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学校课改工作如何实现常态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校课改工作如何实现常态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校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多年,严格地讲,正式提出“生本课堂教学”两年,一路走来,可谓跋涉艰难。因为,我们要摈弃落后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学校文化,倡导并践行“生本教育”思想,将师生位置、教学方式来一个根本改变;要把“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师要学会整合利用课内外资源,实施高效教学,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改变考试分数为唯一质量标准的做法,充分挖掘学生潜能,通过多渠道、多途径考核、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有个性地发展,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这必将颠覆已经习惯了的管理机制。因此,涉及思想观念、行为策略等诸多因素的课改,没有文化引领,策略建构,行动落实,就不可能实现常态化

一、文化引领是课改常态化的前提

精神引领,课改需要讲奉献、讲科学。当我们提出“一切为了学生,充分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思想后,学校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了每位教师的课堂上。从备课入手,改变过去抄教案的做法,实施个人研课、集体备课、专家导课。往往一堂课要经历“备、研、上、评、再上”的过程。我校每一位教师都经历了这样的磨课过程。他们在无数次的磨砺中改变了思想观念、方法策略和情感态度。这种磨砺是十分艰辛和痛苦的,没有对事业的执着热爱,没有吃苦和奉献精神,没有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很难做到的。课改需要这种奉献精神。课改更需要科学精神。为了落实“生本思想”,我们认真学习,研究教育发展纲要、各学科课程标准,依据科学规律剖析我校的教育教学及管理现状,除旧立新,创建了“13334”生本课堂教学理论与策略。这一思想的确立具有科学性、实效性和独创性。在实施生本课堂策略中,我们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每一个教学与管理环节,用科学的态度不断修正和完善。我校的评价机制就是在不断地批判改变中趋于科学合理。这种科学精神影响并启迪着教师的学习、反思、进步。学校形成了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文化氛围。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怎么引导学生学,还弄懂了为什么这样引导的背景资料。这种追根溯源的科学精神帮助他们克服了盲目、肤浅、模仿,形成了独有的认识与行动。这是课改必须具备的科学精神。

制度引领,课改需要宏观把控和微观浸润。有人认为课堂教学改革是教学单方面的工作,与其他部门无关,其实不然。课改若没有各个部门合作和各种机制保障,就如同独木行舟,难抵彼岸。单说学生质量评价问题,如果不改变考试评价制度,仍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教学质量,教师的关注点就会被引入知识与技能教学,大量的作业、过重的课业负担也就随之而来。因此,课改需要以生为本的制度做引领和保障。我校从学校工作计划到各班班主任工作计划,从师生学习、研究、活动制度到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机制,从教导处到德育处、后勤处,各个部门、各项制度都以促进学生最大化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生本教育”思想渗透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份工作,每一项制度,每一个措施,这就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制度保障。课改更需要微观浸润。因为课改最终成果是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心身健康指数以及个性潜能发掘和张扬程度上。因此,学校、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不同方面。如果没有记录有效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没有有效的监控和管理细则,就没有细致入微的关爱、引导、教育,那么,课改思想就不能浸润到每个孩子的心田。课改需要我们关注孩子们的脸、手、大脑,更要关注他们的内心。为此,我校制定了学生成长记录档案,开展了发掘学生潜能的第二课堂活动,举行了展示学生个性特长的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等,引导教师从细微处付出爱心和耐心,营造和谐、充满温暖的学生成长环境,把教育做精致。制度文化的引领,使师生有了自由、自然地改变和发展的环境。

环境引领。这里是指学校、班级的物质环境。课改需要各种教育功能的物质环境。教师要学会创造、充分利用各种物质环境进行教学,落实各项课程计划。为了营造环境,我校把课改的核心理念用简单的形式呈现在校园,师生耳熟能详。学校还设有温馨小屋,为师生之间敞开心扉沟通交流,获得身心的愉悦提供了物质条件。各班有聊天室、QQ群,班级四人一组的团队以及体现团队精神的口号,还有学习小组竞赛专栏等,这些显性的物质环境的建设和长期使用,有效地促进了生本文化的形成。

课改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需要有执着的信念、忘我的精神和踏实的科学态度;需要各种适应并促进课改发展的机制和措施作保障;还需要环境的烘托和渲染,这些构成了学校课改文化。这种文化是实现课改工作常态化的前提。

二、策略构建是课改常态化的基础

一所学校有了良好的课改文化背景,课改策略的构建与实施就是基础性的工作了。为此,我们构建并实施了生本课堂教学策略,校本教师研训策略和质量评价策略。在学习、研究、培训过程中实施生本课堂教学,以研促教,以评导教,研究、教学、评价同频共振,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教学链,使各项策略落到实处。

构建“13334”生本课堂教学策略。“1”即一个核心理念;三个“3”即“三维”教学目标,“三双”评价要求,“三段式”教学结构;“4”即做好四件事情:课前预习,课中探究学习,课堂评价学习,课后拓展学习。“13334”教学策略简约明晰地体现了生本课堂的教学理念和操作方法,符合课堂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教师在不断地备课、研课、磨课中,深悟其要领,如今已经运用自如,效果良好。

构建“三项工程”校本研训策略。“三项工程”即:“五创工程”、“新秀工程”、“名优工程”。我校的“新秀工程”、“名优工程”在课改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我校近三年调入了上百名教师,面对课改的严峻挑战,很多教师由于缺乏扎实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素养而不能驾驭课堂,更无法实施课改。对此,我们让优秀教师担任“新秀工程”导师,新调入的教师和教学有困难的教师担任徒弟,把学习、研究、教学任务落实在“新秀工程”、“名优工程”中,通过新秀教师研讨课、展示课等多项活动体现研训成果。于是,导师们手把手地教徒弟备课、上课,一堂课反复磨,在无数次的磨课中,新教师脱颖而出。同时,我们把“新秀工程”研训内容与每周一次的教研组活动结合起来,在组内形成学习研究、互帮互助、创先争优的氛围。科学系统的校本研训策略,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教师。近三年,新调入的上百名教师,80%已经出师,进入了“名优工程”的培训。从“五创工程”到“新秀工程”、“名优工程”,我校教师研训工作形成了科学完整的体系,环环紧扣,人才辈出,为课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构建“教”与“学”质量评价策略。评价是课改的导向,有什么样的评价目标就有什么样的课改方向。课改的主要任务是改变落后的“教”与“学”方式。那么,怎样使教与学的质量评价为课改导航?为此,我们提出“以学论教”的评价原则,创建并实施了教师“教书育人质量评价策略”,把育人、常规管理、课堂教学、学生综合素养、教学研究活动等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把过程评价与终级评价结合起来,侧重过程的监管、引导、纠错,并不断改进评价,积累科学经验。尤其在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中,我们把考试与考核结合起来,关注对学生的兴趣、习惯、思维品质和动手能力的考察、考核,引导教师把课改的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上。我校的质量评价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思想,在实施评价过程中,老师们牢固树立了生本思想,规范了课改行为。

课改,教师是关键,评价是方向,模式策略则是课堂行为方式。把握正确的方向,实行科学方法,培养优秀教师是课改工作常态化的基本保证。

三、行动落实是课改常态化的根本

课改是一项行动研究,有再好的理念与策略,而没有扎实的践行也如同纸上谈兵。现在是旁观者多,批评家多,作为行动者力所能及的改变,还常常被奚落,显得孤寂无援。不甘平庸,勇于实践的精神,是当前课改最稀缺和最珍贵的资源,要倍加呵护,给予支持。

课改要领导先行。首先要思想先行。学校校长要带领班子成员认真学习、研究教育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校实际确立科学的课改思想和策略,研究适合本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相关的管理制度,并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广大教师认同共识。其次要行动引领。要使校长的教育思想成为全体教师的共同愿景,校长及校领导集体的率先垂范至关重要。谋划、指导需要领导先行;学习、研究、示范更需要领导先行。因此,作为学校领导,只有逐步把自己锻造成教育教学的行家乃至专家,才能在课改中有话语权,才能正确引领学校课改的方向。现在很多校长在课堂上坐不住、听不进,心浮气躁,没有静心思考和用心研究。且不说你是否为行家里手,就这么一种浮躁的态度,也会给你的班子和队伍带来不良影响,使改革偏离方向。课改必须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脚踏实地的行动,从校长做起,学校课改才能实现常态化。

课改要全员跟进。从思想观念到行为策略,课改涉及到每一位教师、每一个课堂,必须全员跟进。对此,我校实施了“专家引领、名优先行、同伴互助”,教师“学习、反思、自省、自新”的行动措施。学校成立了专家小组,专家小组不仅研究课改理念和策略,更重要的是研究课改行动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帮助教师释疑解惑。专家们观察、研究、辅导、示范,将每一项行动都落到实处,确保了课改的科学、高效。我校有一个强大的名优教师团队,每个年级、各学科教研组都有一两名名优教师,他们就是这个小组的引路人,不仅要组织本组的学习研究活动,还要为每一类课型上示范课,辅导同组教师。这个团队在课改中发挥了中坚力量。

为了保证从校长到普通教师的课改行动落到实处,学校制定了行动计划、目标、任务、措施以及行动评价奖励制度,并做到每周一小结,每月一讲评,每期一奖励,既保障了课改思想策略的扎实践行,又在教师中形成了诚实、踏实、朴实的行动文化,从根本上保证了我校课改工作的常态化。

(作者单位:张家界市崇实小学南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