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教学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需要高素质人才的渴望就愈加突出。这对教育这场史无前例的改革提出了一个更加迫切的要求,加快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纵深发展的改革刻不容缓。教师必须首先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正确的科学观、人才观、师生观、质量观。具体地说,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改变以往那种一个人说了算的局面,给学生松绑,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给他们自主学习、交流与探究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则是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
语文课堂教学要摆脱危襟正坐,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语文教学走出课堂并不是摆脱课堂,而是以课堂为依托,向课外发展,向校外延伸,触及生活,触及社会,触及自然。
语文课教学改革的尝试我是这样做的。我在讲《蟋蟀的住宅》一课时,首先和学生做了两项准备工作:一是让每一组同学找到一只蟋蟀,二是我和学生一起找到一个蟋蟀的洞穴。然后我依托课堂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读,了解课文内容,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师生共同欣赏,并提出他们不懂的问题,学生通过讨论达成共识。有的学生提出:“蟋蟀的住宅算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而建造住宅的工具又是那么柔弱,柔弱到什么程度呢?”我发现学生将信将疑,就请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活蟋蟀拿出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有的学生说:“小东西还没有手指大呢。”有的学生摸摸蟋蟀的触须和嘴,有的学生边数蟋蟀的足边进行比较,有的同学竟把它的腿拽了下来,并且折断,还说:“真好玩,太柔弱了,如果它没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是无论如何也建造不出这样的工程的。”当学生们看到蟋蟀被扯碎时,都面面相觑,课堂上鸦雀无声。这时,我点了点头,当即表扬道:“我很佩服你的这种勇敢精神。没有尝试,就没有这么深刻的体会;不敢冒险,也就不会有发现。”这种及时的表扬,使学生产生了一种成功的喜悦,更加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花,强化了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正如巴甫洛夫所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恐怕也是这个道理。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给学生及时的引导和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有句成语叫做触景生情,只有接触到实际景物,学生才有物可看、有事可想、有感可发、有话可说,这可比死抱书本去谈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这种纸上谈兵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因为语文课文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只有不断走出课堂,走向五彩缤纷的生活,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够再现一个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反映出事物的本质,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
在学习蟋蟀住宅特点的时候,有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是怎么知道‘蟋蟀的洞穴是弯弯曲曲的,最深不过九寸,一指宽’的呢?”我说这是作者观察的结果。他又说:“难道作者进洞穴里面看了不成?”我想:说上十句,不如做上一次效果会更好。我说:“想不想弄个明白?”“想!”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于是我带领大家到校外附近的田野里,来到事先找好的那个蟋蟀洞穴旁边,这下学生可活跃了。这个是阳台,那个是门,有的学生还亲自把手指伸进洞口,实际量一量。有两个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慢慢地扒开洞口,边挖边留心观察洞的深度、宽度,一直到洞底,并测量了深度有二十四、五厘米。这回学生不仅对作者仔细观察事物的精神所佩服,而且对蟋蟀住宅赞叹不已。学生们有了实际体验,气氛更活跃了,他们不用看书抢着介绍蟋蟀住宅的特点。这时,我启发学生:现在你对“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这座住宅真可算是伟大的工程了”这两句话怎样理解?学生发言热烈,有的说蟋蟀能吃苦,有的说蟋蟀有耐心,有的说蟋蟀是动物界的建筑师,还有的说我们就是要学习蟋蟀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设计、建造外形更美、室内更舒服的住宅来让人们享受。学生这些发自内心的感受不是靠课堂教学所能达到的效果,更不是教师口若悬河、长篇大论灌输的结果,而是在学生探求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启发学生不断提出新问题,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机会、条件。
一位法国教育学家说过: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引导人发现真理。因此课堂教学活动可以适当延伸到课外,能够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他们尝试的机会,把解释权交给学生,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