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区域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国家已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年)》,各地也将制定“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由于我国一般以一个区域[指县(市、区)]为一个独立的教育“单元”来规划教育发展,本文拟就区域教育发展问题作一些探讨。
1.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是增强办学活力、提升教育发展效率和水平的必由之路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是企业取得高效低耗最为关键的环节,也是现代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法宝。同理,教育体制亦是实现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形成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教育体制和机制是保证今后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因此,进一步理顺教育管理体制,促进办学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学校管理活力进一步激发,职业教育激励机制基本建立,民办教育发展进入法制化轨道,是下一个五年计划中区域教育体制改革的具体目标,也是实现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
提高区域教育水平,必须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由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担负起兴办教育的责任。民办教育和合作办学是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穷国办大教育”的本质要求,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管理,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要稳步推进办学体制改革,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办学,逐步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多种所有制办学形式兼有的多元化办学模式。积极探索办学体制改革的新途径,引进国内外优质学校参与办学,提升无形资产在办学过程中的影响力,促进公办学校的增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有条件地开放非义务教育服务市场,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高水平民办教育,特别要加大引进品牌民办教育办学机构的力度,使之与公办学校形成竞争态势,促进公办学校提高办学效益。
探索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和对策,构建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打开学校与企业、行业沟通的渠道,进一步面向市场办学,加强职业学校与企业在专业设置、培训等方面的合作,引导职业学校与企业共同建设实训基地,逐步实行“订单”式培训;打破年龄界限,职业学校除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之外,还可以招收成人进行职业证书培训;在城市,在确保对户籍人口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基础上,打破户籍和地域界限,对符合条件的且已完成义务教育的外地在城市打工的民工子女,试行“订单”方式进行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并实现培训成本补偿;在农村,大力发展与农副业发展相关的职业教育学校或专业,根据当地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办农副业技术培训班,既能帮助当地农民发家致富,又能增强职业学校自身的发展后劲。
实施绩效工资后,给教育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活力。必须结合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建设,用经营管理的理念创新工作机制,在用人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质量监测机制、集团化办学机制等方面变革求新,提升办学绩效。以现代管理理论为指导,根据教育规律、教师的职业特点和心理特点,研究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方案,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激励竞争机制,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完善新教师“凡进必考、凡进必训、择优录用、能进能出”制度,把好新进教师的质量关;教师工作满十年,表现突出,并被全校师生认可的,可享受终身聘用待遇,使教师真正能“留得住”“流得出”“进得来”。严格编制管理,坚决实行“一个萝卜一个坑”政策,促进人员在区域内合理、正常、有序地流动,力求达到人力资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
2.调整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是走教育“集约化”办学之路的最为有效路径
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时,由于管理等方面的成本有较大幅度降低,会产生因规模扩大而产生的规模经济;当企业超过一定规模(太大),随着管理幅度的不断扩大,管理层次的增多,会带来管理的“真空”,导致管理等方面的成本不因规模扩大而使成本减少,甚至于因管理问题而出现低效高耗,这时就会出现有规模但不经济的情形。用经济学的观点看教育,教育就应追求一定的规模,以取得规模效益。从城区教育状况来看,按照适度超前、相对集中、便利群众的思路,启动教育布局结构调整行动计划,统筹规划、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采取多种体制并举的方式,在新建居住区、郊区规划建设一批优质学校,在市区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完善新建、改建居住区配套教育设施,形成与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学校布局。新区的学校布局,应综合考虑人口变化、学龄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就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特点,主动适应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新要求,在服务半径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做大学校规模,减少布点,并考虑民办教育的发展,为其预留发展空间。从农村教育现状来看,欠发达地区与全国教育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但整体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由于这些地区人口分布比较分散,每一所学校虽然服务半径较大,但生源还是不足。尽管办学效益不高,但在布局调整中,还需多考虑老百姓的利益,确保这部分孩子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不受伤害。对于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交通比较便利,可适当扩大中心镇学校的办学规模,添置校车接送学生上学、放学,但要避免建设超大规模学校,以免产生规模不经济的情形。
3.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发展激发内生活力的关键之所在
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人,人力资源是教育发展的源动力。对教育而言,就是要经营好干部和教师这两支队伍,通过队伍建设提升自身的“战斗力”,使人力资源不断升值,进而提高整个区域教育的竞争力。
坚持把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高度重视各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按照“校长区域内培养为主,适当引进优秀校长”的工作思路,着力建立梯队培养机制、选拔机制、培训机制、评价机制、奖惩机制和轮岗机制,推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和公开选聘制,按照正确政绩观要求,结合绩效考核要求,研究建立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努力提升校长队伍的能力、活力、执行力和创造力,形成一支具有办学理念先进、教育管理有方的优秀校长队伍。
建设高水平的区域教育,离不开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启动“人才强教”行动计划,改变“只重视使用,不重视培养”的旧模式,建立开放、灵活、竞争的教师培养、选拔和使用机制,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高水平的教师。加强对教师培训的统筹规划和管理,提高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水平和效率。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入,保证并逐步增加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可与高校合作举办区域教师发展学校,为区域教师提供优质的“菜单式”培训服务。加强教师培训与教育教学研究的结合,建立教师远程学习培训、研究交流的网络平台。建立教师定期带薪脱产培训制度,有计划地资助优秀教师参加高层次学术交流和出国培训。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师德规范,大力推进师德建设。完善评选表彰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制度,加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力度。努力优化教师的工作环境,改善工作条件,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吸引优秀人才和紧缺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不断壮大骨干教师队伍。
4.加快推进特色教育发展是教育多样化、个性化、错位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经济学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来看,教育的发展将宣告粗放型、效率低下的学校退出历史舞台,学校之间的竞争是一种必然,是提高办学层次、提升自身效益的需要,更是教育发展的要求。“多元智能理论”也告诉我们,人类至少具有七种以上智能,每个人都至少有一至两项是自己的“强项”。学校教育应尊重人的发展,开发每个人的智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这就要求必须改变我国中小学“千校一面、千校一模”现状。从这一角度看,发展和深化特色教育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由之路。随着和谐社会进程的加快,基础教育的优质、高位均衡发展,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升学率将大大提高,人们将不再将升学率作为追求的唯一目标,取而代之的将是教育全面发展基础上的特色教育大比拼。而特色教育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积淀,蓄势而发,才有可能在一定的区域内形成影响,被社会认可。在这方面只有未雨绸缪,才能保证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一定要扩大已有特色教育优势,在做强、做大、做特色形成品牌上下工夫。还没有形成特色的学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选准突破口,迎头赶上,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使自身的特色教育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
(作者单位:南京市白下区教育局,江苏 南京,210001)