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央巨额财政赤字隐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央巨额财政赤字隐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难避赤字财政

处在当前经济不景气期,中央政府实施赤字财政或已无可避免。

首先,全球贸易保护山雨欲来,使得中国出口形势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

其次。消费短期跃升动力不足,也在不断敦促政府出台更为激进的救经济政策。

数千万农民工的失业现状、数百万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不容乐观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中国经济仍未见底,有鉴于此,国内多数民众的消费预期短时间内很难会有明显的改观,尽管去年末以来中央政府已不遗余力地出台了多项促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政策,但这些政策是否能够彻底而又有效地传导至终端消费领域,也需时间检验。

全球贸易保护之风愈演愈烈、消费短期跃升动力不足使得决策层对进出口、消费、投资这三驾经济马车各自所能扮演的角色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出口受阻,内需又显不足,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只剩投资一项尚有可能立竿见影地遏制经济下滑。

再其次,考虑到亚洲金融危机后投资明显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历史经验,中央政府再次对投资押下重注自然无可厚非。况且,面对中国凯恩斯乘数(政府支出拉动个人以及私营企业的投资与消费之积)相比欧美发达国家仍显贫弱的现实,中央此次不惜以赤字财政扩大政府的投资比例也实属无奈之举。

最后,汶川地震耗费了国家财政盈余,历年累积的财力正被挖空,而灾后重建更是一个庞大的“烧钱”工程,需要国家财力全程支撑,然而,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国内财政收入持续锐减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国库已显力不从心。

来自财政部的数据显示,去年10月份,国内财政收入计5328.95亿元,同比负增长0.3%,这也是1996年以来中国单月财政收入同比增幅首次告负,此后11、12月,财政收入同比呈现的负增长势头未见缓和;今年1月份,国内财政收入计6131.61亿元,同比下降竟达17.1个百分点。财政收入下行周期之长、下滑势头之猛,都在提醒中央政府应早日实施赤字财政,以契合财政预算的前瞻性。

一言以蔽之,政府只有通过扩大财政赤字的方式来解决方方面面的问题,用明天的钱来办今天的事。

激辩赤字规模

那么,赤字财政难以避免是否就意味着中央政府能够毫无顾忌地扩大财政赤字的规模呢?

面对总额达9500亿元、堪称“天量”的财政赤字,学界争议日浓。

在赞成者看来,此次政府拟定的赤字规模虽然庞大,甚至有些让人触目惊心,却还是有惯例可循的。按照国际公认的赤字警戒线,一国财政赤字占当年度GDP的比例倘若低于3%,则该国整体财政状况仍属良好。考虑到2008年中国全年30.067万亿元的GDP实际数额,以及决策层去年11月份提出的2009年“保八”的GDP增长目标,有理由将2009年中国全年的GDP假定为32.472万亿元。据此,9500亿元对今年GDP的占比约为2.93%,尚未超过3%的赤字警戒线。

然而,在反对者看来,一国财政赤字无非就是一国国债的流量。当前,垒球经济普遍下行,国内经济底部未现,政府能否及时偿还这笔巨额国债,避免寅吃卯粮的陋习,避免深陷借新债还旧债的怪圈。充满相当的不确定性。

非但如此,反对者还认为,与亚洲金融危机时期相比,中国国内基础设施的需求、国资与民资的力量对比均已发生了明显变化,政府寄望通过扩大财政赤字以押注巨额投资进而拉动经济增长,动机固然良好,但政策的效果无疑要打很大的折扣。

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国内基础设施大都处于不饱和状态。经过十余年的高速增长,大部分经济效益显著、社会效益相对不足的基础设施经由地方政府GDP政绩观不遗余力地推动,现已遍地开花。要避免重复建设,政府的选择余地已经不大,惟有进一步扩大对社会效益显著、经济效益相对不足的那部分基础设施的投资额。换言之,就投资这一环节而言,政府目前主导的经济刺激计划要想取得合理回报还需历经相当长的周期,一味扩大财政赤字所蕴含的风险值得警惕。

相比亚洲金融危机时期,中国国有资本与民间资本的力量对比也已发生了显著变化。现如今,民间资本的力量正在持续勃兴,国有资本的力量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反垄断法的制约。中央政府如一味扩大财政赤字以不断加码投资额度,是否会导致“国进民退”的准垄断经济格局,对此,反对者亦不无疑虑。

需完善财政体制

要解决巨额财政赤字隐忧,驱散反对者的疑虑,中央政府不仅需要加大科学决策的力度,也需加大实际监管的力度。

与此同时,考虑到中央今年的2000亿元地方债券同样构成了9500亿元财政赤字的重要一环,对于这部分地方债所募资金的使用效率,中央政府也应予以足够重视。我们知道,中央地方债实行的是额度管理模式,由发改委和财政部按各省市区实际上报额予以批复,因此,针对一部分省市区刻意抬高项目资金的倾向,中央政府不可不防。不仅如此,在准确把握地方政府真实资金需求的前提下,中央还需对地方政府所报项目的社会利益、经济利益作出综合评估。

从更为宽广的角度而言,要想解决中央巨额财政赤字隐忧,离不开财政体制自身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