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某化工厂氯硅烷生产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某化工厂氯硅烷生产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根据某化工厂硅烷生产工艺、设备、流程、原辅材料等,进行系统的工程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和防控措施的评价,在此基础上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氯硅烷生产;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评价

一、氯硅烷生产操作方式及工艺特点

1.氯硅烷生产操作方式

氯硅烷生产过程中机械化、自动化、密闭化程度较高,生产工艺采用DCS控制。硅粉或硅块均采用装货设备或机械运输设备投加,氧化钙是人工拆包投料,氯化氢气态和液态物料包括产品均由管道输送。

2.氯硅烷生产工艺特点

氯硅烷生产原理: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硅与氯化氢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三氯硅烷和四氯化硅。其反应式如下:

Si+3HClHSiCl3+H2;Si+4HClSiCl4+2H2。

工艺流程:硅块在密闭房氮封设备下经研磨、筛分,筛下的硅粉在氮封条件下进仓贮存,作为原料待送至氯硅烷反应装置。筛上硅粉返回继续研磨,研磨过程无化学反应发生,排出的含硅粉废气经袋式过滤器过滤后,硅粉可重复利用,废气则排放。

硅粉在N2保护下由给料头进入氯硅烷反应塔,在催化剂和300℃高温条件下与无水HCl生成粗氯硅烷。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器中有内部冷却系统进行冷却。再经单体净化塔精馏,脱除高沸物即得到粗氯硅烷,其组成主要为三氯硅烷和四氯化硅,经固定床反应器处理后存于贮罐内外供。

反应设备中放出的废气送入洗涤塔,除去氯化氢后排至大气;洗涤液则被送至废水处理调节池,经中和处理后排至化工园区的废水处理系统;管道内输送的保护气(氮气)再返回研磨装置重复利用。来自三氯硅烷反应装置的废硅和残渣送至废硅处理单元进行处理。废硅和粘土加入混和器中与水混和,形成灭活的硅金属固体混合物后送去填埋。其中粘土通过风机送入料斗,其粉尘经袋滤捕尘室收集。

高沸点残液经过滤后,滤液送至三氯硅烷反应装置回收利用。其残液经调整后送至急冷单元。该单元用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的熟石灰来中和氯硅烷高沸点残液。急冷单元为间歇操作,进行急冷处理后氯硅烷用环状喷头送入,形成氯硅烷凝胶。之后,凝胶、盐水及未反应的石灰经斜槽溢流至脱水池。盐水和剩余的石灰从凝胶中倾析出来,其液体送至废水处理装置,经中和后排至化工园区的废水处理系统。凝胶和来自熟化器的砂石送到厂外进行处理。急冷单元排出的废气仅含有氮气,直接排至大气。

二、生产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及防控措施评价

1.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

根据生产工艺及生产装置安置区域划分评价单元,主要分硅块研磨、氯硅烷反应、废硅处理、急冷和公用辅助五个单元,按各单元工艺特征识别和分析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产生环节、接触途径和主要健康危害。该项目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氯化氢、氧化钙、氢氧化钠、次氯酸钠、硫酸、粉尘、噪声、工频电场和γ射线电离辐射等。

2.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措施评价

经现场调查、检测及定性定量分析,认为该建设项目基本遵循了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采取了较有效的措施,基本控制了职业病危害的发生:(1)建设项目在满足自身需要及相关设施的前提下,对生产工艺、单元、设备进行了合理布局,从而限制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影响范围。(2)该项目在建筑物、生产和办公场所的建筑结构,屋顶、墙面、地面处理及通风等方面基本能满足生产和卫生要求,建筑物内的空间布局基本合理。(3)评价过程中所检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均在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规定的范围内,表明该项目所采取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技术和管理措施基本有效。(4)该项目试运行以来未发生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或疑似职业病,企业所采取的工程技术和个人防护措施相对有效地减低了作业人员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水平。(5)企业有专职的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有相关的职业卫生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三、该项目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第一,废硅处理粘土投料口和急冷区废液处理用的氧化钙投料口均没有安装局部通风设施。建议:上述岗位应安装局部通风系统,安装的吸尘罩应符合国家《排风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GB/T16758-2008)要求,做到合理、有效,其通风技术设计应按《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和《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GBZ/T 194-2007要求,并选择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安装。

第二,7012下位置137Cs液位仪(编号:0107CS033704),其测量时活度在3.6×1010 Bq,距源容器表面1m处γ辐射剂量率为2.90-3.77μSv/h,γ射线强度较强。建议:厂方应根据《密封放射源及密封γ放射源容器的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114-2006)和《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等相关要求,加强对该密封放射源的管理,应对放射活度较强的放射源加固屏蔽;应加强对源的距离防护,在源周围防护距离3m处设置醒目警戒线,并将这4台液位仪的开启与警铃或喇叭设置联动,以告知巡检人员不要在此周围停留。

第三,企业所设置的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不规范。建议:企业应按照《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158-2003)要求,在生产区存在挥发性、酸碱等刺激物、生产性粉尘、噪声、工频电场和电离辐射等危害的场所,应设置“应戴防毒口罩”“应戴防尘口罩”“应戴耳塞”“远离电磁辐射”和“远离电离辐射”等警示标识,并设置有害因素中文警示说明。

第四,企业应根据《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11651-

2008)和《江苏省劳动保护用品配备标准(2007版)》的要求选择个人防护用品,特别对接触矽尘的员工,应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管理和监督其佩戴防尘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