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一个彻头彻尾的错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个彻头彻尾的错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4年上汽耗资5亿美元并购韩国双龙,难道仅仅是为了一个“走出去”的面子工程

今年1月,双龙陷入危机濒临破产之后,上汽双龙的经营团队承受很大的压力,不理解的人们,对这场耗时5年多的拉锯战指责声不断,其中有一种说法是:并购双龙,上汽一开始就没有做好准备,这是一场彻头彻尾错误

难道2004年耗资5亿美元的决策仅仅是为了一个“走出去”的面子工程,或者只是为了扬一时国威的匹夫之勇吗?

上汽不赞同这样的说法。“不能这样看,当时上汽进行了充分的论证,无论是就‘走出去的时机’、‘并购后所能取得的协同效应’等等方面而言,当年入主双龙都经过深思熟虑。当然,谁都无法预测未来,我们对于目前的局面也深感痛心。”上汽公关部负责人这样表示。

回首5年前的那场并购,上汽可谓殚心竭虑做足了功课,并非莽撞之举。

上汽对双龙的收购图谋是从2003年开始的,当时中国汽车市场已经经历了第一波高峰增长期,在汽车走入家庭的热潮中,包括上汽在内的中国大型汽车集团实力倍增,逐步积累了国际并购的实力。2002年,在并购双龙之前,上汽就曾进行了试探性的尝试。在“老朋友”通用汽车的支持下,上汽以5000多万美元参与收购韩国大宇,占有了通用大宇公司10%的股份。尽管是“陪太子读书”,但上汽高层还是从首次国外股权收购中学到了一些东西。

2003年,收购双龙的想法呈现在上汽集团高层面前。在当时,双龙汽车在中国几乎没有几个人知道,成立于1954年的韩国双龙汽车公司是韩国五大汽车生产商之一,曾引领韩国运动型SUV的市场走向,生产能力为年产21万辆,最高时在韩国汽车占有12.5%的份额。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为了渡过难关,双龙一度并入大宇集团,并因沉重的债务曾进入破产程序。2000年,双龙从大宇剥离,重新成为独立的企业,并开始重组。为了彻底解决债务问题,双龙的债权团在2003年开始,准备出售所持48.9%的双龙公司股份。

收购双龙,原本是上汽旗下的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提出,该公司一直与双龙有长期的合作,曾于2001年以320万美元购得了双龙重卡、大客车的生产设备和模具。两年后,双龙再次将其一款商务车伊思坦纳(Istana)的技术和生产设备出售给了汇众,这款商务车在引进后也销售不错。在双龙债权团决定出售股份的情况下,汇众准备参与收购,并向上汽提交了收购双龙50%左右股权的构想报告,意图通过收购在整车领域有所发展。报告提交到上汽高层后,上汽出于“集团一盘棋”的考虑,最终决定由集团公司出面实现收购。从这个意义上讲,上汽与双龙的并非陌路相逢,突发奇想去收购的。

并购双龙,在当时来看应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一则,双龙是制造SUV的高手,2003年起,中国的SUV市场已经开始萌芽,从欧美的SUV市场的火爆来看,上汽认准这个市场未来的潜力,而上汽本身却没有成熟的SUV产品线,收购双龙之后,将双龙的产品拿到中国销售,自然能够拾遗补阙。其实,从其后几年中国SUV市场每年超过40%的疯狂增长看,上汽对于这一市场发展的判断是正确的;

二则,2003年,上汽开始了艰难的自主品牌探索过程,就国内汽车现有的技术条件来看,要白手起家,凭空打造出自主知识产权汽车,是不切实际的,也可能耗费更长时间而失去市场机会。不同于国内二流厂家,上汽肯定不能采取“模仿秀”的手段来打造自主品牌。剩下一个好办法就是通过控股国外企业,收购别人的品牌和技术,转化为自己的,再来打造自主知识品牌。而双龙的强项是SUV产品,这与上汽最初的将“以SUV等中低端产品突破”来打造自主知识产权的想法是相吻合的;

三则,在中国汽车走出去的大潮中,作为汽车业龙头的上汽早有扩展海外市场,建立海外基地的想法,韩国毕竟离本土近,市场相对熟悉,往来方便,取得协同效应的有利条件不少,因此,选择双龙为真正海外并购的第一站,看似风险较少。

就这样,上汽一步步按照国际并购的惯例行事,聘请上海通力律师事务所、德意志银行、瑞士银行等第三方机构为其收购双龙提供法律、财务服务,并开始对韩国的法律、法规、风俗、文化进行全面了解。

而就在此时,“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正当通力等机构进行第一阶段尽职调查的时候,主营石油化学产品的中国蓝星集团突然宣布加入竞标。且蓝星提出的每股1.1万韩元的报价高于上汽、美国通用、法国雷诺等企业,并承诺到2010年完成对双龙7亿美元的投资,同时投资3亿美元,在中国建立1万多个销售及售后服务网点。此外,蓝星将保持双龙原经营团队,雇佣所有职员。很快,蓝星集团被双龙债权团确定为优先谈判对象,双方于当年12月22日签署了谅解备忘录。

这个有着特殊背景的非汽车产业集团的突然出现,曾让上汽措手不及,但毕竟,取得了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支持并对汽车行业有更大话语权的上汽没有退缩,而是据理力争。加上蓝星在谈判中,遭到了双龙工会更为强烈的反对,他们对于一家没有汽车制造经验公司的收购更加警惕,其风险要更大,最终,蓝星因为和双龙债权人在收购价格等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分歧,而退出了收购。经过这番波折,上汽最终如愿入主双龙,2004年10月28日上汽与双龙公司债权团签订了约5亿美元、占双龙股份48.9%的股权转让合同;2005年1月股权正式交割;2005年2月上汽工作小组正式进驻双龙公司,参与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2005年11月为体现大股东努力经营好双龙公司的诚意,上汽增持了双龙股份到51.33%。

当初与蓝星的争夺战,显示出上汽的诚意和坚决,毕竟,收购国外企业不是儿戏,上汽完全是按照事先计划一步步向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