学作文教学一直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这除了与学生本身的智力因素有关外,还与教师的指导密不可分。而目前教师的指导或随机提示,或凭主观经验拼凑训练点、或凭直观感受拓展延伸。作文教学应提高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建立思维训练的序列;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作文训练 误区 对策

毋庸置疑,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毋须回避,我们至今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指导作文训练的理论体系。中学作文的指导仍处在艰难摸索中,有时会陷入误区。

误区之一:思想训练被搁置

作文教学必须重视思维训练已成共识,但任何周密的思维活动都需以一定的思想认识为基础。思想训练与思维训练的结合应是有机的,忽视思想训练无助于思维活跃与深入。一味强调思维训练而搁置了思想训练,是作文训练的一个误区。

对策:重视思想训练。提高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

作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思想认识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指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积累。观察是认识的起点,是步入作文之门的第一个台阶。鲁迅先生说:“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纷繁芜杂,有真善美、有假丑恶。观察绝不是对生活原型的照录、翻版,而是要让学生用正确的办法去了解生活中的人与事,去歌颂美的、鞭笞丑的。培养学生观察认识生活的能力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1.善于触动学生的观察激情。

观察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生活实践中的,也有来自书本的,不妨兼收并蓄,统统“拿来”。一件小事,一种社会现象,心灵上的某一闪光点,都应触动学生的激情去储存在他们的观察仓库中。

2.指导学生勤于捕捉事物的特点。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绿叶。观察训练要指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殊性。“大观园”中的众多女性,梁山上的百八壮士,所以能够栩栩如生,正是曹雪芹、施耐庵在生活中努力把握人物个性的结果。作家如此,学生亦然。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感知能力,勤于辨析,加强认识事物的心理素质训练,方能跳出常人窠臼,不落俗套。

3.养成认真做好观察笔记的习惯。

要想写好文章,必须认真积累素材。这种积累,体现在作文训练的过程中,主要是学生做摘记、札记,有整理、归纳、筛选的能力。古人谈写作讲究“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强调“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说要熟悉生活、积累写作的材料。

可见,认识是作文的第一关。只有训练学生热爱生活、赋予生活的健康情感,把视野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对事物的认识才能明晰、深刻。作文时才能抓住实质,进行正确的联想、类比、分析。

误区之二:思维训练缺乏序列性

观察得到的丰富的感性材料要经过分析然后才能成为作文的题材,这个加工阶段就是思维。任何文章都是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因此,思维是写作的重心、作文的关键。如此看来,作文教学定然不能离开思维训练。

然而纵观目前作文课:大部分语文教师只是出道作文题,随机“提示”几点,让学生写去:少部分语文教师主观地凭个人经验、直观感受去拼凑思维训练点,造成有训无序,达不到目的,这是作文训练中的又一误区。

对策:依据构思规律。建立思维训练的序列

作文教学要依据构思规律,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掌握思维方法。根据构思规律确立以下训练序列。

1.启动期侧重训练学生的感受能力。

启动期,就是写作欲望产生阶段。此时,作者对事物的认识产生了一种质的飞跃。有了一种强烈的表达欲。这种激越而敏锐的精神状态常常成为一篇文章的发端。例如:杨朔了解了蜜蜂“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时,竟然“心不禁一颤”,这正是心灵的火花与外物(蜜蜂)的特点相撞击的瞬间变化,它使杨朔发现了生活的诗意,遂产生了一种要颂扬崇高的奉献精神与品格的强烈愿望,此时,杨朔对散文《荔枝蜜》的构思便进入了启动期。学生构思也是这样。学生有了较强的感受力,许多材料才能从记忆的角落中挖掘出来,才能对材料作深入的研究分析,为提炼、选择主题提供充分有力的条件。

2.发散期侧重训练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

发散期,就是通过想象、分析、比较等思维方式将启动期得到的新鲜的思想认识加以具体化,作进一步的思考。文章内容的广度或深度往往在于精思理至。鲁迅先生思考问题的过人处就在于此。例如,他讲人生的长途有两大难关:一是歧路,二是穷途。关于穷途,鲁迅说,阮籍是大哭而归,他呢,即使是荆棘也要走下去,虽然不知是否好走,也要试一试。

3.收束期侧重训练学生的归纳与抽象能力。

收束期,就是从总体上确定文章的框架阶段。例如:

《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作者通过志愿军战士的大量英雄事迹,丰富了“最可爱的人”的形象后,发现了在千万个志愿军战士身上都有最美好的情感和美丽的心灵,此时作者的构思便进入了收束期,认识只要选择最有代表的典型事例,即使材料不多,也同样可以表达出志愿军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这一主题。于是,用三个事例表现主题的文章框架就形成了。

这个阶段的任务是对事物或问题进行归纳和抽象,得出结论,上升为理论认识,最后确定主题,决定材料取舍和形成写作提纲。

思维能力是学习作文必备的基本素质,更是作文训练的重要任务。在不同的构思阶段,教师要有所侧重,做到训练有序,以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误区之三:语言表达训练脱离文本

材料具备了,主题和结构也都确定了,便进入到运用语言具体地写文章的阶段,这就是表达。“发之于口舌,形之于笔墨”。语言是作文的外在形式和物化的工具,学生深刻的思想和炽烈情感都要依靠语言的表达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无疑是训练的重点。

在语言表达的训练上,诸多语文教师或推荐佳刊或展开作文竞赛或运用读写笔记,甚至邀专家指津,付出了艰辛劳动,而学生的语言功夫还是平淡。这恐怕是涉入了误区:舍本逐末地训练。

对策:以课本为主。以悟促写。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作文教学纵然是教会学生去“写”,但不能与阅读教学分割开来。否则不符合学习规律,使语言表达训练陷入随意性。阅读可以为写作引路,是写作的基础。如何结合教材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呢?

1.结合阅读,以悟促写。

批改学生作文常发现他们对无形之物描写得苍白无力,比如写“春风”吧,只会用“风和日丽”、“春风宜人”、“微风拂面”等干瘪词语。究其原因,他们说:风是无形的东西,何以描绘?怎样指导学生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无形的“春风”呢?笔者尝试着把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学习朱自清的《春》,有意把“春风图”拿出来让学生细细品味,体悟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作者调动各种感官,从触觉写春风的柔和,从嗅觉写春风的芳香,从听觉写春风的和悦:不仅写出看到春风拂柳的勃勃生机,还听到了鸟儿婉转的歌声,闻到了泥土的气息。本来无形无味的春风,在作者手下却变得有形、有声、有情、有味了。学生从阅读中学到了语言表达的技巧,这种以悟促写的方式开启了学生醒悟的大门。

2.结合教材,定向练笔。

读写笔记作为课堂作文的辅助形式,它对学生语言表达的提高已被众多语文教师所重视。具体操作方法:教师与学生共同深入文本,按照《新课标》规定的年级训练,结合文本的示范作用,用题目牵引或专栏定向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系列性、周期性的语言表达训练。练笔文题绝不脱离教材,是对教材语言点的巩固和延展。经过定向指导,学生能自觉地从教材中挖掘语言宝藏,丰富了词汇,各种表达方式运用自如,切实提高了驾驭语言的能力。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去体悟作者娴熟的语言技巧,锻炼他们的语感,培养起良好的语言触发功夫,学生有了这样的功夫,写起文章才会下笔有神、左右逢源。

每虑及作文教学之现状不免心急如焚,特从认识、思维、表达这三个方面对作文训练的指导误区作一管窥,并指出一些对策。愿与广大中学语文教师一起开辟作文训练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